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9-12-25杨小燕
杨小燕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校园贷”等现象。首先针对小王的案例进行了剖析,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校园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针对校园贷问题提出三个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提高防范,建立法律应对处理机制,完善校园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建立多方监管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校园贷 案例分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与各行业的深度交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得到持续性发展,社会融资需求不断增加,多类融资贷款平台相继出现。高校学生的金融业务也成为了金融机构的一大目标[1]。
一、福建某高校大学生“校园贷”案例分析
案例:福建某高校大学生小王通过多平台进行网络借贷,但由于本人并不具备偿还能力,最终只能被迫辍学。
小王,福建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园贷”平台上分别以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信息借贷。2017年9月,王某联系辅导员,说近段时间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导致自身精神状态不佳想要请两天假。辅导员立即联系家长了解具体情况,得知近段时间家长也在一直联系学生,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小王近一年体重急剧下降,担心学生因为谈恋爱而节食;另一方面,开学初王父已经将学费打到小王卡上,近两天小王再次找家里要学费。因此家长想了解具体情况。当天,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再次谈话,了解到小王借了大量“校园贷”。因自尊心比较强,担心家长、学校知道此事,自己就一直通过兼职打工,或者做一些投资偿还,没有告知家长。在要求小王让家长到校配合解决“校园贷”问题时,小王表示目前贷款只剩下最后一点了,自己可以解决,不想告知家长,不需要学校帮助,也不想报警。最后在与小王沟通后决定不报警,同时联系了小王的父亲,小王父亲也表示家里为学生还款。但是,小王并未坦白他自己真实的贷款情况,在王父陆续为小王还款20多万后,王父、辅导员、老师和班级同学还是不断地接到“校园贷”公司的还款短信、催债电话,小王的父亲才意识到小王还在说谎。但是小王坚称还剩一点就还完了,一直不愿意说具体金额。小王的父亲选择相信小王,在这之后到2018年1月又陆续为小王还了近40万元,但是依旧未还清。这时,学校要求王父再次来校,一起解决小王“校园贷”的问题,此时王父的态度比较消极,表示之前已经为孩子还了大量欠款,现在家里已经无法继续为其还款,对此已经无能为力。此后辅导员多次找小王谈话,小王对借贷的金额闭口不谈。小王在毕业设计答辩、和重修考试期间都未到校。至今,离校待考阶段的课程也未到校考试。
小王的案例,反映了“校园贷”问题给学生自身和家庭甚至身边同学带来的巨大伤害。一方面,“校园贷”针对大学生的贷款门槛日益降低,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产生偏差,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再是“量入为出”;另一方面,校园贷的高额利率和借款平台的疯狂催债,使得现在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学生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同时影响正常学业,甚至是对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的伤害。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高校学生“校园贷”负面事件多次出现呢?
二、大学生“校园贷”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1.学生自身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各种电子产品、高档消费用品更新换代迅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购物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兴起,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及时等特点。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上各种软件推送的信息量巨大,大学生会接收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各种信息冲击下,容易轻信虚假、夸大的信息。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立场不坚定,无法抵抗诱惑,经济条件不够,但是却一心追求奢侈生活。[2]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贷”的出现让他们有了获取金钱满足虚荣心理的渠道。
2.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
各式各样的“校园贷”平台,均大肆宣扬其“低门槛、低利息、无抵押”的特点,使很多在经济上难以满足对于物质的虚荣心的学生自觉找到了满足欲望的方法。但是很多校园贷所标榜的“优势”都只是表面现象,实则处处都是陷阱。相关人员口中的“低门槛、无抵押”看似无害,实际上他们利用拿到的个人信息,进行信息的倒卖或者利用已获信息任意贷款。同时,他们还利用从通讯录中获取的联系人信息,不断威胁、骚扰贷款人亲人、朋友,采用暴力催收的方式回收资金。而至于“低利息”实际上是“校园贷”平台用来吸引学生贷款的噱头。一些“校园贷”打着“凭学生证、身份证即可贷款,月利息低至0.99%,无抵押,无担保”的广告幌子,实际上面向大学生实施的放款,必要条件除了学生证、身份证外,还要向学生收取20%左右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假定贷款金额为5000元,减去20%的手续费,学生实际收到的只有4000元现金。按照月利率0.99%来算,资金偿还时间为一年,平均计算下来每月利息为50元。但是多数学生忽视了20%的手续费。同樣以一年为期,贷款金额为5000元,换算下来等于学生每月应支付1600元利息,年利率已经达到32%以上。而与银行短期贷款年利率4.35%相比而言,校园贷款利率已超出8倍左右。以上只要略微具备金融常识与基本法律知识的大学生都可了解其中陷阱,但还有大量学生深陷其中,这反映了大学生严重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知识。
三、应对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强正确观念引导,提高大学生防范能力
通过经常开展打击网络贷款的主题活动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贷款的危险性,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现代年轻人消费观念超前,在超出能力范围后,向贷款公司挪用资金适当消费,此事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考虑到高校大学生实际收入情况,小额贷款公司却刻意地“特事特办”,导致费率不透明、授信额度过高、风控松懈等一系列不负责任的信贷行为产生。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合理支配、理性支出。
2.建立法律应对处置机制,完善校园教育管理体制
要想阻止疯狂的校园贷,一方面,高校自身必须和各相关部门联手,密切关注网络金融业务在校园内的影响情况,同时要建立校园贷应对处置机制,加大对校园内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督力度。另ー方面,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班级、宿舍信息员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通过主题会议,视频学习提高信息员队伍的危机意识,让信息员发挥真正的作用,及时处理,有效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情况下,校园贷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堵的同时也要及时梳理。我们应当积极引进一些正规金融机构走入校园,宣传校园贷和金融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应当强化校园网贷平台监管工作,加强对贷款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金融知识的教育。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审慎的消费观念,从而能够自觉抵制一些别有用心的校园贷平台的虚假宣传蛊惑,保证学生自身的资金和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在校园内普及投资和消费相关的金融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培养防范金融风险,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情况。当然,学生家长也应当及时和孩子沟通经济情况,引导孩子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校园贷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基于武汉某高校的案例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50-151.
[2]李海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基于高校管理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5):22-26
[3]袁媛.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经贸实践,2018(22):126.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