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0-01-02董少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供给毕业生人才

王 凤,董少林

(1.安徽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鞍山 243002;2.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马鞍山 243002)

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家长以及教育部门共同关注的话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高校面向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质量以及可支配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教学水平不高,同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差距明显。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脱离所在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其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面向市场人才需求,推进落实地方高校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提升,是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经。

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提出的,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已经从早期重视短期经济增长率的需求侧转向重视经济潜在增速的供给侧。作为社会生活的共同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联系密切,社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1 供给数量方面,快速增长致使形势严峻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与普及化发展十分迅速,毕业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信息,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同比增加了近40万。其中,地方高校毕业生占绝大部分比例。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现象十分明显,学历竞争成为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回避就业压力,考研成了众多毕业生的最佳选择。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341万,年增长率近20%。

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越发不协调,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由于扩招速度迅猛且增幅巨大,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供给出现明显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1.2 供给匹配方面,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

新经济形势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但许多地方高校难以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对市场需求信息跟踪分析意识落后,很少根据当地就业市场实际需求对专业招生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导致学校部分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些地方高校一味追求专业齐全,不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结合,专业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由于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而缺乏竞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毕业生人数太多了,而是供求结构不协调引发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另外,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出现失衡现象,有些地方出现了本科生过度培养的问题。很多地方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工业化进程还不够成熟,就业市场需要的是更多技术工人,而不是管理岗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各地就业市场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级技师型应用人才依然有很强的需求。

1.3 供给品质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对招聘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大提高,更加关注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1]。然而,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过度依赖市场导向而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仅仅是满足就业市场短期需求,无法起到引领行业发展需求的作用。

不少地方高校存在严重的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现象,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在工程实践方面难以适应岗位要求,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强,人才供给品质不高,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 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及其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2.1 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与影响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改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挖掘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改造升级,调配现有教育资源以促进供给结构的改革。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完成对资源供给的优化统筹,最终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关乎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未来发展,在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高校毕业生是促进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高知人才群体,通过优化岗位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做到才尽其用。地方高校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2 从供给侧角度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致使毕业生人数也呈现激增状态,并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才供给的失衡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高校提供大学生人力资源,是供给侧;需求端是广大企事业单位,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用人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毕业生就业是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过程,该过程也是完成人才供需的一个匹配过程。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促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考虑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效运行的内在机制,以及高端人才供给与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采取有效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措施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3]。

3 供给侧改革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促进措施

3.1 结合地方需求改革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协调,必然会导致毕业生供需不平衡问题,调整办学定位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不能盲目扩张,避免出现人才培养同质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的问题。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行业特色和供给中的品牌优势,确保人才供给定位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使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地方高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尤其是要加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定位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供给结构,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协调发展[4-5]。通过改革,各地方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合理化专业设置与强化特色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面向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还应考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专业调整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社会人才需求,通过精准预测和规划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人才供给与用人需求无缝对接。进行专业设置或调整时应充分分析其结构特征是否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建立长期的动态调整机制。

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专业规划与建设时必须对地区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计划应满足相关行业的特色需求。大多地方高校办学经费都不宽裕,更应该集中有限财力资源对地方需求迫切且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不能片面地贪大求全。通过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大大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3.3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教学质量高低密切相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乎地方高校长远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地方高校打造自身品牌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时,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需求。

此外,在保障专业知识供给质量的前提下,地方高校还要持续改进和丰富供给内容,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6]。

3.4 加强实践锻炼和就业引导

大多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都会面临工作经验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不多的问题,尤其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是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特色,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实习实践机会[7]。同时,要将部分实践环节规范化后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辅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宣传和实施工作并非只是在学生辅导员或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开展,而是要进行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在各个学院应该分设负责学生就业引导的培训部门,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为毕业生就业的供给侧改革发掘更多的优质资源。

猜你喜欢

供给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