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2019-12-18
哈尔滨德强高中,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倾向于“填鸭式”教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高中地理只要将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背下来就可以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当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1 合作探究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很重要
1.1 地理知识选择
地理知识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探究强弱和探究深度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地理知识设计成合作探究活动来获取是很困难。为此,笔者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定义,将地理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陈述性地理知识、策略性地理知识及程序性地理知识。教师在进行基于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时,应选择策略性地理知识和程序性地理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帮助学生体悟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其对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理解更为透彻。比如,《大气环境》这一章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首先选定合作探究的内容,即观察地理气候、学校气象及郊区和城市天气差异;其次确定自己要探究的具体问题,并分组和制定计划,以共同完成所探究的问题。
1.2 探究问题选择
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需要选定合适的探究问题,而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及人文性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表现在地理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且一些地理原理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尤其是高中地理,其中涉及区域地理、气候区域、世界上的行政区域等,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综合性还表现在地理学科与其他很多学科均有关联,比如水体污染状况,这里面就包括地理、生物、物理及化学知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又与生活实际十分贴近,所以教师采用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合适。开放性表现在某些地理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这些问题恰好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经过学生的分析、推测及讨论,很有可能得出教师都未曾想到的结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
2.1 注重问题引导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核心,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其展开的,通过正确的问题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教学前教师要设置好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预习;然后,教师会在课上再次提出与所预习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从中获得体悟;再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解答,以便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需掌握的知识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比如,在“人口迁移”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原因有哪些?”“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原因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人口迁移”,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这节课学生需要解决的。为了完成此次教学任务,学生可自行分组,每组不少于10人,学生需要自行收集材料解决问题,教师再评出最佳小组,予以相应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2.2 注重激发兴趣
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通过游戏、比赛及角色扮演等,这些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隔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及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水圈和水循环”这一节课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寻找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相关信息,以便让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理解地更为深入,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水圈中水的类型图片、目前可以使用的水资源图片、水循环示意图等,从而让学生理解陆上内循环、陆间循环及海上内循环间的关系,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在整个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理解水资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在水资源缺乏的当下应该保护水资源。
3 结语
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就是期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而且以更为客观、全面及长远的眼光对待当前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