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2019-12-18

赢未来 2019年32期
关键词:犯罪行为界定个人信息

黑龙江盛名律师事务所,黑龙江鹤岗 154211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是人们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普及,很可能侵犯到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机密,相关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公民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造成极大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着重做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工作,同时切实针对当前刑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究。

1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公民个人信息

从刑法对于个人信息的界定情况来看,并没有系统完善的内容,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程度。针对公民个人信息而言,在使用权、知情权和所有权等相关方面,只是笼统的概括,并不够清晰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降低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公正性,同时在刑法操作层面也缺乏应有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2 刑法中针对个人信息犯罪行为欠缺全面系统的规定

从刑法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对于个人信息犯罪行为并没有完善系统的规定,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盗用、破坏以及非法利用等相关内容,往往没有全面涉及,对个人信息侵犯行为的规定不够完全,对相关犯罪形式也没有具体的明确,而这样情况无法真正意义上切实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由此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损害。

1.3 欠缺与之相对应的必要前置性法律

针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刑法保护的过程中,在司法层面要想实现更加良好的实施,就需要配备与之相对应的前置性法律。我国在针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刑法保护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独的前置性法律和其他法律进行衔接,对个人信息犯罪行为等相关内容,只是进行了笼统的规定,不够全面细致,在司法层面很难实行。同时,刑法的相关内容中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不够统一,颁布者和制定者不够一致,由此严重降低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保护行为面临极大的挑战,司法层面很难推进。

2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2.1 进一步明确界定公民个人信息

针对公民个人信息没有明确界定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充分做好个人信息的界定和明确,司法部门要在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方面进行清晰的规定,这样才能充分确保公民有相对应的个人信息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司法工作具备独立性和可执行性。相关立法部门可以把公民个人信息定义成为一种具体数据,该数据中涉及公民的社会关系、家庭住址等相关内容,这样能够确保刑法保护有据可依,可切实执行。

2.2 在刑法中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增设

我国目前的刑法条例中,尽管笼统的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犯罪行为,但是相关内容具有十分典型的局限性,属于概括型的,无法利用司法解释对其进行执行。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刑法层面进一步明确相关的犯罪行为,使其具体化、明细化,同时进一步增设全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以此确保公民个人信息能够得到更切实有效的刑法保护,避免信息被侵犯。

2.3 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刑法保护的实施细则进行明确

对2017年颁布和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要进行有效的完善,充分体现出具体内容和明确性,同时有效融入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使这部法律草案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执行。与此同时,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出台和明确相对应的刑法保护实施细则。使细则内容更为清晰,有相对应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定罪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司法实施层面更有效执行相关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保护好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使刑法保护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互联网手段日益推广和应用的情况下,公民的个人信息极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或者侵犯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刑法层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立法部门要针对刑法的具体规定进行清晰明确,使相关内容具有可执行性,有相对应的定罪标准,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和执行的力度,对于各项实施策略要充分落实,对于个人信息要更有效的界定,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同时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也要确保公民自身有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法律手段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充分的保护。

猜你喜欢

犯罪行为界定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认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界定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