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20-01-02黄声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供给中心改革

黄声巍

(广东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肇庆 526100)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庞大的经济体量高速增长,传统的以需求侧数量型、扩张型为主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针对这一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对总需求进行扩大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务之急[1]。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者与核心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供给侧改革推动下,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1 教育供给侧改革相关概述

1.1 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强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变化与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供给侧改革具体到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到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等,其供给侧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需求侧则是学校或教育机构中的受教育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解决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问题,将创新发展作为引擎,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确保优质高效教育供给的实现。

1.2 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

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精准供给主要指的是供给侧为需求侧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使供给侧与需求侧能够达到平衡状态。教育领域精准供给主要从结构与效率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强调改革要体现共享理念,能够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其次要突出结构性问题,通过改革能够使教育发展结构趋于合理性,体现出开放理念[3]。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起步较晚,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了高校的高度关注,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教育供给模式及水平作为基准,积极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生态环境等问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发掘优质资源,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准公共产品,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改革中做到“精准”发力[4]。通俗地讲,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主动调配教育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加有效供给,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育产品群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倍增效应”和良性发展。

2 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各地区城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支持,致力于人才培养。然而与中心城市相比,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非中心城市的创业氛围不浓以及地方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这些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比较单薄,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愿意留在非中心城市创业的毕业生就更少。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为例,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省高校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 2 099 人,占毕业生数的0.39%。其中在广州市创业的人数最多,有741人,占创业人数的35.3%,其次是深圳市,占9.39%。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创业的占创业人数的 70.18%。其次,大部分非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对中心城市有更多的向往,盲目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涌入,而本地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地方企业难以招聘到高学历优秀人才[5]。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重任,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本地经济发展建立密切的联系,为非中心城市建设服务,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成为非中心城市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再次,大学生倾向于中心城市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地经济吸引力不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严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技术、观念以及创新思维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6]。大学生在高校接受先进学科观念的熏陶,在就业思维方面更倾向于高新企业以及国际企业,本地经济缺乏创新思维,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迫感。针对上述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本地经济增添新的元素。因此,非中心城市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地方文化,增强大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认同感,更好地开拓市场。

3 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教育环境困境

供给侧针对教育问题提出要加强统一领导,实施开放式合作,对创新创业教育要素、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上看,其与信息流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激励保障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当前非中心城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看,整个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首先表现为生态因子发展落后[7]。我国于2016年出台政策正式提出高等院校必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该政策出台后,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号召,一时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急剧扩展、普及开来。然而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看,存在课程普及范围、速度、时间差等问题[8]。短时间内,创业教育师资需求加大,难以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缓慢,缺乏必要的外在条件支持;教学硬件设施以及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整体利用率低,未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各项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缺乏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其次,生态因子缺乏有效互动。非中心城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依托的是专业教育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部分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无缝衔接[9]。然而大部分院校尚未突破流通壁垒,在资源内外共享、人力资源互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另外,内外环境共生断裂。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进行细分,其主要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后者指的是政府、社会、技术以及政策等影响下的社会环境条件。政府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对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的扶持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体化协同机制。

3.2 教育资源困境

当前,教育资源供给普遍存在供给粗放与学生个体差异、教育需求多样性矛盾,提升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成为确保教育资源供给质量的重要目标。首先,从资源质量方面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呈现出散点分布态势,在优秀师资力量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交流以及教育设施配备等方面缺乏整合意识,在设计规划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聚合优质教育资源[10]。即便部分高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但难以做出有效鉴别,利用率不高,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其次,从供给结构维度来看,目前大部分非中心城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实践作为辅助,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单一化,需要积极构建以供给结构为基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专业集群。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可以引进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另外,从供给效率维度来看,教学要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这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11]。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然而大部分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未能针对不同学科门类、不同经济背景进行能量的精准流通,受教育者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教育资源呈现出冗余、供给低效等问题。

3.3 教育模式困境

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模式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为本的人本教育尚未落实到位,针对不同需求受教育主体未能实施差别化教育。从师资力量配置上看,大部分为兼任,少数为专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面,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精英化实践教育;在教育技术方面,主要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之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与优势,能力也有所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考虑个体差异、个人意愿以及学科背景,实效性差[12]。(2)教育主体同质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配置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非中心城市并不具备师资优势,专任教师少,大部分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为经济管理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从职称结构看,多数教师为中级职称。学校、政府与社会协同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缺乏多个主体构成的创新创业多元化师资群集。(3)实践平台低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根基,实践平台构建对于校外企业与校内的内外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非中心城市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建立校外基地,实施校企合作,但通过对非中心城市高校的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不同程度教育时空、资源数量等的限制,普遍表现出实效性差、技术支持不足、教育覆盖面狭窄等问题[13]。

4 供给侧视角下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4.1 创设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力量,大学生能够引领社会创新,进一步深化国家各项改革行动,增强全社会创新性与创新思维活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能够将人才潜能充分挖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创新思维及创业意识环境中,活跃市场细胞,将创新创业思维渗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高校要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内涵,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优化[14]。在创新创业宣传工作中,要立足于供给侧背景,将供给侧改革作为指导,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另外,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优势,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传播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对国家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成功案例推广大学生创业经验,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

4.2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作为高校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能够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对于非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效,为地区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改革方面,首先要对当前的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大学生课程结构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优化课程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效衔接,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思想理念,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革,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重要性教育外,还应积极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突出地位,调整传统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中的比重。通过举办创新活动、创业知识竞赛等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另外,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借助地区优良的资源与条件,寻找当地龙头企业,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地方经济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开拓视野,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4.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

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就业属于市场需求的一端,高校则为供给一端,非中心城市要想留住人才、储备综合素质过硬优秀队伍,作为供给端的高校必须对人才建设给予高度支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确保供需平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自我努力外,还需要高校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全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支持力度,提升就业指导质量[15]。首先,高校要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在了解非中心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学生基础后,围绕就业、创业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政策理念、内容等,满足大学生创业多元化需求。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校教育全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一推进,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方面面临的难题,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及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另外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注重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具备初步创新创业意识;大三阶段倾向于对学生求职训练、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会学生创新创业技巧;大四阶段要向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说明地方政策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学生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中,明确创业、就业方向,提升综合素质。

4.4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提升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满足非中心城市人才需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分享平台,定期举办优秀校友交流分流会,由创业成功毕业生讲解自身创业的经验,与大学生分享,树立榜样力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建立公众号,提供交流平台,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最新信息。为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建立校内实践平台,选择好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创业环境[16]。

5 结 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应借助这一契机,针对非中心城市发展实际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理念,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解决非中心城市人才流失问题,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推动经济社会产能发展。

猜你喜欢

供给中心改革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改革之路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革备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