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有效路径研究

2019-12-26管丽娟周卓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职业院校育人

管丽娟,周卓英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00)

《公共英语》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公共英语》都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主导,以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 “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实现语言应用能力提升、 职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课程思政”内涵与功能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是一类或一门特定的课程,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侧重于思想价值的引领。其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需求的变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化构成的新四化与外语教学关系日益紧密。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明显。“一带一路”宏伟目标,职业院校公共英语基础课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王守仁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中指出:“今天学习外语,除了当初的目的,还要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开拓世界市场结合[3]。”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一门中国文化的传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公共英语基础课的学习,使职业院校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是该课程重要的思政功能。

因此,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坚持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功能。

2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条件

2.1 覆盖广、学时长是“课程思政”长期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公共英语》是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院校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学生覆盖面广、学时长的特点,这是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公共英语基础课教师能与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互动和交流,具备对学生进行长期思想教育的条件,能够保证“课程思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2.2 《公共英语》隐性课程功能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有利条件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 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公共英语教学天然地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显性课程核心地位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公共英语》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身” 于《公共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的引领,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学生稳定的行为和心理模式,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领会教育的意义。

3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3.1 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是核心

实施《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是核心。在《公共英语》课程建设顶层设计中,要树立和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中国文化及相关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输入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更要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公共英语基础课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要强调德育传递路径,注重“术”“道”相结合。同时,公共英语基础课全体教师也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体系。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关键

实施《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加强公共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是关键。《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是靠教师去落实,首先检验的是英语老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一是要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转变思维观念,深化自身以及对公共英语基础课育人职责认识,提升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二是英语教师要构建符合职业院校自身实际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知识体系,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育人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自身的话语体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发自内心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实施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三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应将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单位、各部门的协同效应,从而形成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3 优化课程设计是基础

实施《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优化《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是基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优化《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丰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潜心挖掘《公共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自然渗透的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完成德育和智育双重并举的目标。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用中英两种语言给学生讲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传统德育小故事,挖掘故事隐含的德育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

实施《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在评价目标上,可分为低层次评价目标和高层次评价目标两个层面;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情、信、义、行的培养;评价方式上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将《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特别是要在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课堂竞赛的评分标准中设置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系统地引导英语教师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同时也将细化对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4 结语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实际,针对院校学生思想特点,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公共英语》课程设计,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公共英语基础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语言应用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通,完成《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目标。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职业院校育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构建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