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与创新模式探究

2019-12-26何耀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校企院校

何耀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政府直接增加了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有关提高学生职业精神这类软技能的成果存在不足现象,例如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出现的一些工作态度懒散、团队合作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足、工作更换频繁等问题,导致现如今社会误解中职院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托儿所”、“养老院”,对中职院校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且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很坏的影响,更是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而且意义重大的问题。

1 相关概述

1.1 职业精神的含义

职业精精神与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指的是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就应当具备分精神、能力与自觉。对中职院校的培养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技能是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当具备的技术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心智技能,这也是一个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基础。职业精神可以说是一个人对待自身的职业、 对待自己以及社会的态度,其中还蕴藏着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元素。职业技能的运用依赖于人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也是给学生提供职业技术的动力,只有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一段时期以来,中小企业中会经常性地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一些中职院校产生了学生技术技能的“速成班”,一般1~2年就可以持证上岗,一些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家长们也希望孩子可以尽早地步入工作岗位。如此一来,中职院校成了这些学生的选择。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时间段,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学生往往职业精神不足。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只有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学生,才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2 新时期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2.1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职学校中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途径,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有着之间的关系。虽然近年来,企业与中职学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也逐渐加深了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各个学科上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以期望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但是从实习生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有限,很多中职学生在实习阶段或者是初入职时期,缺乏职业精神,迟早、早退、旷工、跳槽等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都是职业精神不足的表现。

第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动力不足。由于近些年来中职学校的广招生源,导致入学中职的学生道德和专业素质都慢慢地降低,很多是由于学生厌学、弃学等原因被招而来,导致整体的学风开始出现偏离,因此学校要拿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如今的德育教材内容很空洞,与学生本身的实际不符,造成学生对德育缺乏兴趣。现如今职业学院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提到的职业精神很是“古老久远”。例如提到有些职业精神时,书中提出的案例是几十年前的案例,案例没有问题但因年代据今过于久远,导致学生很难与其共鸣,最终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这个课程的认识发生了偏离,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职业道德课程的兴趣动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

第三,教师对职业道德课重视程度不足。中职院校中,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在生产与经营一线的蓝领,教师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对学生职业道德不够重视,常常会应付甚至是忽略这一门课程。在中职院校中教师大多重视专业课,公共课通常是被压缩和辅助教学的工具,导致教师要想开展教学活动,大多只能孤军奋战,久而久之,当前步履维艰的职业道德课教师也慢慢变成应付了事。

2.2 进入社会后凸显的问题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工作岗位中所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职业精神的缺乏。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同时部分家长也比较纵容或者溺爱。而在学校中,这些学生又宣扬个性与自由,喜欢标新立异,不愿意受到制度的约束。这些习惯导致其在步入工作岗位时,仍旧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身的感受或者行为同企业的制度规定产生的冲突,很多学生就会抱怨制度的不合理,而不是思考自身的问题,或者思考如何改变这一问题,长此以往就对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

第二,内心浮躁,认不清自身定位。一个人的职业责任体现在对其职业的深刻了解上。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现如今很多中职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工作时“脑中不想活、心中不装活、眼中没有活”,非常会投机取巧,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进行工作,而且常常会因经验不足等导致收入待遇等比同专业岗位的老员工低一些,就开始不满或感觉不公平,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认为企业对其不公而选择跳槽别的公司,而对自身认识模糊导致无法长留在其中一家,还会因对自身定位不明而导致从事一些非自身专业的工作,最后会在不断的选择与跳槽中失去时机还浪费了自身的时间,最终荒废掉了自身所学习的专业技能。

2.3 缺少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变高,很多学生从小衣食无忧,被父母无微不至照顾长大的学生面对生活的历练表现出了缺乏职业精神的局面,其实不止中职学院,很多高职学院的学生也是如此。而且现如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对中职学生影响非常大,使得其在选择工作这一方面会用“能够得到多少利益”的眼光来衡量职业价值,很少有人会真正对某一个职业因发自内心的热爱而选择这一行业,而且中职生由于年龄不大,对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分不太清,表现在遇到事情斤斤计较、不会包容,工作时消极怠工以及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很难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不但限制了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还会影响所在企业的发展。

2.4 校企沟通少教育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很多的中职院校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大部分是学校负责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顺利毕业,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提升学校的就业率。而企业方面从来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校企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不足。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地毕业,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考核并不严格,这种松散情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而是为了可以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与规范经营,也不会将重要的工作安排给实习生。如此学生既不会受到学校制度的约束,也不用严格的遵守实习企业的规定,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劳动习惯,也使学生忽略了职业精神。站在企业的角度而言,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例如工作态度、考勤、工作效率等,与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也很少会向学校进行反应。校企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时缺乏针对性。

3 新时期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现如今的中职院校所教导学生的大多是各式各样的生活技能,其对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对公共课却是很少涉猎。学校、教师乃至学生对德育方面的课程都不是很重视,导致选定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很是单一,其教材中案例内容虽然也有教育意义但是大多很是陈旧,体现不出时代性,教师在阐述其中道理的时候,其提出观点和案例很是笼统模糊,可操作性不足。而且很多中职院校为了在上级部门开展教学检查的时候应付过去,会大幅度削减德育方面课程的课时,将其设置成专业课的附属。最终导致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职业精神。

3.2 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

由于现如今中职院校广招生源,导致入学门槛逐渐降低,因此很多厌学或者升学失败的学生将其当成了“托儿所”“养老院”。由于这种学生的大量入学导致校风变差,校风不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低,还容易滋生出自卑心理。而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出的“大小姐”“大少爷”脾气,导致其非常抵触学校的管理制度,缺少吃苦勤劳的精神,还很难适应身边的环境,致使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技能的目的就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将精力大部分用在学习专业技能上面,而不去约束自身的品行,导致最终形成一种责任心差、纪律意识弱的坏习惯。

3.3 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现如今“校企合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企业与学习直接虽然开展的合作广泛而深入,但是企业一般都将侧重点放在一些有关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之上,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要求的培养。而学校中有关德育方面的课程教育学生的一般是职业道德行为,没有举不同专业的不同实例,针对性很弱,导致学生所了解的职业道德与现如今的生产实践以及劳动就业相脱节。除此以外,还有企业在合作中为学校提一些赞助的时候,忽视了将相应的职业指导人员派遣过去,若是能够派遣过去,使其站在企业需求角度来开办专业的职业教导,学生的职业道德肯定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锻炼。

4 新时期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创新模式的建议

4.1 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新时期的中职院校可以建设多种多样的节日校园文化,继而开办各式各样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开办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使命与责任感,要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懂得付出才会有回报,还要让学生在这种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最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据实践证明,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并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激发自身潜力,最终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享受成功带来的欢乐。

4.2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细节决定成败,要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就要规范好平时的一言一行,要学会将在课堂上接触的教育转化为自身的意识,以此来约束自身。例如,按时早操、上课不打小差、认真完成作业、不考试作弊等等,别看是这种微末的小事,但若是每日坚持这样做,学生自身的不良习惯就会慢慢改正,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中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与其专业有关的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使得学生能够早早地认识到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要求,然后深刻的了解到职业精神的内涵。

4.3 以专业为载体的特色教育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中一般是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的,但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有关其专业的职业精神要求也要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之中,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视频、企业实习、座谈会、讲座、实地参观等很多方式来亲身经历这些鲜活的案例,要促使学生多多的接触其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以此来打好“预防针”,尽量避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入职出现手足无措、适应不良等现象。只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培养出符合其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具有责任心的、有良好服务意识的、讲诚信的、懂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以安全生产和质量为先的创新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

4.4 以德育为阵地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一直都作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而存在的,所以中职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人品是否高风亮节、情操是否高尚都决定着学生能不能耳濡目染地培养出其整体素质以及职业精神。中职院校的校园内墙壁上一些标语和名言随处可见,如“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等,这些标语和名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激励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对培养其职业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且院校和教师都要努力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加快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加生动全面的情景模拟、分析案例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明确的要求自身提高其职业精神。

4.5 校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最有效,最可以反映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生在该过程中,充分的体验与感受将职业精神融入至生产的对企业以及个人所产生的作用。如此就可以为学生自身提升职业精神、 职业素养等提供有效的动力,此外,还可以加强学校方面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第一,学生即员工,接受企业的正式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还可以改正与弥补,对于违反校纪的学生学校方面也只是根据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是当学生到达岗位之后,一旦其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就需要企业付出较大的生产成本,企业追求的是实效,对于这种错误就会严厉的惩处,因此要将学生当作员工,接受企业的管理,帮助学生自觉的养成职业精神。

第二,加强沟通,企业给学校人才培养提供针对性建议。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续。因此在学生实习的阶段,企业要配合学校方面对学生的工作态度、 业务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工作效率、考勤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向学校进行反馈,同时还可以给出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使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校也要对企业给予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表现不足的方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新时期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