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误导
2019-12-18
黑龙江省林口县林业中学,黑龙江牡丹江 157621
影视作品是众多传播媒体中最受大众欢迎的形式之一,由于它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突出,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中的多数人。很多人在接受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情节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受到了误导,特别是对年龄偏低的青少年影响较大,使青少年对一些常识性知识和美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做人、工作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化传承做出正确的推力。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对青少年的误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文化常识知识的误导
1.1 常用汉字字音的误导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对汉字误读的现象,会让青少年错误地认为这些字音是正确的,并且会影响他们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如“角色”中的“角”(jué),有的演员就一直说jiǎo(和“脚步”的“脚”同音);把“比较”的“较”(jiào)也说成jiǎo(脚);把“慰藉”中的“藉”(jiè)说成jí(“及格”的“及”字音),把“叨扰”中的“叨”(tāo)说成“唠叨”中的“叨”(dāo)。
还有一些影视剧中更是存在这种对常用汉字字音误读的现象。如近两年特别火的《甄嬛传》中也有错误的地方,剧中的六阿哥在读诗句“遗我一端绮”时,将“遗”(wèi)读成了“遗产”的yí;“处死了樱贵人”一事,皇上对三阿哥说处(chù)死,应说chǔ。
1.2 历史服饰原貌的时尚误导
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不考虑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民族、生活习惯,设计的人物服饰不符合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或朝代,追求现代的时尚风格,使剧中人物的着装过于花哨,但青少年却觉得很好看,如《名阳花鼓》剧作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的着装过于新、奇、异,裙装过于暴露,有的露胸,有的露臂膀,有的露腿,服装显得现代新潮;头发甚至是弯曲的;脚上穿的是短靴。根据剧情看,剧作反映的事件应该是明朝的,但人物的穿着打扮完全不符合那个时代,使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明朝的服饰打扮就是如此。这样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如《刁蛮公主》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1.3 文化传承的错误引导
很多的影视作品观众都有对文化常识的传播与传承作用,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祭祀、礼仪、节日、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常识,有效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但是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却有一些错误的传播,使观众有了错误的了解和记忆,不利于后人的传承,如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为了展现(北宋)包拯、公孙策一些才子的才华,竟然将清朝乾隆皇帝与臣子对的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编写成了包拯、公孙策等人对的对联。
1.4 伦理知识的误导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对辈分、称呼等方面的常识知道的极少,不知道如何排辈分,而影视剧中有时又会出现错误的引导,如《甄嬛传》中的青樱称呼皇后为姑姑,而在皇上告诉熹贵妃(甄嬛)皇后要把青樱许给四阿哥做侧福晋时,熹贵妃说青樱是皇后的外甥女,按前面的说法青樱应是皇后的侄女。
像上述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时时刻刻地误导着一些观众,特别是缺乏伦理知识的青少年,更影响着伦理文化知识的正确传承。
2 对美的误导
2.1 现代影视剧中的着装打扮
一些影视剧中的青年男女的服装、发型、化妆、配饰很美,但有些却超越了现实生活,让一些青少年误以为生活中就是这样,忘记了自己是学生,过分地追求个性美,一些中学生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把眼睛抹成熊猫眼,穿着更是敢于暴露,完全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2.2 暴力“美育”
许多武打枪战片的人物成为一些男孩子崇拜的偶像,其中的情节更是让他们兴奋,他们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模仿,造成一些人受伤或死亡却不以为然,还以为自己很强大,是别人眼中的英雄,却不知自己已经走上了歧途。
3 情感误导
一些影视剧中,男女之间的交往、过近的接触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里面有许多的情节就过于亲近,不应该表演出来给青少年看,如亲吻、同居等,对他们以后的交往和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影视剧中各种各样的误导无时不在。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指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文化知识,正确地对待和规范使用汉语言,对影视剧中出现的人物、情节、环境、服饰、道具、台词等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个有益于民族和后代的继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