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军辉《水族端节》的创作构思与音乐形态探析

2019-12-17杨忠益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杨忠益

摘要:通过对吕军辉副教授创作的钢琴组曲《水族端节》进行分析,从旋律音调、音响力度、织体功能三个角度探析作曲家的创作构思与作品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吕军辉  《水族端节》  旋律音调   音响力度  织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05-03

钢琴组曲《水族端节》由陕西籍作曲家,广西艺术学院吕军辉副教授于2015年秋创作。作品采用了广西水族的音乐材料进行创作,全曲结构顺序为:引子—5首短小曲调—尾声。作品不间断演奏,运用了钢琴的各种演奏技法,营造了一幅水族人民喜迎端节的图景。该组曲于2016年6月10日由法国著名钢琴家Pascal Gallet首演于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作品高度凝练了广西南丹这一地区的旋律音调,用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南丹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全曲建立在以旋律表達为主导的基础之上,运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与民族音调的有机结合。全曲的结构布局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戏曲的曲牌连缀体与西方的组曲结构原则相结合。文章从旋律音调、音响力度、织体功能三个方面对《水族端节》进行分析。

一、旋律音调

既乐音纵横的有序运行,含纵向起伏与横向流动形成的声音线条。钢琴组曲《水族端节》运用了广西南丹地区的水族旋律音调进行创作。引子的主题音调主要由六连音与琶音构成,全曲的最慢速度伴随着琶音的和弦进行,似波光粼粼的湖面映入眼帘,旋律的线条先呈波浪形后再直线上行。见谱例1:

组曲第一部分开始处以柱式和弦的音型与强力度结合导入,营造了端节开始前庄重的场面。之后运用了大量的音块式和弦,左右手轮流交替进行,模拟了端节场面上人们敲锣打鼓的鼓点节奏,其鼓点节奏可以简化为:                                                         。作曲家在和声的处理手法上也较为娴熟,把西方的和声技法与水族的旋律音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谱例2中的和弦大量地采用四度与二度相结合的块状和弦结构方式,较好地展示了水族的旋律音调。见谱例2:

组曲第二部分以三连音为主导音型,高声部旋律附以四度平行的旋律,低声部旋律附以三度平行的旋律,旋律整体呈“条带状”。营造了水族人民在端节中盛装打扮的场景。见谱例3:

组曲第三部分开始前6小节与后6小节左右手的旋律形态进行了互换,形成了非严格的八度二重对位模式。当高音声部的节奏呈密集形态时,低音声部的节奏较为松散;当高音声部的节奏较为松散时,低音声部的节奏呈密集形态,生动描绘了水族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场面。第87小节开始旋律八度加厚,将水族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场面推向高潮。见谱例4:

组曲第五部分是全曲高潮段落,作曲家巧妙地把西方二声部对位手法与水族的旋律音调进行有机结合。当旋律音调在低音声部出现时,高声部旋律附以统一的四度音程模式以推迟一小节的间隔出现,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声部运动状态。见谱例5:

组曲第五部分节奏较为规整,节奏律动鲜明,大量运用跳音与震音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末尾部分用和弦来模拟锣鼓鼓点的节奏律动,与组曲第一部分形成材料上的呼应关系。组曲第五部分旋律音调和节奏鲜明,表现了水族人民在端节里踏歌起舞的生动场面。见谱例6:

二、音响力度

“音乐音响是人类听觉系统对音乐现象中一定频率范围内振波的感受”[1]。《水族端节》很好的利用了钢琴各个音区的表现力,同时音区、和弦、力度强弱的结合也较为贴切,音乐的音响层次分明。

组曲第一部分开始的柱式和弦主要运用了块状和弦模式,音响明亮且厚重感强,同之后出现单薄的旋律线条在音响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柱式和弦丰满厚重的音响效果营造了端节开始前庄重的场面。见谱例7: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为了营造厚重的音响感,对于音区的选择,力度与速度的设计也是精心安排的。正如“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非常注重结构的设计,像盖楼一样,讲究各音乐层次的结构比例和宏观布局关系等。因此,西方人将音乐比喻为是一种音响的‘建筑”[2]。

组曲第二部分中第69小节与70小节为全曲音区最大值40度(D1—a3 ),形成了强烈的音区对比,左手的单音与右手的和弦也在音响上形成了鲜明的浓淡对比,音乐的整体音响效果空洞,具有回声的混响效果。此外,作曲家为了延续低音的音响效果不被高声部的和弦所掩盖,当高音声部的和弦出现时加以“P”奏。见谱例8:

组曲第三部分的音响效果整体比较轻薄,具有素雅的精神气质。旋律的发展多采用细碎的十六分音符作为旋律线的主要构成因素。旋律线条的起伏较为平稳,在音响力度上与前后组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组曲第五部分为全组曲的高潮段落,音乐的音响色彩较为丰富。既有轻薄的音响效果,又具有浓厚的混响效果。开始部分的三度、四度双音在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交替进行,音乐的音响效果较为轻盈,笔法与中国画的“点描”手法相同。见谱例9:

另外,从上面谱例我们还可以看出旋律音调从高音区过渡到低音区,从低音区过渡到高音区时音区的转换都相互“衬垫”,较好的衔接了音区与音区之间的转换问题。组曲第五部分整体音响明亮,和弦富有张力,作曲家为了取得混响的音响效果大量使用震音和弦,音响饱满浑厚有力,笔法与中国画的“泼墨”相同。见谱例10:

三、织体功能

织体是音乐当中各声部的纵横编织关系。钢琴组曲《水族端节》主要运用了线状织体,点状织体、块状织体等织体组合模式。

“线状织体即由线条性织体构成的音乐结构”[3]。在组曲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作曲家大量地运用了线状的织体形态。组曲第三部分开始的前12小节织体形态由三层组成。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为织体形态的第一层,高音声部的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节奏组合为织体形态的第二层,低音声部的节奏形态为第三层。且三个声部的旋律进行較平稳,旋律进行总体呈直线型。见谱例11:

组曲第四部分开始的前8小节也是线状织体形态。高音声部的八度重复为织体形态的第一层,低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为织体形态的第二层,低音声部的二分音符长音为织体形态的第三层。组曲第四部分从第9小节开始织体形态又变为两层的关系,且具有二声部对位手法的痕迹。见谱例12:

“点状织体即由点状形态写法构建的音乐结构”[3]。点状织体在组曲第一部分中以二度双音的模式呈现。见谱例13:

从上面谱例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采用不协和二度音程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材料。二度音程的运用,使旋律线条更具有张力的音响效果。

“块状织体即作品中呈和弦态以及弥漫状的结构”[3],块状织体的运用和声饱满而富有张力,音乐的音响效果成为内在的推动力。组曲第二部分中作曲家运用了三连音附加三度音,四度音的模式,节奏规整统一,音乐的音响进而厚重且宽亮。见谱例14:

谱例14中,当第2小节出现跨小节长音时,为了避免音乐出现相对的静止状态,作曲家采用二声部对位手法在低声部增加了对位旋律,音乐动静结合获得发展。

四、结语

钢琴组曲《水族端节》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水族旋律音调巧妙的结合,以钢琴作为表现的载体,体现了作曲家的文化使命感与美学追求。通过聆听与读谱,可以约略体会到作曲家对南丹地区的水族人民劳动,娱乐、祭祀、风景的描写。以及表达了作曲家对南丹地区水族人民的情感。通过对钢琴组曲《水族端节》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了解当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审美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承华.音乐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贾达群.作曲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