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2019-12-29邢丽华郭晓晨
邢丽华 郭晓晨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1.引言
诗歌是高度思想情感的表达,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事物可以有共同的认识。同时,由于中西方民族历史、社会发展有所差异,也就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便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诗歌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位翻译大家,许渊冲在英译古汉语诗歌领域地位突出,其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为弘扬中国文化和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本文通过庞德、许渊冲英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出庞德诗歌翻译的优点,同时分析庞德诗歌翻译没有体现“三美”论的原因,最后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再思考,呼吁我们应该批判继承不同大家的诗歌翻译理论,领略其翻译艺术,积极学习、实践,更好地欣赏分析中国古汉语诗歌并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许渊冲“三美论”原则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巨大意义,在译诗的意、音、形三方面对译者提出了要求,鼓励着译者在这些方面努力,无限可能地接近原作,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许渊冲“三美论”原则指的是他提出翻译诗歌应该力求“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诗歌深层结构;中国古诗讲究“意境”,致力于超越诗歌中的具体物象,创造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境界。诗人抒发情感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常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意象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因此,许渊冲教授将意美放在首位。许渊冲认为,在译诗过程中,必须把 “意美”作为首要目标,才能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原诗的艺术魅力;“音美”主要是针对译诗的节奏和韵律而言的;三美之中,做到音美是最难的。古汉语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特别强,这对一首诗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对于诗歌翻译来说是件难事。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而“形美”是针对译诗的行数、字(词)数,视觉上的对称而言的。古汉语诗歌大多结构严谨,每首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对称效果,作者会运用一些省略技巧,待读者细细品味整体意境。由于汉英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翻译创作就必须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因此做到这一点就会特别艰难。作为翻译天才,许渊冲教授所主张诗歌翻译要体现的“三美”原则:音美、意美、形美,一直为中外读者所称道。“三美”有其内在的辩证关系:三美之中,“意美”居首位,“音美”次之,“形美”最后。他指出,在实际的操作中,译者应从意、形、音几方面综合考虑,如果三者不能兼得,那么可以不要求“形美”,但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3. 埃兹拉·庞德翻译理论
埃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20世纪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他创作的《神州集》在出版后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被广为传诵,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古汉语诗歌的翻译中,庞德主张直接表现诗歌中的意象,而不是含蓄地掩饰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也是为了冲击当时美国文坛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庞德认为翻译诗歌没必要去使用华丽的辞藻,没必要情感泛滥,更没必要去死板地追求形式,应该进行再创作。庞德对古汉语诗歌的英译方法主要是对意象的简单罗列,使得诗歌的意象鲜明具体,用恰到好处的英文单词直接明了地呈现出诗歌的内容。下面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对比分析庞德与许渊冲翻译版本的异同。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庞德译文: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庞德将诗歌中的意象“北郭”“白水” “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用最简洁明了的单词表现出来,勾勒出一幅幅清晰明了的画面,让读者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更容易理解诗歌的直观内容,让读者耳目一新。“浮云”译为“floating wide cloud”,使得“浮云”的意象跃然纸上,用“wide”修饰“cloud”,表现出云彩一片片翻滚的情景,体现出作者内心忧愁的不断涌现;“孤蓬”译为“dead grass”,更能体现出“孤蓬”的原意,用“dead”更为直接明了,体现出朋友分别的灰色心情;用“neigh to each other”(马的嘶鸣)表达“班马鸣”,形象生动,衬托出友人难舍难分之际内心的无力嘶吼,悲伤无奈,将友人的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可以看出庞德诗歌翻译体现出了许渊冲“三美论”原则中的“意美”。
许渊冲译文:
Farewell to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ai/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a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ai/
You′ 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a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ei/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 /ei/
Your steed still neighs,“Adieu,adieu!” /u:/
许渊冲的译文将诗歌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全文力求凸显诗歌的韵律节奏,突出“音美”,而且诗歌的长度也是对仗工整,突出“形美”。但是他的译文没有将诗歌意象直截了当地突显出来,而是遵循中国文化,将诗歌意象用诗句含蓄地表达出来。
4.庞德对古汉语诗歌翻译没有体现许渊冲“三美论”的原因
庞德能直接明了地表现诗歌意象对翻译来说有可取之处,但是他对诗歌的翻译在诗歌传词达意上稍显不足,这是很多原因导致的。
首先,庞德是“意象派”代表,他对诗歌的翻译深受“意象派”的影响,他主张直接表现诗歌中的意象,而不是含蓄地掩饰作者的真实情感,认为翻译诗歌没必要去使用华丽的辞藻,更没必要去死板地追求形式,应该是译者用简单明了的词语对诗歌进行再创作。
其次,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庞德的翻译风格。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古典诗歌是用简单的意象将真实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该深刻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而西方人的思维多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经验结论。同时,由于中国人擅长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注重理性逻辑思维,且汉字是表象文字,而英文是表音文字,单看一个汉字就能间接地体会到字的引申意思,但是英文字母却没有这个功能,因此,在理解上容易造成困难,而且英语诗歌中并不像古汉语诗歌那样含蓄委婉,而是直接表达。汉语诗歌的思维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并不能完全理解真实“意境”,他们更重视艺术手法,庞德翻译诗歌是供译入语读者传颂的,不可能每一个读诗歌的都会了解古汉语诗歌的真实背景,也不可能去一一理解原诗歌中意象背后的典故,只能用通俗易懂的,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意象来表达,简单明了。
庞德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的背景,对汉语不甚了解,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有限,而且很多译文是通过费诺罗萨的翻译笔记翻译而来的,费诺罗萨对中文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因此庞德翻译诗歌过程中难免漏掉重要信息,出现主观臆断。下面以许渊冲“三美论”原则分析庞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译文: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作为一名意象派翻译家,庞德提倡意象英语翻译,更注重意象的运用。他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把题目译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体现出庞德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诗歌进行再创作。他将诗歌中的“长江” 译成了“river Kiang”“river,the long Kiang”,将“故人”和“黄鹤楼”分别译为了“Ko-jin”“Ko-kaku-ro”,这些并不是英语单词,而是日语读音,容易让读者一头雾水。原诗中把烟花翻译成了“smoke-flowers”,没有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传达出来,译入语读者单看字面意思很难联想到诗人的心境,也容易造成误会。他的译作把诗歌的意象罗列出来,呈现出的是一幅简单清新的画面,很难让读者通过意象去理解这首诗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体会不出友人离别的万千思绪,悲伤惆怅之情。译作中,庞德使用了重复的手段,出现了三个“river”,而且并没有使用规范的英语语法,也没有去斟酌诗歌的韵律节奏。诗句有长有短,没有严格工整的对仗。
许渊冲译文: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Yellow Crane towers, /z/
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 /z/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ai/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ai/
这篇译作充分体现了许渊冲先生主张译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单词分别 是“towers,flowers,sky,by”, 分 别 押 //和/ai/韵。在译文中,因为英语语言的重音特点,将第一句和第四句表现为12个音节,将第二句和第三句表现为13个音节, 读起来铿锵有力。从译文的结构来看,译作与原作一样都是四行,对仗工整。读许先生译作字里行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送别情怀,尤其boundless和endless两个词的使用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无限哀愁。
5.结语
许渊冲“三美论”原则为古汉语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理论对翻译古汉语诗歌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也成为了很多大家学者对汉语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中外文坛上对于庞德翻译的古汉语诗歌一直存在着争议,各执一说,有学者认为庞德的诗歌译作根本没有恰当地体现出原诗的意境,不应该被传诵,也有学者认为庞德诗歌翻译罗列的意象是对原诗真实景物的描写,是一种美的再创造,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对庞德译作的褒贬也体现了文人学者对翻译艺术的追求。翻译本来就是一门艺术,不是易事,对译者要求很高,翻译诗歌更是一件难事,尽管庞德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体现出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英译诗歌“三美论”原则,但是他的翻译版本也为西方学者所广泛接受,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理解庞德的生平,所处的地域,所处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学习,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批判继承庞德英译诗歌的原则,以便学习如何更好地欣赏分析中国古汉语诗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