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
2020-01-02杨沛林马丽娟
杨沛林,马丽娟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办,吉林 13210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出宏伟蓝图[1]。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科技是保障。在这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中,农业高等院校应该承担什么任务,发挥怎样的作用,是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1 高校科技服务平台可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重要补充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难点在科技,突破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愿望不太相符,同时还存在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我国现有高等农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多数高校科研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研究手段先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与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整个农业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联系教学、科研、生产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高等农业院校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就是要以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切入点,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在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指导专业户、示范户,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立专家大院,开展农民培训等形式,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直接应用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中,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助力乡村振兴[3]。因此,农业院校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2 依托科技服务平台可以提升教师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建农业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除教学外,高等学校还肩负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些历史使命,教师也是关键。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来源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来专科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随着学校升格转接转入的,这部分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部分是学校升格后为迅速扩大招生规模集中从高校招收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理论基础较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实践能力较弱,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第三部分是从社会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高技能人才,这部分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或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人员较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任务比较重。而无论哪一类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都需要不断通过强化科研训练或深入生产实际开展社会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4]。只有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才能反哺教学,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乡村振兴急需的合格人才。只有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才能较好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才能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学校的科研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科研场所和条件,可较快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效促进教师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 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急需高等农业教育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之路,根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 “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五大教学及科技服务平台,为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保障[5-6]。
3.1 发展理念由面向传统农业培养人才转为面向现代农业培养人才
根据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和吉林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了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中药制药类、农业工程类、生物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八大专业群,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专业,凝练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按学科专业群规划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以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食品检测中心等省部级教科研平台为龙头,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20个集教学、科研、大学生创新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较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吉林省级星火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吉林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6年)和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7年)。
3.2 加强校企合作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牵头成立吉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每个分院都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个专业群有10个以上深度合作的大中型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校企合作的专业实现全覆盖,确保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在“师资互补、基地共建、携手创新、共育人才、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互惠共赢,促进学校办学模式转变。
3.3 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酿造工程中心、人参高端平台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分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的技术优势,在动物养殖、重大疾病防治、作物育种、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中草药栽培和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应用、互联网+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为师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7]。
3.4 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习就业基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涉农企业建立一批就业创业基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支持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与光明传媒、省市人社厅等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和保障,同时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2016年,学校被确立为吉林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3.5 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社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省内二十余个市、县区开展合作,为师生搭建广泛的社会服务平台。学校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依托一个学科,形成一个团队,选择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乡镇,并且形成一种“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与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模式,将潜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科研成果率先在省内转化,不断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几年来,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5万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0余万人,通过基层农业组织、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养殖大户辐射带动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2017年学校被农业部确立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