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探究
2019-12-18
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西藏拉萨 850000
1 导入悬念情景,调动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只有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有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去探索,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在过程中收获到实践与探索的体验,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1]。小学时个人发育成长的起步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事物和人的影响,教师应该择优选出最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来讲兴趣就是核心诱因,要针对性就学生感情趣的知识或要点进行创设情景悬念,以提问吸引关注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以《图形的运动(一)》课堂授课为例,教师可首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对称”的事物或事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进行发问,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教师此时可呈现完整图形,再发问,“同学们,你们仔细看一下,这两种昆虫有没有相同的特点?”这样的提问类似于猜字游戏,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在调动生活经验后,部分学生可大体上可明白昆虫两边相同。因而,教师可进一步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首先前面是沿着中间隔开,后面发现两边是相同,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对称’。”经由自主参与思考,加之教师的分析,学生可大体上对“对称”形成初步的认知。
2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生性活泼,注意力易分散,但都喜爱各种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寓知识于游戏的教学情境,调节学生的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讲授《认数》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等计数单位,为帮助学生快速认数,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咱们现在做一个小游戏.看,老师现在有八张卡片,四张是8,四张是0.你能用它们摆出一个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吗?大家摆摆看,摆好了读出来.谁又能摆出一个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2]。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4 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绝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设计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总之,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