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字演变析论
2019-12-27刘妍妍
刘妍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蛋”字是现代汉语中较常使用的汉字,从文字学角度看,有很多关于它的问题值得思考。例如,“蛋”与“疋”“虫”两个构件有何关联?就字形来看,“虫”这一构件,似乎使人联想到“蛋”的本义是“虫的蛋”,这种理解未免望文生义。本文拟从形、义等方面对“蛋”字进行细致分析,并解释与“蛋”相关的文字现象。
一、“蛋”字构形分析
“蛋”字表“动物的卵”义,在古书最早的用例可追溯到“蜑”。“蜑”字的构件在使用时发生了讹变,最终被省写作“蛋”。
构件是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把汉字进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1]汉字隶变后,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现代字的构件大多丧失了构意功能,变成了“记号构件”。如“蛋”中“疋”的本义是足,《说文·疋部》:“疋,足也。 上象腓肠,下从止。”[2](42)与“蛋”的意义并无关联。“疋”不表意,则要么是声符,要么是讹误字形。 《广韵》中,“疋”有三处:1.正也,待也。《说文》:所菹切,足也,古文以为《诗大雅》字,又山吕切;2.记也,又山于切;3.足也,古为雅字。三处音注皆与“蛋”音相去甚远,可见“疋”也非“蛋”字的声符,故本文认为“疋”为字形讹误。“蛋”中的“疋”只是一个记号构件。
“蛋”和“蜑”字关系极为密切。古籍中,“蜑”字最早见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 ”[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华阳国志》云:“山险、水滩、人多蛮蛋。”这两处词义相同,所用字形不同,说明“蜑”和“蛋”存在借用关系。
本文认为“蜑”和“蛋”为异体,“疋”和“延”两个部件有一定相似性,可能是书写时由于草写、省笔等原因讹误而成。所以,有必要去观察“延”和“疋”异体字形的关系。
《广碑别字》里收录诸多异体字形,“延”字,《汉孔宙碑》作“”,《魏陈天治造像》作“”,《齐宋敬业造像》作“”,《齐赵桃妻¨造像记》作“”,《郑固碑》作“”,《曹全碑》作“”,《干禄字书》里有“”字形。 同为《广碑别字》,里面收“疋”,《唐朝散郎守内侍伯飞骑尉成忠墓志》作“”,《隋梁郡太守刘德墓志》作“”,《唐张兴墓志》作“”。
可以看出,“疋”与“延”字形极为相似,易发生讹误。所以,“蜑”在书写时省写为“蛋”字并不奇怪,“蛋”笔画少,便于书写,后得以广泛应用。清代胡鸣玉曾说:“俗以禽卵为蜑,不知误自何时,且变文作蛋。 ”[4](31)这正表明了“蜑”“蛋”之间的讹变关系。
二、“蛋”的意义演变
“蛋”字意义源于“蜑”,主要是承接“南方少数民族”和“动物的卵”两个含义。
(一)表示“南方少数民族”
字书中最早对“蜑”进行解释的是徐铉《说文新附·虫部》,“蜑,南方夷也,从虫,延声。 ”[2](242)本义是指南方少数民族,古书中用例很多,“蛮蜑、夷蜑、巴蜑、戎蜑、姚蜑”等,例如:
(1)卉裳罚衣,胡夷蜑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明末张自烈在《正字通》收录“蜑”字:“《南海记》:蜒蛮以舟为室,蜒有三,一为鱼蜒,善举网。二为蚝蜒,善没海。三为木蜒,善伐材木。又作蛋,今广东有蛋户,音旦。蜑,蜒,义同。蛋则俗伪省也。”
“蜑蛮”同“蜒蛮”,蜒”是由于偏旁位置不同造成的异体字,读音上,“蜒”古读“dàn”,今读“yán”,这是古声母演变中“喻四归定”的规律,“蜑”从“延”同理。“虫”为形旁,本义是动物的通称,中国古代用虫兽偏旁命名少数民族由来已久,包含着造字者对异族的歧视,这和当时的汉族文化、儒家的夷夏观念有关。 《王力古汉语字典》[5](1142)也将“蜒”解释为通“蜑”,如:
(2)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狸,曰獠,曰狏,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隋书·南蛮传》)
(3)僧绍子慧照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刺史。 (《南史·明僧绍传》)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蛋”进行了详细阐述[5](1154),指出它是晚起字,作“南方少数民族名,古作‘蜑’”讲,例如:
(4)罢廉州贡珠,纵蛋丁自便。 (《宋史·高宗纪》)
(5)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一八人语》)
后来,在此义项上,“蛋”又改写为“疍”。文献用例中,“疍”只作族群名称,指南方少数民族,常用作“疍户”、“疍民”,且出现时间较晚,例如:
(6)“疍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疍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之所在,则不敢侵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7)“许多疍民就生活在船上,而且是靠着船生活的。”(巴金《海珠桥》)
可以看出,“蜑”是今天水上居民意义上称呼的源头。其中,“蜑”变“蛋”是省写的结果,“蛋”又改“疍”体现人民思想、文化上的转变。
(二)表示“动物的卵”
《汉语大字典》将“蜑”解作同“蛋”[6](3043),即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清吴振械《黔语》卷下:“独六洞苗则以花麻布、蜑抵钱为正供,初意盖便苗也。”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缺失,今据应以补上。表“蛋”义的用例明代已有,如:
(8)职掌进宫瓜蓏、杂果、菜、栽培树木、鸡黄、鹅黄、鸭蜑、小猪等项。(明刘若愚《酌中志》)
早期字书不见“蛋”,直到《字汇补》里释“蛋”:“古作‘蜑’,俗呼鸟卵为蛋”[7],与今无异。 “蛋”表“卵”义,较早的文献用例如:
(9)右水煎食后服三贴,用鸡蛋一个史君子仁三个……(唐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二》)
(10)占曰:鸡鹅鸭之卵俗称为蛋。梦食此者主多子之兆。”(宋邵雍《梦林玄解·卷十七》)
(11)想必这里是他的窠巢,生蛋布雏,怕我占了,故此这般打搅。(《西游记》)
(12)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红楼梦》)
可以看出,“蛋”表今义在唐宋时已有使用,但在当时使用范围不广,有其他字来分担“蛋”的意义。《汉语大词典》释“蛋”为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8](12047),所用书例(11)(12)皆为明清之后,据本文考证,“蛋”字表示“动物卵”义在唐宋时期已有用例,《汉语大词典》书证偏晚,今应据以补正。
在表示“动物卵”义上,“蛋”和“蜑”的使用情况比较清楚,明代之前以“蜑”为主,明清以后“蛋”的使用逐渐频繁,但官方书籍中仍选用“蜑”。时至今日,“蛋”基本上取代了“蜑”,被广泛使用。
(三)“蜑”“蛋”和“疍”的关系
在“南方少数民族”含义上,“蜑”“蛋”“疍”三者具有继承关系,“蛋”是“蜑”的传抄中省写讹变的结果,后又改为“疍”,体现人们思想上的转变,“虫”带有贬义,改“虫”为“旦”反映了人们平等意识的觉醒。
民国时期,人们的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高涨,呼吁解放,社会上掀起更正带有歧视成见族称的思潮。国民政府下令给中央研究院经办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一事,中央研究院芮逸夫起草西南少数民族虫兽偏旁命名改正表,其中新造“”字替代“蜑”[9](113-190)。 但“”字基本用于学术研究,且笔画较多,书写不便,民间使用不广,有“蛋”作为中介,“疍”得以广泛应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疍”字后仍附字形“”。
据詹坚固(2018)的考证,“疍”是“蛋”的变体[10](33-39)。 《康熙字典》无“疍”字,此时仍使用“蜑”或“蛋”称呼“疍民”。清代留存下来的古籍较多,涉及疍民时,都使用“蜑”或“蛋”。近代诗人陈去病(1929)在提及“疍户”时曾指出:“蛋户,一称蜑户,俗又作疍,字体盖三变云。”
“疍”的出现时代不会早于“蛋”,它是由“蜑”省写得到的“蛋”字发展来的,三者的出现时间顺序应该是:蜑→蛋→疍。卢烈红(2007)认为,“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11)(45-48)关于产生原因,他认为原因有二,一为文字假借,一为词义引申。而“蛋”和“疍”之间只是部首的改换,并未发生“文字假借”和“词义引申”的过程,《汉字源流字典》称“蛋”是“疍”的分化字[12](1343),未梳理清楚二者发展的脉络,所以本文认为“分化字”的说法不能成立。
三、与“蛋”相关的称谓
在表示“动物的卵”含义上,“蛋”是晚起字,在“蛋”产生之前,用别的词来表示,如“子”“弹”“卵”等。
(一)子
“子”在古书中常作“蛋”义,早在先秦已有用例。试看以下几例:
(13)谓富贵尊荣髙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爱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老子河上公注》)
(14)宣帝地节四年五月,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东汉班固《汉书》)
(15)内瓮中,皆如鸭子大,曝干以备上供。(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6)潘保正又拿了十来个鸡子来贺喜,一总煮了出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上述例中“鸡子”“鸭子”指鸡蛋、鸭蛋,不仅古书如此,现在的徽州方言中,仍称鸡蛋、鸭蛋、鹅蛋为鸡子、鸭子、鹅子。
(二)弹
《汉语大词典》“弹”有一义项为“禽鸟的蛋”,例句如下:
(17)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周密《齐东野语》)
(18)余家藏石子一块,色青而质麄,大如鹅弹。(元杨瑀《山居新话》)
(19)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鸡弹一百个,豆腐五十连。(《明会曲·精膳清吏司·殿试酒饭》)
以上三例中的“弹”都作“蛋”讲。“弹”是古书中称呼“动物卵”的最常见的用法。
(三)卵
《说文·卵部》:“卵,凡物无乳者卵生,象形。”本义为鱼子。古汉语中经常释为“某些动物的蛋”。例如:“秦王之国,危如累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如“杀鸡取卵”。根据范常喜(2006)的考证,“卵”最终被“蛋”替换主要源于避讳,因为“卵”有“睾丸”之意[13](193-203)。但是这替换并非一步到位,宋代更多使用“弹”字来称呼“家禽的卵”,如“鸡弹”“鸭弹”,这是因为“弹”与“卵”都有圆球状物体之意,物体形象相近,更加符合人民的认知。
上述三种称谓中,“子”的用法出现最早,“卵”直接使用本义,“弹”最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在“蛋”出现前使用最为广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蛋”由“蜑”字讹误省写而成,是一个晚起讹误字,与部件“疋”和“虫”没有直接关系;“蜑”在“南方少数民族”义上,又由“疍”来继承。要知晓汉字发展演变,不仅要从共时角度进行分析,而且要从历时角度进行脉络的梳理,回归本字,从古文字形入手分析,这样才不会望形生义。另外,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俗、从简,了解这一点,对研究汉字发展更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