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历史,领悟殊途同归
2019-12-24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三12江天翼
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 江天翼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经常鼓励我们一题多解.这是很好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增强想象力,将知识融会贯通.其实,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学科研究着相同的问题,尝试着更高层次、更大问题的一题多解.本文结合数学史,分析勾股定理、庞加莱猜想的殊道同归,抛砖引玉.
一、勾股定理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为“勾和股”,称斜边为“弦”.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此结论在我国被称为“勾股定理”.早在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100年),周朝大夫商高就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亦称“商高定理”.
在西方,这个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亦称“百牛定理”,是公元前500余年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尽管比中国人的发现晚了500~600年,但相传毕达哥拉斯对这一发现十分重视,曾宰牛百头用来祭祀缪斯女神(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之神).
勾股定理是我们最熟悉的平面几何中的一个最著名、最精彩、最有用的定理,是数学大厦的一块基石,被天文学家开普勒誉为几何学的一大宝藏.勾股定理至今仍活跃在人们心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各种证法接连涌现、层出不穷.据说,现在世界上已有500种证明方法,鲁密斯(Loomis)搜集整理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一书第二版中,就搜集了370种不同的证法.本文列举几种简单而优美的证法.
1.赵爽证法
三国时,赵爽在《勾股方圆图注》中,采用了证明几何问题的割补原理.
图1
2.伽菲尔德证法
如图1,以a,b,c表示勾、股、弦,以a,b为直角边的每个直角三角形叫做“朱实”,即图中有4个“朱实”,中间的一个以b-a为边长的小正方形叫做“中黄实”,以弦c为边长的大正方形叫做“弦实”,此图为“弦图”,由图可知:c2=(b-a)2+4ab=a2+b2.
詹姆斯·艾伯拉姆·伽菲尔德(1831~1881),美国政治家、数学家、教育家,第20任美国总统.1876年,他还是一名众议员时,就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一种巧妙证法(用两种办法计算同一梯形的面积),并发表在《新英格兰教育杂志》上.
图2
图3
3.现代相似三角形证法
作三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斜边c上的高为h,得到两对相似三角形(如图3),从而可列出两组比例式:
二、庞加莱猜想
法国著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1854~1912)的研究涉及分析学、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诸多领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科学著作30部,被公认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他在1904年发表的一组论文中,提出其猜想:“单连通的三维闭流形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曲面同胚于三维球面.”后又被推广为:“任何与n维球面同伦的n维闭流形必定同胚于n维球面.”这就是著名的“庞加莱猜想”.
“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和几何的主流,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设在波士顿的克莱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将它列为“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并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这一猜想的证明者).“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有助于科学家加深对流形性质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并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6年十大科学进展,证明“庞加莱猜想”位列榜首.
庞加莱本人曾力图证明这一猜想,但终究未能成功.1960年之前,所有证明(或否证)“庞加莱猜想”的尝试都未能如愿.1960年,美国传奇数学家史蒂芬·斯梅尔证明庞加莱猜想对五维和五维以上的情形是成立的.20年后,另一位美国数学家米歇尔·弗里德曼证明了四维流形拓扑的庞加莱猜想.两人因此分别获得1966年和1986年的菲尔兹奖.这样,庞加莱猜想只剩下三维情形没有解决,而该猜想当初恰恰是针对三维球面而提出的.
解决“庞加莱猜想”有几种不同的途径,刚开始是拓扑学方法,即所谓切割方法,但这个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就很难进步了.1978年,美国数学家威廉·瑟斯顿引进几何结构方法来做切割,讨论了三维流形上的叶状结构,并对一般流形上叶状结构的存在、性质及其分类得出了普遍的结果,基本完成了三维闭流形的拓扑分类,获得1982年的菲尔兹奖.
1982年,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种名为“瑞奇流”的数学工具来构造几何结构,这是用微分方程来做的.但他在用“瑞奇流”进行空间变化时,遇到了“奇异点”.如何处理“奇异点”就成为整个庞加莱猜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被誉为“数学隐士”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里·佩雷尔曼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将3份关键论文的手稿粘贴到专门刊登数学和物理预印本论文的网站上,并用电邮通知了几位数学家,声称自己证明了几何化猜想.而“庞加莱猜想”正是几何化猜想的一个特例.
2006年,朱熹平(中山大学教授)、曹怀东(中国旅美数学家、美国里海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师从丘成桐)在美国数学集团创办的《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论文,标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共328页.文章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写出了整个证明过程.
简而言之,可以认为:在攻克“庞加莱猜想”战役中,汉密尔顿和丘成桐(著名华裔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一起发展了一套纲领——用“瑞奇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破解猜想奠定了基础.基于3篇网站上发表的论文手稿,佩雷尔曼称他完成了这个纲领.而一个完整的解释由曹怀东、朱熹平完成.汉密尔顿在2006年8月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清楚地提到了丘成桐、曹怀东、朱熹平的贡献.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数学家,只有佩雷尔曼因此获得当年的菲尔兹奖.但不知何故,他拒绝领奖.
学习数学史,了解数学家的探究精神,领悟数学问题和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和鲜明的现实意义.在很多数学概念、定理的发现、证明中,都活跃着中国前辈的身影,这让我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暗暗发奋,要更加热爱数学,钻研数学,提高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