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2018-04-09孔丽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礼乐性情德性

孔丽

二、仁,德性內涵

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又一解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句中恭、敬、忠三字,揭开了仁的另一层涵义,可称之为德性。

对于德性,蒙培元在《儒家的德性理论与现代社会》一文中把它概括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及其理性自觉。可以说,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离不开人性本质,同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一体相承。仁爱是仁的内在性情,德性是仁在性情之上具体呈现于人身上的第二性。美好的性情通过德性得以显现出来。德性是人的选择,也是人行于仁道要奉行的社会化规范。

“恭、敬、忠”,是人内心升起的人生态度和涵养,是以爱为底色,以仁为指引的恒久之德性。仁者即使去了夷狄之地,没有社会和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恭、敬、忠”也不会丢弃。因为作为德性,它们是人内在仁的显现,已经融于身心之中。

“居处恭”,指在没有旁人在场时也能够恭敬有礼。这里的恭,常用来描述美好的品格,如弟子称赞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恭,有庄顺、恭敬之义,是蕴蓄于心的德养表露于外的心气态度,是内外的交修融合。通过恭顺之气貌,可见其心地修养的谦恭。孔子曾对子张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便是仁了,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就恭来说,自己恭敬谦逊,不侮慢他人,方能不被他人侮慢。“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礼记·中庸》),以恭的德性行于天下,是通行的准则。做到由内而外的恭,便是走在通往仁的途径上。

“执事敬”,是指做事时敬,不懈怠、谨慎专一。敬是人重要的德性,是孔子思想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修己以敬”,个人修养要存敬于身心;“敬事而信”,临事时要谨慎专一;“祭思敬”,祭祀时恭敬;“事上也敬”,下对上要敬重。虽然这些句子中所含敬的具体意蕴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又是相近的。心中对人、事、物存有仁爱,对其重视、谨慎,显现于外才是敬。没有内在的仁爱、谦恭,而刻意伪装的不叫敬。敬是内外的合一状态。

“与人忠”,即与人交往时,能够忠,不逆诈、不欺瞒。“忠”这一德性,还体现为“臣事君以忠”“言忠信”“主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从“忠”字的组成来看,是存“中”于心,由心中之情性出发,形于外,是人立行之本。若不懂忠,徒争于外,追逐于外在之事业功名,那么离自己的本心会越来越远,离德越来越远,离仁越来越远。

恭、敬、忠,是孔子针对樊迟的个性或当时的处境而提出来的几点德性,只是一个窗口,通过它们,我们可以领略到在“仁”的统领下更多德性的涵义与内容。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九思皆不离心,由人性情而发显为德性,是内心与德性的融合。这九种德性涵盖了生活的众多方面,是仁的内容,要人从日用的视听言动、容貌举止间来省察自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修炼自身。

《孔子家语·论礼》中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敬而不符合礼,叫做粗野;恭顺而不合礼,叫谄媚;勇武而不合礼,叫逆乱。礼与敬、恭、勇三种德性紧密相连,是敬、恭、勇的标准和规则,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德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对于礼的发展就在于他赋予了礼内涵——仁,使它由西周时代的祭祀鬼神的典礼仪式之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于人的德性。人性情之仁蕴蓄在内,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意——“爱人”。真情实意要恰当表达出来,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呈现,这便是礼乐等。如果无内在之仁,礼乐将失去意义,无可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礼乐作为外在的表达,那么心内之仁也无法落到实处,无法显现。可以说,仁与礼是内外的两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的外在具体规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其本质亘古不变,即仁的内涵不变。“虽百世可知也”,能预测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于他把握到人的德性之基本。

孔子重视德,说“天生德于予”“据于德”“为政以德”等。除上面提到的恭、敬、忠、信、敏、惠、宽、礼、义、孝、悌等德性外,还有一些由仁延发或与仁相连的德性,如诚、慎、畏等。它们都是由内在性情而生发出的德性,融合在人的行为与品格中,统摄在仁的总名之下。德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孔子把仁作为众多德性的基础,作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人通过一系列德性的选择与修养,得以由内在心性情感的不自觉建立起持久稳定而又整体统一的德性世界。

由上可得知,由人心之性情而发的仁将这些美好的德性集于一身,显现于人,并彰显于世,让仁具有了在普遍、广阔的天地间行走的外衣。同时,各种德性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以统一的人格形态存在,是人整体精神的体现。这可以说是孔子构建的德性世界,也是其开创的儒学世界的特色之一。

三、仁,德行实践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努力实践就接近仁了。仁由心发的性情,显现为各种相对稳定的德性,还必须落实于当下生活、实践行动中,将内在的德性化为具体的德行。德性统摄、制约着人的行为处事的德行。德行作为主体的实践行为并不是脱离规范的,而是通过对规范的自觉认同,在道德生活的实践方式中体证自身的德性。德行是主体体证德性的最实在处,是个体的具体行为,也是仁的最终实现和显化。

猜你喜欢

礼乐性情德性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性情决定命运
性情决定命运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芥舟学画编论山水》·避俗章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