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的养生思想

2019-12-27薛繁洪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事修身养性陆羽

薛繁洪

(青岛大学 哲学与历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关于茶的养生功能,古往今来已广为人知,历代古籍上多有涉及。《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1]华佗《食论》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1]陆羽《茶经》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又兼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2]由此可见,古人已认识到茶有助长神志、愉悦身心、解酒降火、解乏祛病、延年益寿的基本功效。人们通常说的养生,不仅指重视生命、调养身体的物质养生,还包括修身养性、涵养道德的精神养生。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到:“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3]可以说,饮茶是一门艺术之道,也是一门养生之道。陆羽制定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茶事规范,是中华茶道的首创者,是诠释养生之道的身体力行者。下文结合《茶经》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论析书中所蕴含的养生思想。

一、药用保健,提倡清饮方式

在《茶经》一书中,陆羽已经注意到茶叶药用保健的功效。《一之源》篇提到:“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现代科学表明,茶具有消疲提神、清热止渴、清心明目、利尿解毒、降压瘦身等基本功效,对人体具有许多益处。《六之饮》篇还提到:“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1]这里进一步指出茶与解渴的水、解闷的酒不同在于它的提神醒脑功效。经科学研究,茶叶中具有四百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咖啡碱含量极高,这种物质的作用是能使人脑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因此饮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减少困倦。

茶叶保健还受人为因素影响。《一之源》篇提到:“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1]茶叶如果不在采摘季节内采取,制作工艺不精细,或者在采制中混入有污染的物质和有毒的杂草,喝了这样的茶就会生病。简言之,若要品饮好茶,保养身体,须谨慎地确保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完美。

另外,陆羽还提倡清饮的饮茶方式,反对“痷茶”和调饮。所谓清饮,就是茶中不添加其它佐料,维持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讲究茶水的原汁原味。关于“痷茶”,《茶经》上记录:“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1]陆羽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茶叶经过斫、熬、炀、舂后再把它装在瓶子瓦罐中,饮用时直接用开水冲泡,那么茶的原味不如煮茶时那么自然地散发出来。而调饮,就是煮茶时往汤添加葱、姜、枣等各种佐料。《六之饮》篇提到,“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1],陆羽把这种茶水视为“沟渠间弃水”[1]。但是,这种清饮法明显具有片面性。陆羽生活时代虽然普遍形成煮茶的社会风气,但民间也存在着泡茶的方式。而宋代以降,泡茶法取代煮茶法,流传至今。“以汤沃焉”的泡茶法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然而,调饮法并不比清饮法差。毋庸置疑,不添加佐料的确保留了茶的原味,但往茶中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并不会减少茶的药用保健功效,因为这些植物中本身就带有一些营养物质,不仅可以调味,还能增加营养成分。明清至今,混合茶普遍流行,其中以花茶为代表,把多种花朵混合在一起增加茶香,尤其存在于南北方广大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中。

二、讲究中和,倡导适度原则

中和思想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哲学观点。《中庸》首篇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中和即中庸和谐,儒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只有适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最佳状态。

陆羽将中和思想充分地赋予《茶经》的《五之煮》《六之饮》等主要篇目中。《五之煮》篇提到:“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其火用炭,次用劲薪。”[1]陆羽认为烘烤茶叶不要放在迎风的余火上,这样会使火焰任意飘动导致冷热不均。燃料最好要用木炭,因为炭火是温火,这样才能受热均匀,而且木炭留有原木的味道,比含有油脂的硬柴、腐木烧起来效果更佳。关于水的选择,陆羽亦有所讲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1]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用泉水。从岩洞石钟乳滴下并在石池里经过过滤后的泉水最佳。这种泉水流动缓慢,减少滞留的杂质,保证水质清洁。而奔流湍急的飞水不能使池水足够沉淀,淤积的死水得不到更新而容易留住有害物质,因此这两种水都不适合饮用。从这可以看出,对于水的选择顾及到人体健康外,也体现了陆羽所遵循不缓不急的适度原则。但是,《茶经述评》指出,常喝瀑水与患颈疾(甲状腺肿大)并无直接关系,这种疾病是人体内缺碘所致,与瀑涌湍漱无关。[3]再比如沸水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1]陆羽认为煮茶要掌握火候,观察水沸的形态,根据气泡的形状和水声来辨别汤水的烧开程度。当水第三沸时,用二沸时舀出的水再进去止沸,这样才能培育茶水的精华。如果超过三沸以上,那么水就不可食用了。换言之,第三沸时水的温度最佳,水烧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第一沸和第二沸时,水还未完全地烧开,不能使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地发挥出来,茶的滋味会受到影响。而水煮得过长,水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增高,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饮用过多会危害人体健康。另外,文中还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暗淡”[1],这里的“性俭”既指因茶的自然特性,如果煮茶的次数过多,药效会大大地减弱,因而“不宜广”;又指分茶的碗数不宜过多,碗数过多会淡化茶味,从而影响茶汤的精华。这里可以看出,凡事应讲求一个“度”,体现了儒家中庸“过犹不及”的思想。

陆羽自小在禅寺成长,常为智积禅师采茶、煮茶,精通茶事。茶在唐代时已在佛院广为种植。僧人为防打坐犯困常饮茶来解困醒脑,以此达到参悟佛理、禅茶一味的境界。陆羽之所以热衷于煮茶、饮茶、讲究茶艺,是因为通过一系列茶事活动可以消除困倦,缓解浮躁之心,这正好与茶高洁、平和、中正的气质相契合,更好地达到平和心境的养生之道。《茶经》中所形成的炙茶、碾茶、选水、控火、煮水、投茶、育华这一套系统有序的制茶过程启示人们,茶事活动应持之有度,不能操之过急,选材要适当,严格管控煮茶环境,这样煮出的茶才是最佳的、最健康的。由茶事活动推及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让人们更好地讲究中和原则,处事有度,这就是陆羽所倡导的养生之道。

三、修身养性,注重精行俭德

《茶经》的养生思想还表现在修身养性、涵养道德情操方面。《一之源》篇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这句话不仅成为中华茶文化以及茶德思想的开端,从深层次上还说明了饮茶由物质享用到精神熏陶的转化,把茶这一物质与人的道德相挂钩。在陆羽看来,“精行俭德”是茶道的精髓。精行即行事精明,引申为采茶、煮茶、饮茶等过程要精益求精;俭德即德行俭朴,“俭”即节俭,这是儒家所倡导的美德之一。《论语》上提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5]注重俭朴,鄙弃奢靡,这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是儒家所要求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精行俭德之人”在《茶经》中可以理解为行事精明并具有节俭美德的人。

在这里,陆羽将日常饮茶提升到修身养性层面。修身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是指对个人道德进行内在修养。先秦儒家向来倡导道德养生,认为通过道德方面的修养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孔子主张“仁者寿”,“仁”是孔子养生观的核心,而“仁”又体现在修身养性上。修身养性有助于保持乐观愉悦、平和稳定的心态,通过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从而达到道德养生的效果。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养寿”“仁者寿”的精神养生方式。同样,饮茶者若具备精行俭德的品质,在品饮的过程中就会陶冶自我情操,洗涤心灵,精神得到升华,品饮后定能回味无穷。有德之人,注重“精”和“俭”,通过茶艺达到修身养性,才能静悟出中国茶道“和”的真谛。

另外,上文提到的“茶性俭”中的“俭”除了茶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引申为饮茶要节制的意思。他认为饮茶碗数不宜过多,从保健的角度来看,茶喝多了反而会减少其功效,应有所节制。这与先秦儒家所提倡的节制的养生思想有着共同的道理。先秦儒家养生思想提倡饮食起居要有所节制,不仅要约束自我情绪欲望,还要求做事以适度为宜,饮茶也要适量,不可过多,即前面提到的“中和”思想。简言之,“节制”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是实现精神养生的重要途径。

当然,陆羽在《茶经》中并没有直接对茶德做出详细的阐述,而是含蓄地表达什么样的人适合饮茶,短短一句话,就将茶的品质与人的道德精神结合起来,以茶示俭,涵养情操,倡导品茶养德,注重修身养性,以此培养完美的理想人格。

四、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茶生长于山川丛林,采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不仅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也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指自然与人类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儒释道三家均有说法。汉儒董仲舒将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思想中,将其发展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陆羽受到古典哲学的启发,将“天人合一”思想注入《茶经》中。在《四之器》篇中,他以玄妙的阴阳五行学说对风炉进行了艺术化设计。“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1]风炉一足上的铭文坎、巽、离分别代表水、风和火,陆羽通过此种方式,意在阐明煮茶过程中风助火、火烹水、水煮茶这三者相辅相成的功用。“体均五行去百疾”体现了自然界与人在阴阳五行的框架内是对立统一的。陆羽依据阴阳五行和传统中医理论,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属性与人体肺、肝、肾、心、脾五脏的功能相对应。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所谓“相生相克”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互助长或克制;所谓“相乘相侮”就是五行中被克制的一方克制太过了或本身无法被克制而出现乘、侮的现象。风炉属于金,茶属于木,茶汤属于水,木炭属于火,茶所生长的土壤属于土。五行齐备,相辅相成,天人合一,才能煮出好茶。而且将茶的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饮用后五脏调和,方能达到百病不生的效果。陆羽巧妙运用阴阳五行与中医协调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相互调和,融汇了儒道思想,为饮茶者寻求一种均衡的物质、精神养生之道。

另外,“天人合一”还体现在人的道德主体性上,即儒家常说的“仁”,也就是人道。古人常以天为尊,但并不惟“天”是从。尊天的前提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也就是重视人道。在长期的游山访水、茶事实践中,陆羽熟悉茶的生长环境。陆羽结合茶的自然物性赋予道德的特殊意义,即前文提到的精行俭德之人最宜饮茶。经陆羽一说,饮茶不仅仅具有解渴保健的功效,还与道德人品息息相关,品茶即品人。曲折的经历与社会的人情冷暖,让无心求仕的陆羽,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写入《茶经》一书中,以此希望纠正社会不正之风。人乃万物之灵长,“茶”是草木中的“人”。只有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在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美学享受。

五、余论

综上所述,《茶经》的养生思想包含物质养生和精神养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药用保健,提倡清饮;讲究中和,倡导适度;修身养性,精行俭德;崇尚自然,天人合一。陆羽创造性地将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特质相结合,突破了本身所具有的饮用价值。茶作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仅具有药用保健的天然特性,通过品茶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静心自悟,在注重外在事物与内在修为的统一中实现人格升华,从而契合“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自《茶经》问世,其对国内外茶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作出重要的贡献。自唐之后,饮茶之风蔚为大观,上自宫廷别院,下至市井勾栏,饮茶现象随处可见,后世涉茶著作繁多,对于《茶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些无疑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绵延不绝的动力。植根于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立足于本土的同时也向外传播。《茶经》及茶文化通过贸易或文化交流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日本荣西禅师在南宋淳熙年间来华学佛,亲历茶事活动,并于绍熙二年(1191年)学成归国,带回了陆羽《茶经》手抄本。在深入专研《茶经》的基础上,撰著《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用汉文写成,书中还引用了《茶经》中的部分观点。《吃茶养生记》篇首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6]此后,饮茶之风在日本传播开来,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日本国内更是奉《茶经》为经典,翻刻译本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日本的《茶经》版本不下22 种。”[7]此外,英、美、德、意等国皆翻译过《茶经》这一茶学名著。如今,日韩茶道文化兴盛,欧美饮茶风气浓厚,中外饮茶人士不仅追求物质享受,更是在寻求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归根结底,这应归于陆羽撰著《茶经》之功劳。

猜你喜欢

茶事修身养性陆羽
陆羽品茶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不捧场的好朋友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崂山茶事
修身养性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修身养性的艺术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