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与客家文化认同

2019-12-17李智敏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文化认同

李智敏

摘要:粤东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来源于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也融入了客家人的勤劳朴素的品质,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而如何继续保持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认同客家文化,就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对粤东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中客家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客家文化   民间仪式性舞蹈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74-02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族一直都在发展壮大,而舞蹈则是客家人生活状态和精神思想的外在表现,在众多的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中,既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同時也吸纳了土家族的特色元素,体现着客家人的优良精神品质,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客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认同客家文化已经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粤东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的精神意蕴

(一)自强不息,勇于开拓

粤东梅州市丰顺县的埔寨烧火龙便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精神崇拜和忧患意识的反映。在这项民俗表演仪式上,饱含着客家人作为“客人”对家乡中原故土的怀念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丰顺埔寨火龙是粤东地区梅州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近几年来艺人队伍不断壮大,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

埔寨烧火龙的整个表演有着一整套的规定仪式。火龙需在指定的地点,即祖公屋厅堂出场,前面由锣鼓队、鳌、鲤、虾、绣球开路,后面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火龙,还有在火龙两边的“火缆队”(火缆:火把的一种,用竹篾编成长长的,像缆绳一样,用时剁成一截一截的),将”火缆”划半圆状护卫着火龙两侧。高大的龙头,两只眼珠光芒四射,气势雄壮,犹如天降神龙。青年手擎整条未点燃的火龙在喜炮声中进入广场,一边绕场,一边向观礼台及观众点头参拜,表示致敬。绕场三次后点燃,先是从嘴里吐出火珠,接着全身放出奇丽的光彩、千万道各色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时而万箭穿云,漫天光彩辉煌,天地间浑成一体,火龙在火海中翻腾,气势壮观、惊险奇特,动人心弦。寓意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并赐予子子孙孙光明与力量。

在以往科学知识匮乏的年代,自然灾害也是非常严重,使得生产力十分低下,这对于从中原迁徙至岭南荒蛮之地的客家人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但客家人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仍保持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扎根于山地之间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龙的传人”的精神。由此可见,客家民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无一不体现着客家人的优秀品质[1]。

(二)溯本思源,爱国爱乡

长久以来,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客家人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气节操行。在两晋之际,客家人的先祖不堪战乱,再到北宋末年的动乱,一直从中原向南迁徙。在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政治运动都与客家人有关,当国家面临困境和挫折时,客家人在外敌入侵时能够勇敢的进行反抗,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在和平年代,客家人也非常乐于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壮大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长久的辗转生活中,客家人将自己的爱乡情怀融入到一些草根仪式中去,由此体现着草根农耕情怀的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应运而生。例如,舞春牛就是客家人一种独特的闹春仪式,这一民俗舞蹈出现于清代,客家人将春节祭祀仪式和喜庆的民间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客家独有的春牛舞,通过整个舞蹈将客家人的爱国爱乡情怀展示出来[2]。

(三)克勤克俭,尊老爱幼

在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客家人一直秉持着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及勤劳节俭的精神态度。在众多的民间仪式性舞蹈中,梅州地区的打莲池(又称莲池舞),所宣传的驱难报恩、敬老孝道、惩恶扬善等和新时期的价值观也是相符合的,和人生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因此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莲池舞是粤东客家地区用于传播“尊老爱幼、孝道文化”的祭祀性舞蹈,主要表演内容为超度客家妇女亡魂。该祭祀性舞蹈的原创者牧原和尚,创作莲池舞的目的主要是想结合表演中的跳、念、唱、做等动作,来给予相关的人安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莲池舞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的地点以及表演的模式选择上,都有独特的设计。在表演程序上大体包括告佛、行三途、双龙出洞、打三宝、请十方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大体由3-24人的表演团队组成,依据实际的需求,整体的人数也会有所不同,表演者多为尼姑和和尚。在舞蹈表演中打莲池大体包括单莲池、双莲池、八角莲池三类。三人的被称之为是单莲池,4人的被称之为是双连池,8人的被称之为是八角莲池。表演单莲池时需要有三个和尚或者尼姑上台表演,其中一个人打鼓坐板,两个人负责与之配合表演;在两个人的表演团队中,需要有一人持莲花棒,一人敲括抬子念经,必须注意好整体上的节奏配合,其他的众生也要合唱,在具体音调方面必须要做到足够的和谐,这是艺术价值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莲池和八角莲池的演出也是如此,只是具体的操作模式和相关的人数是不同的。梅州地区的八角莲池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无论是在道具选择还是在具体的音乐编排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3]。

莲池舞表现了人们对于家人健康快乐生活态度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建和谐社会的期许,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也是客家民俗文化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广方式。

二、实现客家文化认同的创新性发展策略

(一)全方位梳理客家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阶段,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文化传承,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客家文化的建设,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客家文化的梳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并參与到客家文化中来,从而体现出新时代下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具体而言,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挖掘富有民族特色风格的产业价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客家文化主要以旅游、工艺品、餐饮、住宿等形式展现,富含一定科技含量的新产业并不多,例如,数字类和创意类等,导致客家文化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创新创意是提高客家文化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加大对新兴客家文化的支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加强金融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文化领域,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客家文化,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项目,从而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客家文化认同工作的开展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探索客家文化创新的战略性举措,切实发挥客家文化的内在价值,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客家文化传承工作理念、工作体系、工作载体创新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强化引导、注重务实。

三、结语

总而言之,粤东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能够更加贴合人们的实际生活,让人们产生亲切感,这对于其他文化发展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有效的运用客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发展的寓意,还能够规划出更加创新、亲民的城市。因此,深入挖掘客家民间仪式性舞蹈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丰收。

参考文献:

[1]包晓莉,许良慧.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与客家文化传承和创新——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J].城市地理,2015,(02):194-195.

[2]曹秋霞.浅谈赣南客家灯彩舞蹈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J].艺术评鉴,2016,(11):49-50.

[3]黄晓锋,刘加洪.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5-19.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文化认同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