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9-12-25徐超
徐超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隐喻研究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这导致人们对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有了不同的理解。隐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修辞手段到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语言水平到多模态的转变。中国拥有最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然而他们却很少关注这种语言现象,只将其视为一种写作技巧,忽略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其他方面。因此,总结了隐喻发展的特点,并探讨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发展 修辞手段 思维模式 多模态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06—03
隐喻无处不在,人们经常在交流和写作中使用隐喻。隐喻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Lakoff& Johnson(1980)提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达。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出现,人们开始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隐喻。多模态的出现为人们提供多种模态来构造隐喻意义,多模态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认识隐喻,隐喻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方式来进行建构。
一、不同视角下的隐喻
隐喻最初被视为一种修辞表达手段。如今,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在功能语言学出现之后,人们开始从功能的角度认识隐喻,因此Halliday(1994)提出了语法隐喻。视觉语法和多模态给人们提供了如何构建隐喻意义的新思路。在这一部分,我将讨论不同视角的隐喻。通过回顾基于不同视角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隐喻的发展。
1.修辞隐喻
修辞隐喻属于传统修辞视角对隐喻的认识。在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使语言更具美感和说服力,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不像在明喻中那样使用“如”或“像”这样的比喻词,因此被称为“隐喻”。用来比较的两个事物构成了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它们的相似性构成了隐喻的基础。修辞隐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隐喻是词的特征之一,是一种语言现象:(2)隐喻的目的和功能是人为修饰语言;(3)隐喻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4)隐喻是有意的,只有少数具有语言才能的人能够熟练使用它;(5)隐喻不是日常人际交往和思考与推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可以用来达到特定效果的语言修辞手段(Kovecses,2002)。
2.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属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隐喻的认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本质从纯粹的语言层面转移到思维层面,其理论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Johnson,1983)。他们发现,人们使用的许多表达充满了无数的“死隐喻”,在传统的修辞理论中已经失去了它的隐喻意义。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死隐喻”反映了用一件事的体验和理解来构建另一件事,这是概念化世界的一种手段(Lakoff& Johnson,2003:117)。因此,Lakoff& Johnson(2003)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充满了隐喻。基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经验,人们构建了隐喻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意义的建构视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即源域被投射到目标域。鉴于概念系统和推理模式源于我们的神经机制和认知机制(Lakoff& Johnson,1999:3),因此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身体经验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脑和生活环境为日常推理提供了认知基础,也是隐喻的基础。概念隐喻的映射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从更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不易理解的目标域,该特征构成了人类普遍的认知原理。物质经验越直接,概念越容易理解,我们就越容易控制。因此,我们通常使用相对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理解相对不熟悉和抽象的概念。与修辞隐喻不同,认知隐喻具有以下本质特征:(1)隐喻是概念的特征,是一种思维现象;(2)隐喻的目的和功能是将世界概念化,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3)隐喻是基于物质经验;(4)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通人使用而不是少数天才;(5)隐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和推理方式(Kovecses,2002)。
3.语法隐喻
对隐喻认识的另一种视角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的。从那时起,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语法隐喻可以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孙毅,2015:19)。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语义是通过词汇语法实现的,词汇语法是通过语音来实现的。韩礼德认为修辞隐喻的研究运用“自下而上”的视角来探讨词语的不同含义。而语法隐喻被视为词语用法的变体,被称为转移的意义。一个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而“自上而下”的观点从一个特定的意义开始,并侧重于实现意义的不同方式(Halliday,1985:321)。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不仅反映在单词中,而且反映在语法结构中,因此语法隐喻意味着“意義表达的变体”(Halliday,1996:16)。
基于语言的功能,功能语言学已经确定了三类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这种隐喻观是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出发的。
4.多模态隐喻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还存在于其他模态中,因此对隐喻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就是多模式隐喻。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Forceville(2009:21)指出,如果对隐喻思维的概念隐喻解释是正确的,隐喻不仅仅由语言表示,而且还由其他交际模态表示,如图像、音乐、声音、手势等。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式隐喻的概念。Forceville区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他认为“模态作为符号系统是由特定的感知过程来解释”。除了图像或视觉隐喻之外,最典型的单模态隐喻是最熟悉的语言隐喻。但是源域和目标域也可以由不同的模态表示。Forceville将模态分为九类:图像、书写符号、口头标志、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觉和触觉。这些不同的模态都可以用来建构隐喻意义。
二、隐喻发展的特点
在隐喻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出了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各种隐喻反映了人们对隐喻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的视角反映了隐喻发展的特征。
1.从修辞手段到认知和功能的转变
不同视角的隐喻彼此不同,但也相互补充。认知隐喻是在修辞隐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隐喻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被视为一种基于我们的经验构建意义的思维方式。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他认为隐喻现象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而且存在于语法层面。语法隐喻主要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及物系统,它表现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将各种经验编码成语言,以反映各种人类活动的主体、过程和环境。因此,语法隐喻是基于语言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隐喻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从修辞隐喻发展到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2.从单一语言层面向多模态转变
另一方面,人类隐喻思维不仅反映在语言中,也反映在其他模态中。这反映在电影、广告、社会系统、社会行为等方面。非语言手段,如图像、声音、手势、气味、触摸等,也可用于构建隐喻意义。因此,隐喻意义通过多模态手段呈现,从而产生多模式隐喻。隐喻的范围已经从单一语言领域扩展到非语言领域,实现了单一模式到多模式隐喻的转变。最典型的单模态隐喻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隐喻。另外,诸如声音、图像、视频、手势等其他模态也可用于构造意义。
三、隐喻发展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我们发现隐喻的发展表现出两个主要特征:从修辞手段到认知和功能的转变;从语言层面到多模态转变。然而,中国有大量的英语学习者,学生的隐喻能力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通過对隐喻发展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不同视角对隐喻的认识。这些隐喻视角为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供了启发。英语学习者需要高度重视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并且更新自己对隐喻的理解。因此,本部分将主要探讨隐喻发展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1.认知隐喻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有大量的隐喻表达。在传统的修辞视角下,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工具,在目前的课堂语言教学中,教师也只分析使用隐喻所造成的修辞效果,他们忽视了隐喻的认知属性和多模态属性。
语言有三个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词汇是掌握外语的最大障碍之一。一个词通常有几个词性,并且在同一个词性中有几个含义。隐喻映射通常通过熟悉和具体的知识来学习不熟悉和抽象的知识。如果学习者熟悉认知隐喻并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他们就能够通过隐喻将词汇的意义联系起来,使记忆词汇变得更容易,更有趣。因此,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多义词可以被视为一种分类现象。例如,与单词相关的含义的分类是基于单词原型的含义的分类和每个含义族的相似性。单词的原型含义通常来自直接和特定的感觉,其他含义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这与隐喻规则一致。在概念隐喻中,跨域的映射通常通过特定的事物来映射抽象的东西。例如,“头部”的原型含义是“身体的上半部分”。新的含义是基于原型的意义,例如“领导的地位(the head of a state, the head of a government)”,“任何被认为是顶端或上端的部分(the head of a pin,the head of a river)”等。如上所述,英语中的大多数多义词与隐喻密切相关,从而解释了认知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语法隐喻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是一种语言表达策略。语言系统为语言使用者提供系统的意义潜势。语言使用者需要在系统中作出一系列选择以实现某种语义功能。所选语言结构与含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致的或不一致的。当语言结构和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语法隐喻就会发生。外语学习者通常从学习一致的表达开始,但要成功学习目标语言中的语法隐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使用隐喻表达的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理解目标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隐喻能力的提高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教学中,要指导学习者充分理解和掌握隐喻表达的生成机制,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提高学习者在阅读中的隐喻理解和写作中的隐喻输出。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和对比“一致”和“不一致”的表达。他们还需要教会学生一些产生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如概念隐喻、名词化结构、人际隐喻等)。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3.多模态隐喻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由于隐喻意义可以用其他模态表达,我们的语言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模态来帮助学生理解隐喻意义。隐喻通常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提供框架(Kress,2010),并将教师的工作与隐喻和数字技术相结合。教学涉及参与者隐喻思维的培养和通过多模态手段识别,捕捉和分享他们的思想。因此,教学应让学生参与到多模态的环境中去,鼓励学生通过多模态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此外,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模态来讲解隐喻表达式。例如,在用英语教授隐喻表达时,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模态来帮助学生理解隐喻意义,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因此,我们从隐喻的多模态视角中得到的启示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以多模态的方式理解和表达隐喻意义的意识,扩展他们表达隐喻意义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隐喻有新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隐喻能力。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隐喻发展的历史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隐喻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对隐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隐喻的内涵。隐喻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使用背后的机制,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揭示人类思维中的概念过程,可以揭示隐喻意义表达的多样性。隐喻无处不在,无所不能,隐喻是一种强大的思维认知方法。换句话说,人类的思想,经验和行动都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它存在于每种语言中。更重要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隐喻可以为教师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出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inctional grammar (2nd Eds)[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1985.
[3]Halliday,M.A.K.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In R. Hasan,C.Cloran,&D.C.Butt(Eds.),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pp. 1-38). Amsterdam:Benjamins,1996.
[4]Ko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6]Lakoff,G.&Johnson,M.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Cognitive Science,1980,4(2):94-104.
[7]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York:Basic Books.1999.
[8]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2003.
[9]孫毅.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 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散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17-22.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