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的技巧
2019-12-18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1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生处于人生刚刚开始的阶段,好奇心理异常强烈,对一些事情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亲身经历来实现,那么如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课本当中一些更深入的问题,自己去理解这当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有所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1]。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已经走过许多弯路,学生只是把知识背下来了,但是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这样教学模式显然并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比如,每一次上课,我都会找来一些与课本有关的材料,通过PPT 放映出来,紧接着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按照座位前后左右即为一个小组,这样方便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前几分钟我会让每个小组成员们进行讨论,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每一小组都要上台来展示他们所讨论出来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学生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往往都是一些新颖的创新方法,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升的一个过程。
2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入到直观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分析思考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兴趣的同时,也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积极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最终解决问题[2]。
3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锻炼提高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只有把知识真正用出去,才算真正地把握。而如果在每一次上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的程度就会更高一些,创新能力也会随着学生对这事的接受程度的提高而提高[3]。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减法”时,我会让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水果,“小明买了三个苹果用了5元,爸爸买了两个梨子用了4元,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用了7元。他给了水果店里的叔叔20元。那么叔叔应该找回多少钱给他呢?”这位同学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这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很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让这位学生分享一下是如何记住、计算出来的。而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4 提供动手实践机会,促使产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种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进行分析掌握的实践能力,其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手脑并用的作用下,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这样对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传统认识里,数学学习就是结算和解题,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能盲目地学习,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探索创新。
5 结语
总之,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方向,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