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关联逻辑和实践导向
2019-12-24王乙竹张天浩
王乙竹 张天浩
摘要: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化与城市化正日益呈现出不可分割、密切关联的内在逻辑。中国城市是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道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基于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关联机理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经验,未来全球城市发展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建设优先和经济正义为基本实践原则,全面践行共建共享的理念,全面建立起同生共长的全球城市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城市发展;关联逻辑;新型城镇化道路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6.003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城市与全球化相互关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何种地位、城市与全球化存在何种关联以及全球化语境中城市发展的方向等亟待厘清。事实上城市与全球化进程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城市作为全球化的地方、环节、载体,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城市;全球化作为城市全球网络化、体系化,越来越成为城市化支撑的全球化。”[1]也正是从这层含义上来讲,城市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厘清城市与全球化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全球化与城市的内在关联逻辑
诸多学者依据自身的学科、视域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全球化,并为我们贡献出了众多的理论成果,但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相比,他们的理论都没有触及历史的深度。马克思将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机制归结为资本逻辑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展,技术、贸易等是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资本大工业时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资本扩张不断寻求新的空间,同时资本生产空间的拓展又塑造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空间扩张的两种主要形式,即国界内部的城市化和跨国界的全球化。资本为实现自身增殖需要源源不断的将自然资源、劳动力纳入到生产体系中,由此人的生产和生活集聚并表现为快速的城市化。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一国很难满足资本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场,为适应资本生产需要,不断打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原料和市场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当然在资本扩张过程中,全球范围内也形成了有利于资本增殖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且这个秩序与全球生产分工产业链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制约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处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顶端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金融、产业、技术等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生产体系中主要扮演着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角色,因此世界整体分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两个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初以经济为中心环节的全球化进程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的集合体。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助推下资本全面突破时空的限制,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然而中心-边缘式的全球组织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边缘落后地带。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发现了资本生产的空间化转向,他们在马克思全球化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发展了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新近出现和发展的理论范式,空间生产主要聚焦的是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以及相关问题。有学者将当今社会概述为消费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而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将其概括为都市社会。如果站在人类历史发展高度审视城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都市社会是更能切中时代脉搏的论述。总体上来看,经济发展需要城市提供物质载体,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进入了城市空间,并且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发展动力不断加强,城市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生态破坏等问题,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问题越突出,因此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地区是各国政府风险防护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要素不断被重组,进一步集聚在城市地区,与此同时各地区的风险问题随时会被进一步激发和放大,成为威胁城市社会持续发展的因素。今天以全球化视野审度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城市与全球之间已经突破了自然地域的阻隔。全球化潮中的产业分工不断建构城市,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城市未来的历史命运都与全球化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城市也承载着全球化纵深发展的金融、科技等支撑体系。毫不夸张地说,这与马克思时代所理解的城市是资本集聚、生产和扩张的载体截然不同,城市已经在实体意义上成为全球化的空间,是承载和推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生产的纵深变化,学术界将城市作为一种整体范畴与全球化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不多。尽管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联,但国内学术界主要将城市化视为国家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和规划问题,将全球化主要视为跨国资本流动及其引发的政治经济问题,对全球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联机理关注度比较低,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孤立的、碎片的看待城市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等学者已经触及到了城市化和全球化关联的深层机理,特别是哈维提出的三级资本循环理论,深刻地揭示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催生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无论在哪里全球性剩余资本的形成和实现在工业部门出现下降,那么在房地产倒卖、建筑地产开发中的比重就会上升。”[2]近年来国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从哲学层面反思了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逻辑,如刘怀玉教授指出“全球化与城市化以及国家的区域化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逻辑”。[3]因而抓住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关联逻辑,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建设,对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房住不炒”要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对外全面提升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建设
在全球化历史发展逻辑中,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相互交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逐渐开始成为资本全球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出了以城市群为代表的空间新形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投资国家,我们以承接全球产业的分工布局建设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城市,并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为代表的城市群,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外资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支重要驱动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为集中一切力量在最短时间内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体系,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建设主要服从于工业建设,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建设大概可以分为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协同阶段、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的两个阶段,[4]特别是在后一阶段市场化、全球化特征日益凸显。一方面全球化促进城市发展的效应明显,具体表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群的快速崛起。利用外资水平最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深度地参与到全球生产分工环节中,产业集群和依托产业集群发展的城市群迅速崛起。城市作为全球化进程中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的基本支撑单元;全球化产业转移为城市提供了资金、技术等激活城市的重要资源,全面促进了城市和城市集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全球化产业布展也造成了诸多限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具体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不合理以及城市群内部的公共福利不均衡等。“无剩余不追逐”,借助全球化产业链布展实行扩张的资本,其核心目的是实现自身增殖,因此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由此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和资源,因此外资进入中国优先投资的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工厂占绝大多数,这就导致了中国城市在创新能力、产业分工等方面的不合理现象。除上述两方面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外资全面参与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塑造了新的城市风貌,但资本是以增殖为目的,城市建设偏离了人民中心地位,由此导致城市建设中呈现出了诸多社会不公现象:一是城市房价过高,城市住宅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二是城市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难以匹配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三是以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城市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需要及时化解,因此党和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兰州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的重要取向。[5]城市是人民的,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价值回归。新型城镇化是回归社会主义本质,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战略,既不是城市带动乡村,更不是消除城乡关系。党和国家提出的“房住不炒”正是落实以人为本,为实现空间共享而提出的重大议题。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一方面要扬弃全球化资本的逐利本性,继续激活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设符合人民需求的城市;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土地和环境保护等制度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勇于承接全球产业的研发和销售环节,不断提升城市的全球地位。协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全球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球化对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作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塑造引领世界发展的空间新形态;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顶层设计,注意引导城市群以及城市的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实现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三、全球化视野中城市建设的未来实践导向
客观上来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主要承擔的是世界工厂角色,最有利的研发和销售环节主要掌控在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不断为摆脱世界边缘地带、实现国富民强艰苦奋战,因此新时代核心主题是强起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发展战略,目的正是为了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把控着技术、金融以及产业等,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原材料供应和商品市场的角色,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种两极分化式的产业体系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就此而言,我们便可以深刻理解纽约是世界金融城市、印度加尔各答是自行车之城的内在逻辑。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分工体系及由此塑造的城市差异,要坚持辩证地来看待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建设,换言之,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必须和全球化统筹关联起来统一推进,即在国内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国际社会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不断引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发展实践,这是全球化视野中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向。
第一,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建设应该秉承建设优先的原则。效率是公平的重要前提,没有发展的城市很难拥有保障公平的物质基础。城市应注重挖掘内部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化浪潮中的产业转移,为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积极集聚各类要素。首先,城市的发展优先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而不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只有摆脱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未来城市建设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城市的优先建设不再是经济方面的优先,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齐头并进式发展。再次,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兼顾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兼顾城市的当下和未来。全球化与城市化具有深刻的关联机理,因此发展需要遵循全球治理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了全球化视野中城市建设的理论诉求,只有不断加大城市创新投入力度,全面加速城市转型升级,才能为城市在全球获取有利地位提供竞争基础;要不断强化城市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摆脱之前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片面化发展理念,二是要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努力实现区域城市的共同发展;要不断强化绿色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要不断加强城市开放力度,以包容性姿态迎接国内外各类行为主体参与城市建设;要不断加强城市的共享理念,实现所有主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第二,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建设要始终坚持经济正义原则。正义是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正义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范畴。经济正义表现在全球城市建设中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以产业转移共同促进全球城市建设。正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全球经济正义是在全球化的纵深推进过程中,逐渐被学界和政界重视起来的兼具历史和现实性的范畴,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水平、实现共同发展已达成共识。全球经济正义主要指城市建设中要有效兼顾各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等,当前逆全球化潮流在深层根源上正是忽视了部分群体利益诉求、违背经济正义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立场是全球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就全球来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每个主体都具有参与和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就城市内部而言,居民平等、自由的享有各项基本权利。概言之,将全球化与城市放置同一个框架内,就是要兼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和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具有最大通约性的价值,以共建共享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推进城市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上海坚持以最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举办进出口博览会,正是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关联机理基础上,全面践行建设优先和经济正义,不断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迈进,为成为卓越全球城市而不断奋斗,由此上海为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擘画出了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四、小结
中国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全球化作为考察城市化的重要理论视角,以此分析中国城市发展并总结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以最积极昂扬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中,建设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和城市群。概言之,中国不仅为全球城市建设贡献了实践方案,而且为全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未来世界各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全面践行共建共享的理念,全面建构起同生共长的全球城市体系。
说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BKS0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强.全球化与城市化:关联建构与双重治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8-33.
[2]Harvey Davi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Baltimore Johns Honkpins University,1973:132.
[3]刘怀玉.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区域化发展[J].江海学刊,2013(5):44-53.
[4]胡博成,朱忆天.从空间生产到空间共享: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嬗变逻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8-35.
[5]朱江丽.资本全球性空间生产与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60-68.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increasingly showing intrinsic logic that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Chinese c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On one hand, globalization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ization has also caused certain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The pathway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roposed a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responds to and solves real-world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priority and economy justice,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establish a global urban system with a symbiotic nature.
Key words:global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relevance logic; new urbanization pathway
责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