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观察
2019-12-23王允
王 允
(鹤壁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鹤壁 458030)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耳鼻喉科多发疾病类型,由于鼻中隔发生偏曲而致鼻窦、鼻腔发生生理障碍,导致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手术疗法是临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方案,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具有手术切除范围大、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等局限性,不利于术后恢复。近年来,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中鼻内镜具有微创特点,二线减张法由三线减张法进展而来,可减少手术切除范围,受到临床高度关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旨在明确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化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2.28±6.10) 岁,病程10个月~10年,平均病程(4.05±1.17) 年。研究组女17例,男23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44±7.13) 岁,病程 1~10年,平均病程(4.64±1.02) 年。2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二、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 均结合临床表现,经冠状位、水平位CT检查证实为鼻中隔偏曲;均具备手术适应证;均伴有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未成年人监护人)均知情,签订知情承诺书。
2.排除标准 伴有鼻息肉、鼻窦炎等其他鼻腔、鼻窦疾病者;既往存在鼻部手术史者;伴有自身免疫缺陷者;凝血机制障碍、造血系统异常者;存在手术禁忌或无法耐受手术者;妊娠期女性;临床资料缺失者。
三、方法 1.研究组 采取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于鼻中隔偏曲侧的鼻前庭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作切口(呈“L”形),在鼻内镜辅助下切开黏软骨膜,操作过程中注意保留中隔软骨,对鼻中隔黏软骨膜行向上分离,并逐渐向后暴露同侧筛骨垂直板、犁骨,直至鼻底与鼻中隔交界处,减张第二张力线:实施“软骨-骨离断法”,钝性分离筛骨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结合部位,剥离犁骨对侧黏骨膜与筛骨垂直板对侧黏膜,使与中隔软骨连接的筛骨垂直板前缘暴露于视野中,将存在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部分筛骨垂直板(2~3mm左右)纵行切除;减张第三张力曲线: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犁骨对侧黏骨膜,并将上颌骨鼻嵴分离至鼻底部,对宽2mm的犁骨、上颌骨鼻嵴、腭骨鼻嵴进行由前向后咬除,使鼻中隔下段骨质减张,且不与上端软骨、骨质重叠,居于正中位,此时若患者方形软骨前位仍偏曲,则需顺着偏曲侧行软骨划痕(呈“井”或“田”形),以达到消除软骨偏曲部表面张力,完成上述操作后缝合切口。
2.对照组 采取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以Killian法为依据,于鼻中隔左侧鼻阈后切入,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软骨。2组术后均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持续2d,并预防性抗感染治疗,2d后抽取膨胀海绵,给予常规鼻腔雾化、鼻腔冲洗等对症处理。
四、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3月进行疗效判定,头痛、鼻塞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通气功能复常,鼻中隔偏曲<2mm为显效;头痛、鼻塞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鼻中隔偏曲2~6mm为有效;头痛、鼻塞等临床症状无改善,鼻中隔偏曲>6mm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五、观察指标 ⑴手术情况。⑵治疗效果。⑶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术前、术后1月、3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鼻塞、头痛改善情况,总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改善越差。⑷并发症发生情况。
六、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手术情况 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1。95.00%较对照组80.00%高(P<0.05),见表2。
表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s)
表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s)
二、治疗效果 术后3月,研究组总有效率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失血量(mL)研究组 40 53.76±4.15 13.87±2.13对照组 40 68.54±5.22 16.09±4.10 t 14.017 3.039 P<0.001 0.003
三、症状改善情况 2组术后1月、3月鼻塞、头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四、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鼻中隔摆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讨 论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多发鼻部疾病,正常鼻中隔居于鼻腔正中,一旦发生明显偏曲,则极易引发鼻部通气不畅、头痛,甚至鼻出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诱发鼻窦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4]。目前,临床治疗鼻中隔偏曲最有效治疗方式是鼻中隔矫正术,但手术方式不同,疗效及安全性不一。因此,探索安全、可靠术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是既往临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常规术式,术中通常需切除大部分中隔软骨,导致术后鼻中隔摆动发生风险极高,加之手术位置较深,可能引发更多并发症。本研究针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数据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可显著优化手术情况,提高治疗效果。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属于微创术式,所有手术操作均于鼻内镜下实施,可保障术野清晰,操作精准,避免损伤周围不必要组织,且术中切除部位较少,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有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5]。同时,该术式术中采用二线减张法,仅需对第二、第三张力线实施减张,从而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软骨组织,有利于维持鼻中隔稳定性,避免出现鼻中隔摆动或穿孔等现象,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保障手术效果,为加快术后恢复创造良好条件[6,7]。本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术后1月、3月鼻塞、头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无鼻中隔摆动、鼻中隔穿孔发生,表明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可显著加快临床症状消失,减少并发症。
表2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2组症状改善情况(±s,分)
表3 2组症状改善情况(±s,分)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a P<0.05
头 痛术前 术后1月 术后3月 术前 术后1月 术后3月研究组 40 8.24±0.57 3.57±0.64a 1.52±0.31a 7.74±1.02 3.26±0.49a 1.41±0.28a对照组 40 8.05±0.61 5.36±0.53a 2.16±0.44a 7.48±0.95 4.81±0.55a 1.98±0.32a t 1.439 13.624 7.520 1.180 13.308 8.478 P 0.154 <0.001 <0.001 0.242 <0.001 <0.001组别 例数 鼻 塞images/BZ_64_1420_2300_1439_2364.png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综上可知,鼻中隔偏曲患者应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可明显优化手术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