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02丁赞华姬海宁
丁赞华, 姬海宁
(1.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5;2.浙江树人大学团委,杭州 310015)
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在多元文化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团员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凝聚力,难以覆盖到所有团员青年。基层团支部建设关乎到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命脉,关乎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源泉活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共青团要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切实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基层团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通联系团员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团支部真正强起来。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尤为重要。
1 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积极探索实践,精心部署筹划,紧抓工作落实,谋实事、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团员教育失位
现阶段,高校团员青年主要集中在“95后”和“00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极少数团员青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对团的活动漠不关心,对团务知识不求甚解,对团员身份缺乏认同,对团费缴纳难以理解,甚至出现拒缴团费、退团等情况。由此可见,高校团员青年的信仰出现真空,根本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先进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团员意识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造成的日常仪式感缺失。加之,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习惯于披上“普世性”和“全球话语”的糖衣,涉世未深的高校团员青年很难辨别,容易在思想上陷入一种难以抉择的混乱状态。其中,尤其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高校团员青年的荼毒至深,衍生出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求索取不求奉献”[1],毫无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长此以往,势必会在影响高校共青团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同时,削弱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其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1.2 班团职责乱位
班团的现行运行模式是“一体两翼”,主责主业是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思想教育,服务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作为一个主体下运行的“两套班子”,一定要通力合作、同心同德、同向而行,充分发挥聚合优势。近年来,高校共青团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把“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当作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来抓,在服务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思想教育方面却稍显逊色。综而观之,分工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支部委员会或班委会成员还是未能真正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基本问题,做起事来没有界限,不加区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谁强势谁主持工作的局面,班委会通常是一味地大包大揽,而不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使自己陷入一种“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的尴尬境地。诚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班团的协同性和相对独立性。
1.3 组织生活错位
组织生活是高校共青团落实“三会两制一课”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基层团支部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历来重视基层团支部的组织生活,给主题、给方法、给建议、给方向,要求基层团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然而,这些主题往往侧重于时事政治,很难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一些高校基层团支部为了迎合广大团员青年的“胃口”,时常以春游或秋游之名代替组织生活,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缺乏应有的教育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这些高校基层团支部组织生活执行得差强人意,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逐步将组织生活带向庸俗化、娱乐化、随意化、平淡化。加之,这些高校基层团支部对组织生活缺乏长期考虑,只注重短期效应,早已偏离既定的目标和方向,临时开展一些“应景式”的活动,很少关注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根本谈不上什么“青年味”和“团味”。久而久之,组织生活的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团员青年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也会逐渐随之消退。
1.4 党团共建缺位
党建带团建是党抓好自身建设的基本工作原则,是共青团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且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正是基于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精神,助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引领助力青年成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对党建带团建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执行不力,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党建带团建工作就无法做好。
2 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的分析研判,已找到解决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问题的“金钥匙”。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解决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现实问题。只有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2.1 加强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从某种程度上讲,团员意识教育相对处于弱化地位,大多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入脑入心”。由此可见,团员意识教育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共青团要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本着“思想育人先行”的工作原则,聚焦、聚焦、再聚焦,一以贯之推进基层团支部的团员意识教育。利用青年大学习、团青学习汇、掌上微团课、团青之声、团课等线上线下平台,营造热烈氛围,让团务学习“火起来”;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团干做专题报告,回应现实问题,让热点问题“明起来”;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集体活动,补足精神之钙,让政治信仰“立起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遗址,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传起来”;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增强奉献意识,让志愿名片“亮起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抓住关键少数,让干部队伍“强起来”等等。概而言之,高校共青团要广泛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把团员意识教育贯穿于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方方面面,让仪式感传递到团员青年的每个“神经末梢”。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把团员意识教育内化为团员青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切实增强团员青年对团员身份的认知、认可、认同。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还要抓牢团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点,让其在学思践悟中长知识、增才干、促提升、做贡献,修炼好“内功心法”,成为基层团支部建设的“行家里手”。
2.2 强化共同体意识,发挥聚合优势
高校共青团立足班团建设实际,制定“班团一体化”实施办法,设立“班团成长堡垒指数”,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班团?怎样建设班团?”的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由此可见,班团一体化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高校团员青年对班委会的依赖度、信任度、拥护度明显高于支部委员会,“班强团弱”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支部委员会政治核心的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凝心聚力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小切口、大纵深”,抓好主责主业,“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靠支部’的理念”[3],从而更好地将团员青年紧紧地团结在基层团支部周围。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要树立班团共同体意识,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协同处理好班团的各项事务,积极引领团员青年向上向善,凝聚团员青年磅礴之力,吹响新时代团员青年“集结号”,充分发挥班团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成员还要同广大团员青年交朋友、心连心,时常“问需于团员青年、问计于团员青年、问效于团员青年”,真心实意为团员青年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团员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4]。此外,高校共青团还要突破“支部建在班上”的常规思维,结合新时代团员青年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自觉把基层团支部建设延伸到团学联、社团联、园区以及互联网等团员青年集聚地,真正做到团员青年在哪里就把基层团支部覆盖到哪里。
2.3 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品牌建设
作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的组织生活,是党团组织传递声音的主渠道,是团员青年交流交心的主阵地。组织生活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发挥好组织生活的重要作用,让团员青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基层团支部建设新常态。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的民主生活大都是方法老套、形式陈旧,只是简单机械地搞搞活动、做做宣讲而已,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和特色,更没有做深、做大、做强。高校共青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为遵循,以广大团员青年实际需求为立足点,以“大学习”“大调研”“大实践”为抓手,对标“八项标准”和“三亮三比”具体要求,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和载体,拓展组织生活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运用团员青年乐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基层团支部组织生活,不断增强基层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从而达到“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砺人”的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还要聚力打造基层团支部的“金字招牌”,“既可以在社会实践型团支部、志愿服务型团支部、科技创新型团支部、思想引领型团支部、互助帮扶型团支部、学风创建型团支部等原有框架内进行创新,也可以自主设计和创建有影响力、具长效性的特色品牌。[5]”唯有如此,高校基层团支部的“一团一品”建设才能落实下来、传承下去,从而对团员青年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2.4 厚植党带团理念,擦亮政治底色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党建带团建的“桥头堡”和“排头兵”,直接关乎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成败,影响着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发挥。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共青团适应时代发展,推进基层团支部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与基层党政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其第一责任人身份,争取把基层团支部建设纳入到基层党委“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范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团员青年中得以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政领导也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克服畏难情绪,切实把“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下沉到基层团支部,做到同研究、同规划、同推进、同考核,下大功夫、苦功夫、笨功夫,解决好“主动带”和“带而不动”的问题,并努力构建项目+资源的工作格局[6],让基层团支部的“腰杆”真正硬起来。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搞得好,团员青年基础就打得牢,基层党建工作就能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此外,政治性是高校共青团的首要属性,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高校共青团要发扬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自觉将爱党爱国教育和知恩感恩教育贯穿于基层团支部建设全过程。与此同时,支部委员会成员要坚持从团员青年中来、到团员青年中去,主动强“三性”、去“四化”,立志做团员青年友、不做团员青年官,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扎实推进“推优”入党工作,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让基层团支部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底色[7]。
3 结 语
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坚持初心不改、使命不怠,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推动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走向深入,并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