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解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2019-12-27胡华田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受教育者范畴

胡华田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有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同时,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想新知识也层出不穷,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对信息的获取进一步扁平化,思想观念的碰撞、交流的频率进一步加快,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传统依靠权威和信息垄断而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都要求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化进程,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力度。基本范畴是构成学科体系网上的网结,学科的发展需要基本范畴的不断更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新的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一步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加深对基本范畴的研究是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

理解与解释是诠释学反思和研究的对象。“理解”与“解释”这一对相关的哲学概念,其含义及相互关系随着诠释学的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研究。对它们的探讨,从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精神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就已经开始,并随着争论的推进,内涵也不断深化。“就理解与解释的关系而言,各种不同的观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种取向:(1)理解与解释(说明)相互对立,乃分别指向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狄尔泰);(2)两者相互统一,但此种统一是以解释为基点的,理解只是 ‘提供动机假说的、与心理学相关的助发现方法’(亨普尔、奥本海姆);(3)以理解为基点的相互统一,视解释为理解的展开说明和外化(海德格尔、伽达默尔)。”[1]这三种取向是按照争论的历史阶段划分的,根本原因则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对理解与解释相互关系的辩证理解。从本体论层次看,理解与解释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此在”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理解是人类“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指导着此在的全部实践活动;从认识论层次看,理解与解释是主体认识世界的手段、方法和状态,“解释”能够揭示含义、阐述原因、把不知变已知、消除困惑和误解,而“理解”是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事物新规律的过程;从方法论层次看,理解与解释是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辅相成的认知方法。[2]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与解释是理解与解释在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个层次上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所以,诠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理解过程是一个解释者视域、文本视域和当下情景视域的融合过程,解释是一种创造、创新。

诠释学给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实践性”、“关系性”和“生成性”等特征[3],诠释学也因此广泛渗透到各个人文学科的研究中。作为社会化的人类,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是生存、生活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解释是人类交往、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是人类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对象的深刻理解及新思想不断转化、生成的过程。在其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形成角色共同体,在理解、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使教育目的的思想文化内容得以传播和理解,而且通过解释生成新的意义。理解与解释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作为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对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为适应新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凝炼、吸收新的范畴,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解释力。所以,社会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对“理解与解释”这一对范畴进行深入地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一个科学系统,由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等基本范畴构成,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本质、稳定、普遍的特性和关系。[4]理解与解释这对关系范畴,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理论发展的回应,这对关系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在逻辑上是这些基本范畴得以运行的基础。把理解与解释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能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灌输式、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的主体间性、双向或多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也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及其实效性。

第一,理解与解释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基础,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要理解“什么是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清,产生过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严重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的西方,我们能否理解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又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又如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内外实践的深刻变化,对我们准确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给以全面、准确的阐释。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的手稿、遗稿的不断发现,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打开了一个新的理论宝库。比如1927年第一次用原文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932年第一次全文发表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第一次原文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939年和1941年分册出版的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我国1986年编译局开始编译《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以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正在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为蓝本,同时参考德、英、俄等其他版本开展编译工作,改变主要是依据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辑的 《马恩全集》俄文版翻译的中文第一版。正确理解、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永恒主题,由此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第二,理解与解释揭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一研究对象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突出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理解与解释的极其重要性。其一,“理解与解释”范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解释,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广大人民的理解,成为我国社会成员的主流意识形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的自觉的指导思想。其二,“理解与解释”范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同时又要反映和满足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就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民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使广大人民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还在广大社会主体取得最大理解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理解与解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显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所理解、掌握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差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的本质,这一基本矛盾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介体、教育者与教育环体、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等六对具体矛盾中,理解与解释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运动中。首先,理解与解释显现在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结的纽带。教育者对教育介体的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符合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效果的前提。教育者通过对教育介体的深刻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才能成为掌握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合格教育者。其次,理解与解释显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教育者通过对教育介体的阐释,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对教育介体产生视界融合。最后,理解与解释显现在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受教育者对教育介体的正确理解是其思想转化的关键,才能转化符合要求的实际行动。

第四,理解与解释能回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世纪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思想文化交流的频繁,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变化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学科横向发展;超越学科边界化束缚;理论纵向升华;哲学沉思和审美沉思;国际化与民族化并存发展;教育与管理融为一体;社会化与主体化双向互动;科学化与现代化协同共进。[6]这些新趋势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需要有新的基本范畴给予回应,“理解与解释”这一基本范畴正是对这些新趋势的回应。首先,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来源,但只有经过对这些学科理论进行有系统的阐释,吸收和借鉴其科学成果,才能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阐释,才能永葆其真理性、科学性。其次,吸纳、利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基本要求,这一过程就是不断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管理、各项社会管理能否实现一体化,取决于各社会主体对共同经济利益、社会管理效益的充分阐释,从而形成共同目标的理解。再次,随着网络信息化和自媒体终端的深入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思想文化环境非常复杂,已经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动态的开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再是信息、文本的现行拥有者、阐释者,受教育者甚或比教育者更早、更多途径对文本进行解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性表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明显,只有通过这种主体间性的互动、阐释,才能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的视界融合,达成理解的一致。

在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理解与解释”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理解与解释”这一基本范畴的研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新问题的解释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理解与解释”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与解释”这一基本范畴,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及传统文化传承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尚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思想源泉。“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如何把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只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的总结、阐释,才能使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为人们所理解、接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从“理解与解释”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都有更深入地认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其次,“理解与解释”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确保教育取得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对接受规律的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范式下,受教育者接受的前提是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或抽象意义的 “灌输”,而不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人生意义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就总会以专横、权威、刻板的面目出现,把受教育者拒之门外,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接受教育的生活中,理解把学生的人生、生活、经验、精神与教育的整体意义发生关联,形成了他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体验,形成了他的情感和态度,他的意图和希望,他的经验和行为,从而形成他的发展。”[8]受教育者以生活经验、人生意义等精神世界作为理解的“前见”参与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个体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确认,从而通过理解实现受教育者的精神整体与知识、文本的对话关系和视界融合,逐步生成受教育者的个人思想,达到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通过理解,才能使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整体中,形成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再次,“理解与解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工具。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之中,涉及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提出了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自身现代化为目标、以人本化和科学化为特征的整体性的结构转变。”[9]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整体、全面的转型,而不是单个或几个要素的转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环境、教育方法、服务对象、受教育者的特点及教育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风险是思想政治教育各基本要素前后之间的断裂和相互冲突,这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群体,应是着重或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使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同时,还要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课题。[10]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艰深地理论阐释,积极地引入理解、认同等哲学、社会学话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分析范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命线、灌输、个人权威等鲜明的意识形态形式表述,逐步形成学科话语权和学术自信,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基本范畴以回应新的发展要求。“理解与解释”这对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发展的途径、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等核心问题,能提出本质性的解读;这对范畴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论和理论分析工具。所以,把“理解与解释”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能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能够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及其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单向的灌输式向现代双向或多向的主体间性转变。

猜你喜欢

教育学受教育者范畴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