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再思考
2019-12-18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00
1 背景
十八大以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但是理论界出现了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了迷茫,广大的干部群众也开始普遍关注这一问题。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运用唯物主义史观来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根本制度都发生了改变,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这种社会形态已经变革了的情况下,我们自然要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
第二部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这一部分作者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处理的是阶级内部的矛盾,解决不了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解决了阶级关系,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这一部分论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作用。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只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可以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我们前进。
第四部分:“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这一部分作者肯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具有辩证性。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的一元性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文化粘合剂。中国的分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碎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断。
第五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这一部分作者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认为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的优秀文化,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滚滚前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前流的机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六部分:“可不可以尊孔读经”。这一部分指导我们如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实现复兴而不是复古。作者坚持历史合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要恢复孔子作为中国伟大文化整理者、创造者、伟大思想家、伟大教育家的地位,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而不是独尊儒术。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具体分析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
3 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这篇文章理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正本清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铭刻着集体记忆,寄托着共同追求。有助于帮助我们从理论上理解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从实践上来看,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有助于帮助人民大众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国学热”、“儒学热”等现象,区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至于跟风盲从。从社会层面,有助于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确方向,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同时有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有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