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人”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2019-12-25尹明晶邓敏
尹明晶 邓敏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课程的独特优势,提高课程的实效性,需要“以情感人”。欲“以情感人”,教师需构建亲和的师生关系,“以情动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模拟情境,助其主动建构知识;丰富学生体验,促其情感内化;优化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效果。然“以情感人”,还须“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方为上乘。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情感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13—02
2018年4月,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当前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仍部分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说教轻体验等情况。本文将就“纲要”课教学的“以情感人”展开讨论。
一、何谓“以情感人”
情,即情绪情感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情感对认知和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一经产生,便能有选择地促进并巩固同这种情感有联系的认知。同样,相应的情感障碍也妨碍相应的认知。正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
“纲要”课教学中所谓的“以情感人”指的是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情感。一方面是教学策略,教育者可借此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这也是教学目标,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何需要“以情感人”
1.“以情感人”是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统一体的人,“正是在情感和理智活动的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偿中,人的本质才得以实现,人的存在才有了完整的形象”。[2]“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回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成长成才要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3]“情理兼修”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真理、学理、道理,还要培养情怀、情感、情商。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已不再仅限于人的自然性的情绪情感活动,更表现出了社会性的情感,如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重视情商这一非智力因素。可见,开展情感教育,塑造完美人格,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有效回应。
2.“以情感人”是“纲要”课的学科特性的要求
“纲要”课兼具政治和历史双重属性。政治属性使传统的“纲要”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宣讲,教学方法单调,呈现出灌输的姿态;另一方面,教材行文简约,虽骨架清晰,血肉却不够丰满,让人难以感受到历史的温情。实际上,兼具历史课属性的“纲要”课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師应发挥课程特质,充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资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认同。
3.“以情感人”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举措
列宁同志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教师应利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和情绪反应,提升其学习动机,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或技能型课程,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具体而言,“纲要”课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牢记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相较于知识和技能目标而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一个相对隐性的目标。学生需要从外部的情感体验开始接受或认可某一情感态度;再以内心体验为基础对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形成价值倾向;最后在对情感信念的感悟和价值观念的审视中,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5]
三、如何“以情感人”
1.师生关系亲和,教师“以情动情”
《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受教育者在亲近、信赖教育者时,才会信奉其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识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营造亲和的师生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教师欲“以情感人”,需“以情动情”。教师首先“情怀要深”,既要有对国家民族的赤子之心,也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之心、对莘莘学子的仁爱之心。其次,要善用积极的情绪,以良好的心境、亲切的态度、风趣的言辞感染学生。最后,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利用发自内心的自我体验和情感宣泄制造师生间心灵的碰撞,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2.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鲜活的语言或直观的多媒体素材生动地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经过时,教师可将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悲凉的歌声中感受东北人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当悲怆的歌声逐渐激昂时,教师开始介绍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此时学生群情激愤。随即,教师可联系当下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片面强调张学良在“不抵抗政策”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开脱罪责的言论,进而提出“九一八事变,谁之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就此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清晰的情感体验中开始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学会明辨历史是非。
3.学生模拟情境,主动建构知识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教学主题和目标,请学生用诗歌、朗诵、歌曲、历史情景剧、微电影等一切适合的艺术形式,再现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参与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中,不仅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还能在再现历史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如在学习《为新中国而奋斗》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关键问题,可以开展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几位活动参与者需要“穿越历史”,回到解放战争时期,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体验历史并作出自己的抉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第一步,分配任务。选取五名学生参与,其中一人担任主持人,四人为被采访者。被采访者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分别为自己选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身份,如工人、农民、民族资本家乃至地主和国民党士兵等。第二步,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相关阶层人物的典型生存状况及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尤其是国共两党的救国方案和具体举措。第三步,课堂呈现。由主持人以访谈的形式串起各位被采访者的人生轨迹,并请他们基于“自身经历”在不同救国方案中作出抉择。
这种活动形式,一则能摆脱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更加生动地呈现史实,二则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参与者在准备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三则可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四则可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样宏大的叙事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丰富学生体验,促其情感内化
教师可通过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场景、体验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精神,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情感态度内化,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习长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展现长征的伟大,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体会信仰的力量。但怎样展现长征的艰难历程?怎样生动诠释长征精神的内涵?怎样强化学生在新长征路上的使命担当?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应当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囿于设备、经费等种种因素,这一技术至今仍难以进入更多课堂。无独有偶,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共青团中央曾制作了一款名为《重走长征路》的文字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将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去体验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去感受豪情和不甘、勇气和奉献,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优化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效果
为激励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各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第一,应以正向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多肯定、鼓励学生,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面强化,激发其内生性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第二,应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权重。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研讨、历史情景剧、合作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结果,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三,重视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上,教师评学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评价内容上,应包含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情操、价值观、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方法上,重視质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就学生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态度、合作学习参与度和作业完成度等进行评价。
四、结语
总之,“以情感人”可以提升“纲要”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能够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教育不能代替理论学习和论证。“纲要”课要避免沦为“水课”,应该突显其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教师在对学生动之以情之外还须晓之以理,力图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注释:
①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范畴上有严格的区分,文中涉及这两个概念时,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3.
[2]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56.
[3]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J].中国共青团,2015(8):35.
[4]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5.
[5]梁励.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再认识[J].学科教育,2004(5):34-37.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