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刺络拔罐联合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

2019-12-18李春玲樊改荣

陕西中医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九华疱疹带状疱疹

李春玲,樊改荣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铜川727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急性皮肤病,此类病毒能够侵犯神经节和皮肤,其典型症状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疱疹和神经痛,带状疱疹引发的皮疹多单侧发病或沿神经节段分布,患者被感染后病毒可潜伏于神经元内,当患者出现抵抗力下降或过度劳累后,病毒能够再次繁殖,引发炎症[1]。该病多发于春秋季,好发于成人及老年人。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会大幅上升,40~49岁人群发病率约为33%,50~59岁约为49%,60~69岁上升至65%[2]。现阶段带状疱疹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其中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是常用药物。但临床研究指出,由于应用剂量大、使用时间长,患者多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其对治疗的评价。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缠腰火丹”,主张其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为主。针灸、刺络拔罐是中医常用治疗手法,在缓解疼痛、清热去火方面效果较好;九华膏具有消肿止痛、生肌凉血的功效[3-4]。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针灸加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能够对带状疱疹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免疫平衡,同时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及焦虑情绪。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铜川市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对62例患者分组。对照组:31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22~61岁,平均(51.03±2.04)岁;病程1~4d,平均(2.05±0.12)d;发病部位中头面、颈、胸、背、上肢部位者17例,胁肋脐上腰部者9例,腰骶部和下肢部位者5例。试验组:31例,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23~60岁,平均(50.98±2.31)岁;病程1~5d,平均(2.13±0.06)d;发病部位中头面、颈、胸、背、上肢部位者19例,胁肋脐上腰部者8例,腰骶部和下肢部位者4例。两组上述资料间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2例入选者均符合《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5];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病历资料齐全;患者年龄位于20~65周岁之间;疱疹出现时间<7d;经责任护士讲解、普及,患者及其家属清楚研究内容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神经迷糊,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全身感染者;近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抗病毒药进行治疗者;合并诸如肾衰竭、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医药治疗,具体方式如下:阿昔洛韦片(规格0.1g/片,国药准字号H19983

136)服用剂量0.2g/次,5次/d;维生素B1片(规格10mg/片,国药准字H44023349)服用剂量1片/次,3次/d;维生素B12片(规格25μg/片,国药准字号H3102

2370)服用剂量50μg/次,1次/d。上述药物连续服用7d。

2.2 试验组:患者采取针灸加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式如下。依据发病部位不同:发病于头面、颈、背者选外关、合谷、内关;发病于胁肋脐上腰位置者选侠溪、太冲及内庭穴;发病位于脐下腰及下肢部位者选委中穴;依据发病区经络辨证循经选穴:三叉神经区选攒竹、上关、颧髎、阳白、迎香;颈臂丛神经区手三阳取曲池、支正、四渎、天井、肩贞、后溪等,手三阴选鱼际、尺泽、曲泽、劳宫、极泉、天泉等,并配合加脊穴;肋间神经分布区域选相应夹脊穴、局部围刺;要从神经分布区相应夹脊穴、期门、章门及局部围刺,循经选择太冲、阴陵泉、曲泉、血海等,伴下腹部疼痛者选冲门、气血及急脉穴。针灸:于患者病损部位使用碘伏常规消毒,针具使用1.5寸,30号毫针,泻法行针1 min,留针20 min。刺络拔罐:于疱疹明显处使用艾灸仪(红外线功能)局部治疗,标准以皮肤变红发烫无疼痛为准;泻法拔针后,再选取3~5处作为刺络放血点,每处点刺4~6下,深度越3 mm,选择合适直径的火罐,将其扣至针刺处,留罐约10 min,起罐后使用消毒纱布擦拭掉组织液及血液,最后使用九华膏对患处进行涂抹,以薄薄一层为度,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次/d,连续治疗7 d。

3 疗效评价标准 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止泡时间(水泡停止继续增加时间)、结痂时间(水泡干瘪,同时超过50%面积结痂)及脱痂时间(结痂完全脱落)进行统计对比。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用于两组干预前后疼痛评估:1~4分=轻微疼痛,5~6分=中度疼痛,7~9分=严重疼痛,10分=剧烈疼痛[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用于两组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评分,量表包括14个维度,每项分5个等级评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等、3分=重度、4分=极重。总分0~56分:≥29分为重度焦虑症、21~29分为明显焦虑、14~21分为有焦虑、7~14分为可能有焦虑、<7分为正常[7]。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迈瑞全自动BC-2600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进行测量对比。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进行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 果

1 两组疱疹止泡、结痂和脱痂所用时间比较 经记录分析,试验组止泡、结痂、脱痂所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泡、结痂、脱痂时间对比(d)

2 两组VAS、HAMA评分干预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组内分析,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VAS、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分析,干预前,两组在上述两项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HAMA评分干预前后变化情况比较(分)

3 两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干预前后含量变化比较 组内分析,与干预前比,两组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含量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组间分析,干预前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含量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则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4 两组炎症因子CRP及IFN-γ干预前后变化比较 组内分析,与干预前比,两组干预后炎症因子CRP及IFN-γ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分析,干预前,两组CRP及IFN-γ水平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两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CRP及IFN-γ干预前后比较

讨 论

带状疱疹属于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带状疱疹致病因子,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但该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性,因而易侵犯神经,引发神经痛,除此之外,带状疱疹还具有沿神经节区域分布、簇集状、不超过正中线等特征,因而较易辨识。带状疱疹如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发展为大水泡,诱发皮肤感染、面瘫、内脏损伤等症,威胁患者生命[8]。多数患者劳累后可先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也可能没有这些症状,直接出疹。患病处皮肤感觉灼热,或者神经痛,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的轻微触摸,如触之有明显疼痛,称为痛觉敏感,持续 1~3 d。出疹和疼痛没有特定的先后次序,疼痛可以和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以早于或晚于皮疹出现,但一般是病损区域的疼痛先与皮疹 1 至数天出现。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突起皮疹(丘疱疹),簇集分布而彼此不融合,迅速变为水疱,疱壁鼓起发亮,疱内液体澄清,水疱外周有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即如果发生在腰部左侧,右侧一般没有皮疹和疼痛。但偶尔也有两侧同时出现的。皮疹持续一般 2~3 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9-12]。现阶段带状疱疹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治疗原则多为抗病毒、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一般药物的选择为抗病毒药、止痛药及B族维生素,主要目的在于阻断病毒对神经的破坏、抑制皮损、缓解疼痛,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成本较高,且副作用发生率大[13-15],因而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带状疱疹治疗手段是现阶段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缠腰火丹”、“蛇串疮”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肝脾湿热、外感邪毒。因此其临床治疗主张以清热泻火、活血通络为主。针灸及刺络拔罐都是中医重要治疗手段。针灸为针法和灸法的简称,其中针法是依据穴位功能不同,将一定型号银针按不同角度刺入穴位,并进行捻转、提插,以便通过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灸法则是使用艾条对机体穴位进行热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式,刺络拔罐可以简称为放血法,在治疗中风、中暑、丹毒、带状疱疹中应用较为广泛。九华膏是临床上常用的具有消肿止痛、生肌收口功效的膏剂,在治疗皮肤炎症、肠炎等疾病中效果较好。李梦[16]的研究指出,针灸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加快疱疹的干涸吸收,能够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陈金生等[17]研究也指出,针灸有利于降低带状疱疹患者血液c-FLIP水平,而此血液因子与机体免疫功能存在密切联系,在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赵博华[18]研究发现,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且安全性高于常规西药治疗。张争艳等[19]指出,针灸联合刺络拔罐在缓解疼痛,加快疱疹消退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本次研究以常规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就针灸加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比,中医治疗的试验组疼痛及焦虑评分明显降低;且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分析认为,针灸加刺络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去火消毒功能,针灸通过对患者穴位的刺激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刺络能够祛瘀生新、通达气血,有利于火毒的外排,而拔罐则能够温经通络、驱寒逐湿、消肿止痛,加快火毒的外排,最后九华膏中含有龙骨、冰片等成分,一方面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加快疱疹痊愈,另一方面也能够凉血生肌,缓解疼痛。本研究同时发现,试验组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分析认为,免疫系统在带状疱疹的发病及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学者龚宇等[20]的研究指出,CRP等血清因子与带状疱疹患者病情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中使用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分析其原因与抑制病毒繁殖、降低体内超氧化物含量有关。

总而言之,对于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应采取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思路。本次研究在探索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疾病中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针灸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合用对带状疱疹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及焦虑情绪,降低其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调节其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九华疱疹带状疱疹
一次难忘的投票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小小展台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