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2016-12-23刘娅娜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校园贷网络大学生

刘娅娜

【摘要】高校学生处于从半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阶段,们的社会行为受到来自同伴的巨大影响。校园贷屡禁不止,文章就从学生从众心理角度对学生借贷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校园贷;大学生;从众心理

一、研究述评与选题意义

早期的校园贷在2005~2008年已经出现在大学校园,只不过当时并不是以P2P、各类平台提供的模式经营,而是银行通过向大学生发放大学生信用卡提供信贷的形式。当时,银行发现大学生购物欲强盛具有潜在的金融信贷市场,纷纷推出校园信用卡业务。由于监管不当,最终导致校园信用卡无果而终。早期的校园贷进入了沉眠期。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吸引了一些电商企业、消费金融公司和P2P平台等进入消费贷款领域。接近3000万人的大学群体,消费需求十分旺盛,市场规模预计可超4000亿元,并拥有高速增长的潜力。很快为各大金融贷款盯上,成为新的进军之地。近两年来,校园贷开始出现在各大校园,并大力宣传,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分期借贷服务,为校园信贷市场带来了飞速发展。一方面成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而且消费欲望旺盛,他们的消费观超前,普遍愿意并渴望去消费。而校园贷这种先提供贷款,分期消费恰恰迎合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校园贷可以满足他们对新型电子产品、旅游、服饰、培训等多方面需求。这就是现今校园贷的成因之一。

另一方面也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一面。除了社会经济地位外,人们的消费行为及水平总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受到他们所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就我国而言,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水平已经涉及到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融合、身心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况下,有一些研究开始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正处于向成熟期过渡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消费行为及水平明显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陈金松,2009:63)。此外,正因为存在明显的从众现象,他们中有些人还可能出现非理性的、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过度消费行为(李永华、鄢庆丰,2000:33)。同时,研究发现,这样的现象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效应(林晓珊,2010:56)。对学校管理及学生身心成长及其不利。

校园贷的发展现状分析。已有的校园贷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例如分期乐、趣分期等,同时也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贷款服务;二是P2P贷款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创业资金贷款服务,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京东提供的京东白条、淘宝提供的蚂蚁花呗。从运营模式来看校园贷多以电商为平台,目的在于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和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盈利方式主要通过收取服务费。如手续费或利息赚取利润,众多校园贷平台的不同点就在于费用标准的差异。在平台中最多可以在线申请5万元的贷款。而为防止坏账,校园贷各设置了校园代理人员,针对想要分期购买商品的在校大学生在网上填写个人学籍、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等信息会登门拜访,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与其他金融产品一样,校园贷产品平台以多种手段进行促销,争取市场。多达几十家的校园贷平台此校园贷平台多达几十家,足以证明校园贷款的市场是十分巨大的,各类校园贷平台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利益的驱动下,校园贷在运营推广时就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对缺乏理解判断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因校园贷自杀,辍学等新闻近两年常可以看到。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从众心理角度对校园贷的原因进行分析,写实校园贷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试图从心理层面突破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相比其他的社会群体而言,高校学生处于从半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阶段,他们的社会行为受到来自同伴的巨大影响。通为这种相关联的影响不断重建自己的行为。这种影响包括好的方面如共同学习,也包括坏的方面如吸毒、犯罪。

近几年,因校园贷款导致的学生辍学与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借贷,本次研究就从学生从众心理角度对学生借贷进行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对从众心理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在本研究中我们试解决两个问题。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否具有从众效应

虽然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周围朋友、同学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是否真是“物以类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并从理论上阐述人们在消费行为上受到他人影响的基本机制。是否存在行为模仿、是否有消费信息的传递等。

2、大学生校园贷体现的从众效应是否有一定的发生条件

从众效应的大小有强有弱,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基于对文献的分析,我们提出假设,认为校园贷款行为的从众与同学关系及家庭关系、经济地位等有关。

关系越紧密越可能产生从众行为,如同班同学或同宿舍的同学如有校园贷款行为则可能促使同寝室的同学产生同样的校园贷款行为。反之关系不紧密则很难产生相同的价值观。同样的家庭经济地位也会影响从众行为的产生。比如,大学生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高消费模式,会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富孩子很难摈弃一直以来对于品牌的注重)。

3、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通过研究从众心理相关理论,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本文的研究模型和假设。

(2)访谈法。根据理论,利用现有的网络新闻平台收集校园贷款行为,并访谈部分有校园贷行为的大学生,分析综合校园贷行为下的从众心理。

【参考文献】

[1] 程  诚. 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J]. 青年研究, 2015(02).

[2] 陈金松. 青年学生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5).

[3] 王  宁. 炫耀性消费:竞争策略还是规范遵从[J]. 广东社会科学, 2011(04).

猜你喜欢

校园贷网络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校园贷”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