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平衡之道
2019-12-30吉海荣
吉海荣
摘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从今年秋季起将在全国使用。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不知从何处入手解读教材的困境,笔者认为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时,要平衡好规则与德性的关系、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活动组织与智慧生活引导的关系、规范训练与习惯养成的关系。
关键词 规则 德性 道德与法治 平衡
今年秋季,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在全国使用。目前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很难有时间深入钻研教材,又因为是新教材的使用,前人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少。笔者常常参与赛课或公开课活动,觉得不少道德与法制老师不知道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道德与法治兼职教师怎样快速解读教材,促进学生在品德课堂上向深处探究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平衡好规则与德性的关系、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活动组织与智慧生活引导的关系、规范训练与习惯养成的关系,让教材有效服务于儿童的品德成长。
一、把握好教材中规则与德性的平衡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注重对法制、规则教育的倾斜,这既是当前国情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理念的基础。那么,教师怎样去把握规则与德性之间的平衡呢?这是我们用好教材的关键。
在一次省级教学研讨时,针对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中的一幅图片,大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面对一位男士因害怕赶不上班车上班而欲插队的情况,后边的乘客该让还是不该让呢?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教材指出公共场所要求排好队,每个人都不例外,不该让。如果要让的话,他要和后面的人商量,后面的人还要和再后面的人商量,等你商量完了,班车也开走了,所以不如不让。有的教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实际情况,谁没有个特殊情况,如果能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与人方便,谦让一些又何妨?有的教师又拿出某个景点的规则之严厉举例说明,认为不应该让,要遵守排队的规则。只要我们细读教材,其实不难发现,本课的副教材就明明白白给出了建议。这一课的副教材——故事绘本《讲规则懂礼让》罗列了生活里排队过程中的很多特殊情况,遇到老人、小孩、尿急等情况要尊老爱幼,懂礼让。由此可见主教材和副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相辅相成的。
既然要讲规则、排好队,为什么还要我们破坏规则,不按规则排队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教材定名为“道德与法治”的原因。法治就是规则的代表,道德是德性的代表,法律、规则教育是底线要求,德性教育是崇高要求,弘扬了道德人性的光芒。理论上讲,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是一味地强调遵守规则而缺少德性的滋养,那么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词语就显得苍白而无力。显然,片面地关注德性而忽略规则,德育就是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反之,片面强调规则教育,忽视德性教育,德育会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道德的基础是美好情感而不是理性规范,道德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正是因为有了德性的闪耀,我们的社会才充满了无限的温情。像二三年级教材中“说话小点声”“我们不乱扔”“大家的‘朋友”“‘我们班级有规则”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关注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要开展心中有他人,讲文明懂礼让,和他人(环境)友好相处的德性教育。唯有如此,道德与法制老师才能把握好教材中规则与德性的平衡之道,才能培育出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二、把握好儿童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平衡
有专家认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真实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的诊断,是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偏低的关键因素。我们在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一反映儿童生活的“显微镜”时,一定要对好焦距才能了解儿童真实的道德需求。教材在这一点上作了重大的尝试,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不再是从成人的角度简单地“扣帽子”,而是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儿童心理的剖析,引导儿童有意识地在自己心中“过电影”,反思自己的言行,推动儿童尝试过内在生活,有效关照儿童的内心世界。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中,教材从儿童心理人手,把诚实教育由品质问题转变为心理问题,精准聚焦儿童的恐惧和虚荣心理。把儿童谎称自己的作业没有带归因为恐惧心理,把谎称家中有事实上并没有的东西归因为虚荣心理,以撒谎心理的视角切人,准确把握儿童不诚实的真实原因,真正关照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再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在第二板块里安排了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不排队的坏处,尤其是校园踩踏事故,映照出了学生玩楼梯的贪玩心理、急躁心理和无知心理,给他们敲响安全的警钟。学生在排好队这个“显微镜”前可以照出在公共场所不排队是不文明、不公平、无序、危险的。这些心理层面的剖析深入学生的心理成因,挖掘儿童的内心需求,不是从成人的角度“美德袋”式的说教,而是深入儿童内心,有效解决儿童的真实需求,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只有在那些反复引导提醒后仍然不愿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把儿童的问题上升为品德问题。比如不断地抄袭、偷窃等行为,其实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加以引导。
三、把握好组织活动与智慧引导的平衡
从儿童的个人发展来说,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去选择一种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来涵养其德性。一言以蔽之,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儿童学会一种生活的智慧。道德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孩子智慧地生活才是教学的出发点。
比如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这一课说的是“合作”的话题。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对“怎样合作”这一环节设置了多个游戏活动:一会儿是“车轮滚滚”游戏,一会儿是“过山车”游戏,一会儿又是“抱团取暖”游戏。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过后,老师并没有引导孩子去感悟怎样好好地合作,待到課尾老师问大家玩得是否开心,竞有两个学生说不开心(这两个孩子没参加)。整节课只是停留在合作可以带来快乐和进步这个层面上,学生没有通过活动形成自己对“怎样合作”的意义的建构,不懂得生活中不同场合如何合作,这样的德育活动显然是低效的。
细读文本,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版块三告诉我们怎样成功地合作,展示了合作中的矛盾如何解决(不埋怨,听从指挥,互相商量);用从玻璃瓶里把数个小球掏出来的游戏,引导儿童构建怎样成功地合作。在这一环节里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组,先让学生在没有引导的条件下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总结游戏成功的同学的经验,讨论如何成功地合作。之后再进行一次游戏,用亲身体验来验证这种经验的可行性。这样,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大家集思广益,积极构建“合作”的内涵,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的獨特体验才更有说服力。我们的教学不应该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多样,而是要关注儿童通过活动体验到了什么,是否有新的意义生成,这才是品德教学的精髓所在。在生活情境里引导儿童怎么做,怎么应付各种场合,细致人微地引导儿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
四、把握好规范训练与习惯养成的平衡
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主要关注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教材这个“穿衣镜”前每天都来“照一照”,通过“照镜”美化自身形象,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儿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来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立足服务儿童当下道德习惯养成的同时,也着眼于指导学生未来选择更好的生活,体现了超越生活的德育目标。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学做家务活”一课时,老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有哪些家务活,帮助他们理解做家务的好处。紧接着按教材教给学生做家务(叠衣服)的方法,老师示范,小组练习,上台展示,学生基本上学会了叠衣服。在引导学生践行时,家长说:“别浪费水了,还是我来洗碗吧。”学生就说:“好吧。”这时候,老师就让学生坐下了,对其反应没做任何的指导。教师自己课后反思时也说对学生这部分的引导不到位,不知道怎么引导。
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上了一堂课,教给学生那么多做家务活的本领,当家长一句“还是我来洗碗吧”,孩子就乖乖听话放弃了做家务呢?我们的教学有效吗?该教师看似已经为学生找出了做家务活的理由:获得快乐,有能力、更聪明。但是,做家务活的这些好处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引导学生的,为什么要做家务活,其实还要从他人的角度来引导。做家务既是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同时又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第三版块中一位学生说,有时候会忘了做家务,怎么办呢?另一位学生拿出做家务的记录表,上边标着做家务的时间、事项、完成情况。教材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做家务活的必要性,让他们明白家务劳动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从培养良好习惯的角度来理解家务劳动。当我们有这种责任意识和习惯培养意识时,我们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叠衣服一种本领,而是要从学生习惯培养的角度,设置评价机制,列出做家务活的系列评价表,延伸到家庭和课外,指导每位学生“会做的家务帮着做,不会做的家务学着做”。学生家务活才做得理直气壮、心甘情愿,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目标。
我们在解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时,除了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私德”着眼,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不单单要从一堂课来解读,还要从整册教材的德育主题来考察。德育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一种知识和方法,遵守规则和法律,还要着眼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从习惯养成、人性美好的角度把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与成长,这样的德育课堂才有价值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4]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5]张岳,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
[6]吴煜珊,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
[7]郑凤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结构特色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 06).
[8]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 01).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