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研究
2019-12-27黄雅琼
陈 平,方 磊,黄雅琼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更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所。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每一方摩崖石刻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一个传说故事,共同构建起武夷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或散见于相关古籍文献和各类介绍武夷山的作品当中,或口耳相传于武夷山民间。本文系统收集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分类整理,分析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风俗、自然观,这不仅有利于这些故事的保存、流传,丰富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内涵,也能够给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类型
“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1]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传说与当时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相关,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有武夷山族源传说、武夷山风物传说、武夷山茶传说等类型。
(一)族源传说
武夷山起源传说是指思考并试图解释武夷山及武夷山人由来的神话传说,它们具有原始性与神圣性。这些起源传说大多是族源传说,有皇太姥滋衍后代说、彭氏父子开山辟水说、武族与夷族化干戈为玉帛、伏羲传播文化等诸多传说,它们讲述武夷山民如何在此地开山辟水、繁衍生息的传说故事。
一曲溪北刻有“幔亭”石刻的幔亭峰,流传着“幔亭招宴”的故事。据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次清虚真人歌二章·其二》中记载:“太子文学陆鸿渐,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坐。……”这个神话中的武夷君、皇太姥在幔亭峰上会见乡民,“告呼村人为曾孙,”实际上就是召见她的子孙后裔。武夷君和皇太姥也就是古越人的祖先。皇太姥本是天上的神星,在混沌初开时携子来到武夷山居住,开辟了家园,紫衍了后代,成为远古越人的母亲。武夷君的一种说法是彭祖,彭祖原是历史人物彭铿,由于长寿被称为寿仙,传说他和两个儿子彭武、彭夷带领武夷山民开山治水,猎杀猛兽,畜牧耕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从儿子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合为武夷,因而把彭祖称为武夷君。
“幔亭招宴”的传说传播广、影响深,历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一带留下的诗歌石刻大多都会运用到这一典故,例如明代汪佃题刻:“虹桥飞缥缈,瑶草碧丰茸。”(位于大王峰南壁仙蜕岩)覃怀、谢淳题刻:“移舟拜访武夷君,瑶草琼苑隔紫气。怪石乱流高下转,幔亭仙会古今闻。”(位于一曲溪北水光石)
起源传说还有“伏羲洞”“一线天”等石刻中的“伏羲玉斧劈山崖”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位名叫伏羲的神祗来到武夷山,与山民生活在一起,在山洞里教人们捕鱼捉鸟,苦于夜晚没有亮光,就找玉皇大帝借来玉斧,劈出了“一线天”,借着亮光教会人们生存技能和文化,后来人们就将伏羲住过的洞称为 “伏羲洞”,这座山称为“一线天”。景区灵岩之麓留有关于该故事的石刻:“一画起于乾,先天至后天。灵岩天一线,想在伏羲前”,“一画先人见伏羲,群峰回合路逶迤。由来别洞藏仙窟,多少游人恐未知”。
(二)风物传说
武夷山有许多奇特的风景,这些自然景象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引发了人们的联想,或赞美自然风光,或解释自然现象,而形成了大量的风物传说,其中不少蕴含于武夷山摩崖石刻之中。较为经典的有大王玉女系列故事、风洞、金鸡、水帘洞饭头仙、卧龙潭等。
“大王峰”“玉女峰”“镜台”等石刻所记载的大王玉女的故事主题是他们的爱情。大王是凡间英武的后生,玉女是玉帝的女儿。玉女见武夷山风景秀丽,下凡来与大王相恋,也爱上了武夷山,执意要留在此处。玉帝大怒,将大王玉女变成两座山峰,并将告状的铁板障隔在中间,二者从此分隔两岸,只能在镜台中相见。
“风洞”“神仙楼阁”等石刻讲述的是一个笛手逃离帝王的身边,躲到武夷山的芦笛岩里,采竹制笛为生。一日,他在一个山洞休息时忽见重重楼阁殿堂,就将笛子倚在山洞中走上前去,笛子因风吹动忽然奏出美妙的音乐,笛手再一细看,又什么都没有了。后人便将这个山洞称为“风洞”。
“金鸡”石刻讲述金鸡的故事。七曲琅玕岩上传说住着一只金鸡,能够带来幸福安康。财主张富想要抓住它,却反被金鸡惩罚戏弄丢了性命。
“接笋峰”等石刻讲述饭头仙的故事。接笋峰下石堂寺里的大和尚们被劈山砸死后,剩下一个勤劳善良的小和尚王广。他到山北投奔水帘寺,但却被欺侮压榨,只好躲到唐曜洞天哭诉,哭出了两条水帘,哭着哭着还要跳崖,被观音娘娘用一片莲叶救了,升天成了“饭头仙”。
武夷山摩崖石刻风物传说中比较特别的是茶传说。武夷岩茶,千年之前已负佳誉,盛极一时,如今更是脍炙人口,驰誉海内外。武夷山历代人民对茶有深厚的情感,因茶产生不少的传说故事。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大红袍故事和茶洞故事。
“大红袍”石刻的大红袍传说不仅传播广,而且故事版本众多,主要讲述“大红袍”茶的由来。传说大多以天心寺的僧人用茶救了一位上京赶考的书生为缘起,书生后来得了状元。之后或说是状元回来报恩,将御赐的红袍披在九龙窠的茶树上染红了茶叶;或说是皇上、皇后或者皇太后久病不愈被状元进贡的茶叶治好了,皇颜大悦御赐红袍披在树上,染红了茶叶。
“茶洞”石刻的故事则讲述武夷山茶的来源。传说武夷山有一个乐于助人的老翁,为了拯救乡民进山找吊兰不幸坠崖,昏迷时出现了一位仙翁拿仙茶救醒了他,并赠予了一枝仙茶枝,教他如何扦插种植,种出来了茶树治好了乡民的病患,人们为了纪念就将种植茶树的洞穴称为“茶洞”。
(三)人物传说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政要高僧为之驻足,有朱熹、辛弃疾、陆游、陈省、王阳明、游酢、蓝理……他们的不少故事在武夷山摩崖石刻中得以记载、流传。
位于五曲溪流中的刻有“茶灶”二字的茶灶石,其貌不扬,却不平凡。它曾围坐过中国历史上三位文化巨人,并在这里演绎了一段千古流芳的文史佳话:朱熹提举武夷冲佑观时,与陆游和辛弃疾相逢。朱熹作为东道主,就石作灶,与友人把盏论谈,或谈诗论词,辨理穷经,或伤时感世,忧君忧民……
陈省的故事与其留下的一系列题刻有关,包括“云”系列题刻和幼溪津等等。陈省是福建长乐人,字孔震,号幼溪,嘉靖年进士,罢官后隐居在武夷山云窝,为后世文人所敬仰、向往。他留下的一系列题刻,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解读空间。例如 “幼溪”的“幼”字,在石刻中均作“幼”,右边的“力”没有写出头。“幼”“幼”原只是一对异体字,但人们或解读这是陈省在抱怨郁郁不得志,没有出头之日,或解读为他在养精蓄锐,准备将来有一番作为。
一曲溪北水光石上王阳明祠题刻讲述王明阳隐居武夷山的缘由。故事里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贵州,路上还被其手下追杀,因而遁于武夷山数月,隐居一线天讲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建了王阳明祠。祠堂年久失修后,便移建于幔亭峰下。
刻于五曲溪晚对峰麓的“道南理窟”和隐屏峰麓西向题刻“水云寮”传唱着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游酢、杨时拜访程颐的时候,“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尺矣。”(《宋史·杨时传》)待两人学成归闽之后,程颐感慨道:“吾道南矣。”游酢晚年移居武夷山著书讲学,得到后世文人乃至统治者的推崇与赞赏。他去世后,人们将他建立的水云寮改为山祠,可惜后来毁于战争。南宋末年,他的后人游九言来到武夷山时,将水云寮三个字题在岩壁上,题刻之后至今清晰可见。
武夷山摩崖石刻人物传说中还包含宗教人物传说。武夷山兼收并蓄三教的文化特色,儒释道三种文化皆在此处蓬勃发展。朱熹曾在此著书讲学,培养了一代理学家;而宗教方面,扣冰古佛曾在此苦心修证,终成正果;武夷山还被认为是道教第十六洞天,自古便有不少羽士至此隐居,求仙问道。这些佛道在武夷山的故事也不少在摩崖石刻中记载着。
云窝问樵石西向石刻“问樵台”讲述了“黄朴问樵访仙”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叫黄朴的人到武夷山访仙问道,他在白云岩山麓茅草屋里遇见一个道姑,道姑敬他是个君子,就为他指明去洞天仙府的路。洞天仙府里的神仙让他多行善事多积德,待功德圆满之后再来。他回家后根据仙人指点学会了辟谷,后来坐化在三仰峰。
刻于楼阁岩的“天心明月”石刻流传着藻光禅师感化小偷的传说。中秋之夜,藻光禅师遇到一个偷窃他禅房却没偷到任何值钱东西的小偷,他不忍小偷空手而归,且夜也凉了,就将自己的外衣披在小偷身上,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第二天小偷将那件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藻光禅师门口。藻光禅师非常高兴:“他终于带走一轮明月了!”藻光禅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扣冰古佛,那个小偷就是后来成了他弟子的了缘禅师。
刻于隐屏峰北壁鸡胸岩东北向的 “云龙洞天”石刻就是传说彭祖驾云龙升天的地方。“云龙洞天”是玄元道院的别称,相传彭祖在武夷山隐居时常驾云御云龙遨游此处。彭祖死后,乡人还经常看到有云龙从九曲溪中腾起,向东游动,消失在接笋峰洞天之中。
二、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社会生活是传说产生的源泉。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创作是民间传说产生的根本途径。[2]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传说所塑造的大量人物形象,也一样来源于现实生活,或代表人民的某种诉求,或是人民理想形象的缩影,或是人民浪漫新奇的想象,或蕴含对丑恶的事物的批判与鞭挞……
(一)英雄形象
武夷山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大多以 “仙人”的形象出现,这些“仙人”的英雄形象的共性大于个性。他们没有太多的奋斗经历和具体的人格,共同点是都具有高强的法力,一出场就拥有比“反派”更强大的力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又都以“至善”的形象存在,是拯救苍生、高高在上的“仙人”,总是站在人民一边,打倒恶势力、守护乡民。
例如“斗十龙”的仙人,一出场便有雷霆之势,碾压式地斗败了九条恶龙,体现了他法力高强的特点。但是故事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他的由来以及他出现在此并勇斗恶龙的前因后果,更多地站在山民的角度,描写的是他降服小龙,保护了武夷山民的过程,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敬仰与赞扬。
同样的,接笋峰的故事中,惩罚了九十九个恶和尚,救了小饭头的仙人,也并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恶和尚欺骗妇女为恶一方,被这个故事中的“英雄”耍的团团转,最后用大石砸死,唯一获救的是善良地劝诫女子离开的小饭头,体现了“英雄”的神通广大与惩恶扬善。
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中的这些英雄大都是脸谱化的形象,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解决山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以战胜的困难。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民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因为无能力为反抗现实,便将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仙人英雄身上,他们期盼在受到恶人的压迫时有法力高强的英雄从天而降惩罚恶人,希望在洪灾时能有架壑船出现以避难,旱灾时能有仙人帮忙祈雨……
(二)女性形象
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勤劳勇敢、不怕艰辛,体现了武夷山地方纯朴的民风。
向往自由,敢想敢做。在大王玉女的系列故事中,玉女厌恶了天宫的清冷严肃,喜欢武夷山开放的民风、缤纷美丽的山水景色,爱上勇敢英俊的大王,面对强势的父亲玉皇大帝,勇于抗争,宁可被化为岩石也要留在凡间与大王相爱。在“茶姑穿耳”故事中,茶姑们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将来能找个好婆家,过上好日子,结婚时也能戴上金光闪闪的耳环,她们没有和父母商量,就独自完成了“穿耳”的人生大事,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勤劳勇敢,不畏艰辛。在“乡民降十龙”故事中,武夷山大妹子们和后生哥一起拿起弓箭、菜刀,穿上草鞋,走进大山峻岭,走进密密的老林。顶着太阳,披着月光,练习射箭,打磨刀枪,不怕辛苦和危险,勇战恶龙毫不退缩。
(三)文人形象
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中的文人,大多具有传统儒士的精神。或尊师重道,坚韧不拔;或高洁傲岸,志向高远;或从容闲适、怡情山野。
在程门立雪的故事中,游酢和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瞑坐,为了不打扰程颐休息,两人在大雪中等候许久,以至积雪尺深,表现了对师长的敬重,求学之心恳切。
在扣冰古佛故事中,翁藻光年轻时,励志成为高僧,“夏著衣褚,冬则扣冰而浴”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和顽强意志,后人称之为“扣冰古佛”;又传说他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终成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
王阳明遁迹武夷山,流连数月,授徒讲学,是因为任兵部主事时,对宦官刘瑾,没有忍气吞声,上书弹劾,而被责以廷杖,贬官贵州,而刘瑾又派人追杀。体现出王明阳不畏权贵,为国为民的情怀。
陈省罢职后隐居武夷山十三年,留下摩崖石刻三十多方。他在武夷山著书立说,寄情山水,是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和淡然。而陈省石刻落款名字“幼溪”中“幼”的传说,寓示着自己现在的境遇,并寄予磨砺意志、蓄势待发的情感。这恰是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真实写照。
(四)恶人形象
好人有一个模板,而恶人是各有各的恶。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中的恶人不少,他们有的色、有的贪、有的嫉妒他人生活幸福蓄意破坏……他们丑陋滑稽,并最终都被更强大的力量所惩罚打压。
在接笋峰的故事里,恶和尚打着观音的名号敛财,既贪且色,追着三个美女绕来绕去,被刷得团团转,有的追掉了鞋子,有的碰破了额头,有的挤歪了脖子,有的跌掉了门牙。最后从小隐屏上丢下的三块天岩石,把这些野和尚压成了一滩烂泥。在大王玉女的故事中,铁板障想通过告密而升天,他被描述得谄媚可笑,最终吃力不讨好,也被点化做石头横杠在大王玉女峰之间,没能实现他的成仙梦。在金鸡洞故事中,张富想要捉住金鸡,献给皇帝,以得到荣华富贵,最后落得坠崖而死。在三姑的故事中,垂涎三姑美色的十龙是好色;在遇林亭故事中夺取遇林亭并提出无理要求的皇帝是贪;在“架壑船”故事中,嫉妒武夷君为山人爱戴而降下大水的神仙们则是因嫉妒他人幸福而生恨。
这些恶人的行为无不给人民带来苦难,为人所憎恨,因而被描写得滑稽丑陋,最终都被惩罚镇压,体现了人民对这些“恶”的品质的厌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自然观
“文学的价值就是文化价值,文学价值的形态,即通常人们说的文学的功能,就是文化阐释的功能。”[3]文学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传说故事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当时当地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写照。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不少传说都能体现武夷山古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自然观。
(一)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1.唱山歌传统
武夷山古时候有唱山歌的习俗,这一点在摩崖石刻的传说中多有体现。
大王玉女的故事中,大王带领山人开山治水之后,他们愉快地唱道:“清清九曲茶香飘,十六峰奇峻峭。荚道天宫花月美,更有武夷风光妙。”
茶姑穿耳的故事中茶姑们隔着九曲溪一边采茶一边唱道:“对面个姐姐,莫体面嘞,你命里生来,戴金戴银嘞,我人自靠自,莫要紧嘞,买金顺八字,有耳坠子戴嘞……”她们穿好耳洞,愉快地唱起了山歌:“金崇安,银崇安,好山好水好姑娘;谷米香,茶叶香,土生土长好姑娘;金耳环,银耳环,小姑小妹做新娘;女姐,大王郎,天地相配入洞房。”
这唱山歌的习俗在现代仍然存在,茶姑们在采茶的时候会对唱山歌,用山歌表达情感,用山歌传情,男女之间还会用山歌来表白,现在还被搬上《印象大红袍》演出舞台,展现给四海游客。
2.喊山祭祀
九龙窠崖壁的唐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茶诗摩崖石刻,其中“采摘新芽献地仙”句说的是古代武夷山祭祀茶神的仪式。
喊山,始于唐而盛于宋,元代的武夷茶园沿用宋代习俗。其祭茶神,初为茶圣陆羽,后改为北苑(御茶苑)的恭利侯张廷晖,再后则演变为神人武夷君。每年惊蛰之日,县令携县丞及御茶园官员先一日住在喊山寺,次日亲自登台祭奠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常祭。”(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茶场祭文》)祭毕,鸣金击鼓,红烛高烧,鞭炮声响,采茶工们齐集于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声传山谷,回音不绝。这种喊山的茶俗一直沿袭至今日。
3.茶叶作药
武夷山古代就有将茶作药的习俗,认为武夷山的茶具有多方面的神奇功效,既能饮用,也能化瘀去肿,消炎解毒。云窝景区石刻“茶洞”的故事,讲述仙翁救醒一樵翁,并赠给他一根茶枝,授以种法,说茶叶汁能治百病。后茶树长大,茶叶解除了乡民的各种病患。
在大红袍的各种传说中,大红袍茶叶救治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不同疾病:建安举子雷镒的鼓胀之症为大红袍茶叶所治;康熙年间,皇帝下江南,不服水土,重病染身,卧床不起,为大红袍茶叶所治;皇太后因肚疼腹胀,卧床不起,也为大红袍茶叶所救。
在“茶姑穿耳”传说中,用茶叶杆穿在打好的耳洞上可以防止耳洞发炎。
现在,每当进入夏时令后,白云寺都会提供凉茶给香客,是对茶叶作药的传承。
4.茶梗穿耳
在“茶姑穿耳”传说中,茶姑们为结婚时也能戴上金光闪闪的耳环,决定穿耳,她们发现用茶叶杆穿在打好的耳洞上可以防止发炎。后来武夷山民间就有了这样的风俗,凡是家中有女孩穿耳,都必须用一截茶梗塞在耳洞上。待小女孩长大嫁人了,才把茶梗取出,再戴上夫家赠送的金耳环。许多山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么一种习俗,在村野乡间,还能看到小姑娘耳洞中的那一小截茶梗。
5.胡麻饭传统
胡麻饭俗称麻糍,是武夷山拥有久远历史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吃“胡麻饭”传统在武夷山摩崖石刻的许多传说中都有出现,常常是神仙用来请客的食物,所以又叫做“神仙饭”。
在换骨岩的故事中,农人江小山找到道姑面谢的时候,被道姑赐予的便是胡麻饭;问樵台的故事中,黄朴到达神仙洞府的时候,道童用于款待他的也是胡麻饭;胡麻涧传说中,每遇灾荒之年胡麻涧会流出胡麻饭(俗称麻糍棵)救济贫民。
(二)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所反映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有很多反映出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
1.锦鸡送福
金鸡就是锦鸡,在武夷山摩崖石刻众多神话传说中大量出现,是古越族崇拜的图腾之一。在武族、夷族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中,前来劝诫的仙人正是乘坐金鸡而来,并将金鸡送给了和解了的武族和夷族,用以督促他们早起劳作。在“张富抱金鸡送命”的故事中,金鸡“春啼桃李争妍,夏唱荷桂散香。秋歌五谷丰登,冬鸣梅开满栏”。在“琅玕岩金鸡舍”故事中,金鸡飞到哪里,哪里就幸福康宁;金鸡唱到哪里,哪里就人畜兴旺。在遇林亭的故事中,它在遇林窑上叫了三声,当时出的窑具都活了。就连令武夷山人引以为豪的大红袍,都传说是由“武夷神鸟”衔来……
现在,武夷山作为自然保护区,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鸟类,有关锦鸡的故事也是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的体现。
2.山水拟人化
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仅体现于与动物的和谐关系中,还体现在许多山水故事当中。将山水拟人化,赋予山水生动美丽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例如大王玉女系列故事,给大王峰和玉女峰配以隽永的爱情故事;给三教峰旁边的一块岩石赋予“和尚背尼姑”的不畏世俗助人为乐的故事;紫芝峰下的两块岩石拟为“童子拜观音”的故事,教化人要懂得感恩;鼓楼岩旁边的两座山峰被称为双乳峰比喻为大地的乳房,哺育着武夷山人民,是人们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