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化护理在预防SAP患者下肢DVT形成中的效果研究

2019-12-26唐娅萍叶向红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周径下肢静脉

李 肖,唐娅萍,叶向红,邹 洪

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因其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导致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30%以上[1]。SAP早期引发的炎症反应、血液流动学变化、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液高凝状态,易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2]。由于DVT形成早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以致常不能及时发现、诊断,从而延误治疗,严重者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肺栓塞或下肢DVT后遗症[3-4]。有文献报道,在伴有胰周积液但无组织坏死的SAP患者中,出现下肢DVT的概率为3%,而在出现胰腺组织坏死的SAP患者中为57%[5],并且,其中 22%~29%的DVT患者可能并发致命的肺栓塞[6]。然而,目前对于预防SAP伴发下肢DVT的护理研究报道多属经验性总结,尚无科学、规范化的护理方案[7]。因此,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西部战区总医院普外中心收治的SAP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予以不同护理方案治疗的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凝血指标等,以求明确SAP病程中的规范化护理能否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下肢DVT。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7月入院治疗的60例SAP患者,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此研究。病例纳入标准:APACHEⅡ评分≥8分;年龄18~75岁;住院时间≥1 w;卧床≥72 h。排除标准:既往有肿瘤、血栓、静脉曲张、血小板减少症病史;孕妇或近3个月使用抗凝药物及出血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选顺序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照SAP常规治疗,给予补液、抑酸、抑酶、抗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专业量表对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规范、持续的科学评估,并根据评分等级动态调整治疗及护理措施。对出现下肢DVT症状和/或体征的SAP患者,进行常规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以明确静脉内有无血栓形成。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给予SAP常规护理措施:(1)根据病情,指导患者适量活动,早期下床,为避免下肢受凉引起静脉痉挛,应注意保暖。(2)每日测量患者双下肢腿围,具体测量方法:使用软尺分别测量双下肢踝上5 cm、髌骨下10 cm及髌骨上15 cm的周径。判断标准:患肢周径>健肢周径≥7 cm为重度;患肢周径>健肢周径4~6.9 cm为中度;患肢周径>健肢周径≥3.9 cm为轻度。(3)选着宽松、柔软的衣裤鞋袜,提高其舒适度。(4)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在下肢行抽血、输液等有创操作(放置血液透析管除外)。(5)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乐观的心态。(6)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可根据病情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降低其血液黏稠度。(7)发生血栓的患者需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避免因腹腔压力增高,加重病情。(8)辅助检查,每周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观察血流情况,每3 d抽血检查凝血指标,观察凝血指标变化。

1.3.2 观察组 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Autar量表对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规范、持续的评估。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24 h内由护理组长完成,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危险等级(低危、中危、高危)。此后低危患者每周复评1次,中危患者每3 d复评1次,高危患者每天复评,并根据指南要求[8],对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1)低危风险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顺序为:左侧-平卧-右侧);并在床上做下肢屈、伸、内翻、外翻运动以及足踝的"环转"运动,每组动作重复20次,持续约15~20 min。同时协助患者进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挤捏运动,15 min/次,3次/d,以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2)中危风险患者:除采用低危风险患者基本措施外,使用辅助器械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如:采用间歇充气压缩泵(IPC)治疗,4 次/d,30 min/次;患者离床活动期间穿着循序减压弹力袜(GEC)。(3)高危风险患者:除采用中危风险的护理措施外,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d,作为预防性用药;对于已出现下肢DVT的患者,则需予以放置溶栓导管,配合使用溶栓、抗凝药物进行抗栓治疗。留置溶栓导管期间,需注意保持管道通畅,避免滑脱,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皮肤及肢端血循环情况,注意有无皮下出血等征象。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统计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和下肢DVT亚临床症状(下肢局限性压痛、肿胀,下肢凹陷性水肿等)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在住院期间,观察组出现1例下肢DVT患者,发生率为3.3%,而对照组出现6例下肢DVT患者,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2.2 亚临床症状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肢DVT亚临床症状出现显著降低(P<0.05,表1)。

表1 两组亚临床症状比较(例,n=30)

2.3 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凝血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n=30)

3 讨论

DVT发生的机制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内膜损伤导致的凝血机制活化,血液中出现不溶性固态血栓,阻塞终末血管或随血流转移至全身其他器官,引发病变。对SAP患者而言,因发病早期出现液体向第三间隙渗漏,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出现休克、血液高凝状态等现象,使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对于SAP患者而言,在临床上除了积极的专科对症治疗外,如何寻找一种科学、有效、规范、安全的系统化护理方案,以更好预防患者下肢DVT形成,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实施不同护理方案的两组SAP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凝血指标及亚临床症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各凝血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亚临床症状亦显著减少,下肢DVT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规范化护理通过采用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期间的专用Autar量表,对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病程转归进行系统、规范、持续的科学评估,可尽早发现异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风险级别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对应的预见性干预措施,使下肢DVT发生风险率降至最低。同时,也为医生对治疗方案作出及时调整提供充足依据。因此,SAP患者在住院期间,除了针对性给予药物治疗外,规范化的护理在整个疾病转归过程中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Autar量表评分方法简便,较容易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便于及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及相关治疗。

对于明确诊断为SAP的患者入院后,采用规范化护理方案进行住院期间管理,可有效预防SAP患者出现下肢DVT,该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周径下肢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冰硝散外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