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纪念日主题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运用的探索
2020-01-02宋芳芳
宋芳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1 纪念日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很重视纪念日及相关纪念。近年来,党和国家在特定纪念日进行了一系列高规格、大规模、广范围的纪念活动,如2015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纪念活动,201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 周年、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 周年仪式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活动,2018年纪念马克思200 周年诞辰、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活动等。 这些纪念日主题的纪念活动,既具有尊重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也具有进行政治表达、实施政治动员、实现社会整合、协调国家关系等多重政治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 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利用纪念日开展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总结了一定的经验。 5 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 课是最为适宜采取纪念日主题资源开展教学的课程。一些思政教师亦有所实践。如有教师指出纪念文本中纪念讲话“对于增进学生的历史阅读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也有教师提出抗日纪念“新常态”所提供的理论、学术、网络、实践资源可广泛应用于“纲要”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总体而言,在纪念日主题相关资源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上的运用仍处于探索之中。
2 重要纪念日主题资源在“纲要”课教学运用的意义
2.1 借助纪念日的历史叙事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记忆
高校“纲要”课的教学,要避免对中学历史教育的简单重复,但是对一些具有重要史实的强调也有必要。“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时过境迁,不加强化,记忆也会被冲淡乃至遗忘。 1947年南京发生镇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五·二〇”血案,因其具有光荣的革命意义,解放后南京大学将此日定为校庆日。 但一提到“520”,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谐音为“我爱你”的网络情人节。尽管“五·二〇”血案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明确记载, 但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70 多年前的事件与当今时代似乎有所隔膜,之前的历史学习并没有形成学生长效性的记忆。而西安事变所发生“双十二”,如今已经成为商家所打造的全民购物消费狂欢的节日。因此强调“520”“双十二”的历史记忆实属必要。
2.2 借助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密切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据2015年度、2016年度基于35 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改进的重点在于“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分别均超60%。 “纲要”课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如何使之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纪念日主题资源提供了联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党和国家在重要纪念日开展的各项活动,如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符号纪念,是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
2.3 借助纪念日的政治表达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
纪念讲话是纪念日政治表达的重要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修订版)》教材各章所列36 篇必读文献中,纪念性文献占10 篇,占四分之一。纪念人物涉及孙中山同志、毛泽东同志,纪念事件涉及中国共产党建党、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对于特定纪念日意义阐释的演变轨迹,本身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例如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讲话等文本,积极诠释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中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从道路、理论、制度3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 大学生能够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3 重要纪念日主题资源在“纲要”课教学运用的实践原则
3.1 重要纪念日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
首先,从“纲要”课的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角度,明确重要历史纪念日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为避免碎片化认知, 使得学生对于各个纪念日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性认知,在教学安排上,授课教师需要在导论课中就明确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纪念日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时间轴的位置, 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日做重点介绍。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 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 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轴上必须突出强调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日、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意义。
其次, 要重点突出教学年度党和国家重点开展的纪念日主题的纪念活动。顺势而为,借助党和国家纪念活动的东风,创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利环境,使得课堂教学与党和国家的纪念宣传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例如,2018年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 为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为改革开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最后,讲好纪念日的故事,需要从纪念日的历史叙事与价值阐释的演变两个层面进行挖掘。例如,“五四”青年节,具有“五四”的历史叙事和“五四”纪念两个层面。 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多已掌握,而对“五四”纪念的演变了解不多,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后者。在讲授中,可以从大陆青年节定为五四,而在台湾地区则设在3月29日开始导入,讲授青年节在近代中国的演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等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
3.2 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
首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引导教学过程。 在教师直接讲授的环节,要注意避免“满堂灌”,要多创造互动环节。 笔者在讲授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之时,就结合北航的校庆日进行讲授。 先提问学生:北航的校庆日是几月几号?为什么定在这一天?大一学生入校接受了校史教育,记忆犹新,基本上都能回答是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 继续对抗美援朝战争与北航建校之间关系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对新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具有必然性。 由此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北航认同、 增强了航空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需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设计以纪念日为主题的学生课堂展示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纪念日的历史来源、对纪念日所涉及事件人物的记载与评价、 该纪念日的设定过程及其后的纪念活动与评价等。鼓励学生采取PPT 展示、辩论、舞台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3 注意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纲要”课的课程教学,要与学校层面开展的“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层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2016年北航沙河校区举办的“扬长征精神 启崭新征程”纪念长征胜利80 周年定向越野活动、以“颂党史、忆党魂、立斗志、扬青春”为主题的第四届“沙航论剑”党的理论与历史知识竞赛、2017年“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主题团日公开课《青春·奋斗》、2018年“《青春·奋斗》故事汇——纪念五四运动99 周年”主题团日活动、2019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的青春故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团日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