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红楼梦》西班牙语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理论

2020-01-01白芷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接收者西班牙语译本

白芷萌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 08193)

翻译是一种社会实践,在与社会背景的复杂互动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文中经常有所体现。该文通过列举译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语句的翻译,分析了赵振江版西班牙语《红楼梦》中所体现的翻译理论。

1 翻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几个世纪以来,翻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根据赫拉多·迪亚哥(Gerardo Diego) 的说法,存在将诗歌翻译变成创作新诗的可能性。在何塞·奥特嘉·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看来,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追求原始文本与译文的相似度。翻译不是相同原始表达的徒劳复制,而是作为类似或接近于原始语句的创作。翻译的任务可以被视为乌托邦式的操作和不可能实现的目的。赵振江认为,在诗歌翻译中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由于汉藏语言和印欧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汉语和西班牙语诗歌互译的过程中,诗歌的内容是可翻译的,而形式是不可译的。例如:

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Trad.de Chen Guojian:

En la Playa Pánico recordamos los peligros que hemos vivido.

En el Mar de la Soledad, lamento lo solo que estoy.]

②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Trad.de Chen Guojian:

Bajo las cortinas sonrosadas conoce la noche de primavera.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重复的词语(如“惶恐”“零丁”“春宵”),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衡量诗歌韵律及美感的标准之一。但是,在西班牙语中,总是避免词句的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在西班牙语翻译中重现这些词语,翻译出来的诗歌听起来会很奇怪。这些诗歌的形式必须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因此,在赵振江看来,它是不可译的。在《红楼梦》的译本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原文诗歌中重复的词语被代替或删除了。例如:

①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Trad.de Zhao Zhenjiang:

Las flores de otoño, tristes; triste la hierba marchita.

No acaba nunca la noche de velas parpadeando.]

在这首诗的译文中,译者避免了“秋”这个汉字的重复。

2 目的论

在赵振江的译本中,可以找到目的论的痕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受动机支配的活动,所有翻译活动的主导原则都是其目的。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认为,行动是由其目的(escopo)决定的,在翻译中,目的可以定义为一个取决于接收者(及其社会规则)的因变量。同样,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也认为:“在所有旨在冲破语言文化障碍,促进沟通的翻译活动中,如果只有一个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那就是接收者。”因此,接收者,或读者,是一个影响目的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我们必须注重读者的需要,理解能力和文化习俗。在赵振江的《红楼梦》译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已经注意到了西班牙语读者的特殊感受:

①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

[Trad.de Zhao Zhenjiang:

Incluso las criadas acaban hablando con pedantes palabras sin sentido.Todas esas novelas están llenas de contradicciones y son absurdamente artificiales.]

译者用“没有意义的,迂腐的词汇(pedantes palabras sin sentido)”取代“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古汉语中的文言虚词,他们有语法和结构上的作用,但没有实际的含义。这种类型的字词只能与文言实词在一起组成一个短语。在古代,这些文言虚词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文章中。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只专注于文章形式而忽略其含义的人。这是一个基于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短语,不了解中国古汉语文化的西班牙读者不理解其含义。因此,赵将其译为“无意义的,迂腐的词汇(pedantes palabras sin sentido)”,以便于读者理解。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肯定目的论存在于赵振江的红楼梦译本中,因为它体现了接收者在翻译活动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3 文学翻译中的操纵理论

在文学翻译中,社会文化背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译文不仅受到原始文本及目标语言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时代背景和译者的影响。

根据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说法,文学系统中存在两个控制因素:第一个因素出现在文学系统内部,以“专业人士”为代表,如评论家,教授,译者等,而第二个因素出现在文学系统外部,以赞助者为代表。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还有其他的内部影响因素,如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个人性格等,都可以干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

《红楼梦》这部小说写于清朝,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故事。当时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封建主义,而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因此,在原作中,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典型表达方式。然而这些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会导致翻译问题的出现。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Trad.de Zhao Zhenjiang:

Nada tiene que ver con su padre, yerno de nuestra anciana abuela.Más parece de los de Jia.]

在原始文本中,“嫡亲”是指父亲的直系亲属。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制度及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主要地位,人们往往认为父亲的家庭成员比母亲的更为重要。因此,原文中王熙凤强调“嫡亲”这个词,其目的在于恭维林黛玉并安抚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但是,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男女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在翻译中没有必要特殊强调原文表达的这种嫡亲关系。由于这个原因,译者只将这一词语解释为“贾家的亲属(los de Jia)”。

这个案例说明了翻译是对原始文本的“操纵”,影响译者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意识形态。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红楼梦》赵振江西班牙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翻译是一种文本,交流和认知的活动。翻译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接收者西班牙语译本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可撤销用户动态更新广播加密方法的研究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口碑传播中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