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0-01-02邓惠良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二者心理健康思政

邓惠良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肇庆 526070 )

新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高等院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1]。同时,大学生受社会环境与就业压力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1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确定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专业技能为目标的高校发展目标,使得高校的思政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重视[2]。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使得学生在理论考试中成绩合格,但现实的道德品质却存在问题。思政教育主要有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而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使得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随着“95后”“00后”进入校园后,由于其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并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极其容易发生扭曲,其思想和行为都对思政教育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

1.2 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和娱乐活动的显著增多,使得部分在校学生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目标缺失、心态浮躁现象[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缺少充足的社会经验,心理抗压能力偏弱,面对社会竞争的残酷,容易发生心理失衡等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心理教育方面虽然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但还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重点是放在对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咨询和干预上,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指导。此外,也缺乏对学生跟踪式的过程性心理教育,缺乏对重点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忽略日常的心理健康保健与心理防护预防细节等问题 。

2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大学生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4]。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容易出现各级各类思想问题,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遵循学生个体的思想以及心理的发展特性,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二者结合的可行性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而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同属于意识领域。在高等教育中,二者在教育对象上是相同的,在教学内容上是互相渗透的,在教学方法上是交叉互补的。思政教育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有效补充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者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机制。

3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双向融合的路径

建立全面协同的教育体系是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的根本保障。高等院校在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应充分整合二者的资源与优势,形成合力,积极探寻二者协同发展、双向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的体系

新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思想道德问题,也伴随着心理健康问题,二者交织在一起,仅靠单一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难以奏效的。首先要对思政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协同管理。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使思政教育的宏观性和心理教育的微观性互相补充,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其次要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心理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健康的心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在思政课程中要注重心理问题分析的加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要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应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平等、真诚、倾听、尊重、共情等理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付诸行动。心理健康教育应借鉴思政教育中主动、公开、全面的教育方式,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3.2 整合师资队伍,打造优质师资力量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一般情况下,思政教育任务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相对来说教学和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心理教育则相对较为薄弱,有的学校受自身实际条件所限,不但没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甚至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也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保障,只能落在辅导员的身上。因此,高校必须要整合教师资源,打造业务精通、责任意识强,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优质师资力量。学校应针对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举行培训,进行业务交流,在二者之间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时也要鼓励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进行访学和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打造精通心理学和思政教学的师资力量。此外,高校还应制定一套符合心理学与思政工作内在规律和现实教学状况的考评机制,并不断细化考评标准,以促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3.3 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5后”“00后”是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吐露心声,表达更为真实的自己。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功能,了解和获取大学生最为真实的内心状态,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及时地干预,引导他们拥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联合成立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在各自的官微中互相设置板块,互相渗透[6]。这些内容在设置时应避免单纯地宣讲,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微课、微电影、心理测试等。此外,在新媒体平台中,应设置互动和交流板块,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回复,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促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复杂且艰巨,面临着考验与挑战。在文化多样化、价值个性化、思想多元化的社会现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突出地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7],寻求二者融合发展的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完善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优质的师资力量,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形成高校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学生正确看待并合理调节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多种思想冲击以及心理压力,进而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二者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