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弦乐配器分析

2019-12-17张琳君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前奏曲李斯特

张琳君

摘要:《前奏曲》是李斯特颇具代表性的交响诗作品。这部作品气势恢宏,表现了激昂乐观富有斗争性的情绪。为表现作曲家的意图,这首交响诗在乐器配置上独具匠心。文章旨在通过其中弦乐器的配置来探寻作品的意趣与精妙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李斯特   交响诗   《前奏曲》   弦乐配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03-02

《前奏曲》是李斯特颇具代表性的交响诗作品。这部作品气势恢宏,表现了激昂乐观富有斗争性的情绪。为表现作曲家的意图,这首交响诗在乐器配置上独具匠心。文章旨在通过其中弦乐器的配置来探寻作品的意趣。

弦乐在《前奏曲》的整体器乐配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引领全曲的“生命”主题即由弦乐奏出。其次,弦乐承担的主题部分以及为管乐所起的主题烘托作用都表现得很生动。再次,弦乐不同方式的配置在全曲的结构划分、气氛渲染、背景铺垫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下文以上述的三方面的作用为顺序依次来探寻作品中几个片段的弦乐配置及作用:

弦乐组的配置为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五个声部。整首交响诗由弦乐组整齐的C音拨奏开始,五个C跨越两个八度奏出的“生命”主题扣人心弦,犹如聆听到生命的脉搏,感受到生命的召唤。小提琴声部担任中央c的演奏,位于小提琴的较低的音域,音效暗淡,避开了小提琴具有光泽音色的音区;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担任小字组的c的演奏:此时中提琴运用了第四弦(C弦)空弦来演奏,小字组c音为中提琴常规定弦的最低音,而C弦的发音通常又较为阴暗、粗涩、深沉,此处的弱奏带有神秘的音效。大提琴在此处采用了G弦的一把位演奏,接近G弦的狼音效果,不稳定的音色带来推动性的效果。低音提琴以大字组的C音加厚了声部的音效,增加了音色张力。虽然,两次拨奏以弱奏呈现,并且十分的短暂,在时值上仅占有两个小节,但它们为全曲主题增添无穷的意境,表现了作曲家从生命的声音开始思考和探讨,如果生命是死亡的前奏,那么到底选择如何生,是颓败还是斗争,在后面李斯特给出了答案。两次拨奏后,是一个疑问性的音调,分别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低音提琴,小提琴和中提琴以连弓连音奏出,表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问,旋律线条曲折上升,预示了选择斗争的乐观的态度,也寓示了全曲再现部的性格变奏。疑问乐句的前两小节以小提琴的G弦配合大提琴的内弦演奏,加上低音提琴的声部烘托,显得丰满而深沉,温和而富有感染力。后两小节中,中提琴接替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声部与小提琴音色融为一体,将乐句推至小字二组的a音,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同度结合,此时中提琴位于较高的音区,音色柔美而光泽,富有幻想力,效果强烈,有效地加强了小提琴声部的紧张度,增强了音色的戏剧性张力和情绪渲染力。

引子中,弦乐的配置上主要采用了齐奏的手法。线条性的因素在表达作曲家的意图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从线条的密度、浓度、力度等特征来探讨李斯特的创作构思:引子一共34个小节,五个声部的弦乐组基本采用多层八度线条的构成,由弦乐的双八度、三个八度的多层重叠构成的齐奏线条表现了统一而宏大的音势。引子中,以八分音符为主,采用了行板,速度并不快,但配合弦乐的齐奏产生了深刻、浮想联翩的、浓郁的、推动性的、前瞻性的效果,更具推动情绪上升的潜力和动力。从P到f的力度级有效地发挥了引子的功能作用,从轻、暗而断续的拨奏到连绵的连弓长乐句,从引子开篇的两个疑问乐句(3-6小节,12-15小节)的结束音a2和b2历经一些列的离调后解决到主部主题的开始的c3音,证明了作曲家想通过力度的递进,旋律线条的预设和曲折上升来表达对把生命看作死亡的前奏这一悲观思想的反驳。

主部主题从35小节至46小节,这一部分为乐队的全奏,其中弦乐组主要承担了背景音色的作用。在这12个小节中,次中音长号和低音长号以强势的音响担当了主部主题旋律的演奏,大管作为木管组唯一在此演奏主旋律的声部对长号起到了很好的声部加厚和支持的作用。木管组和铜管组的其它乐器主要以主旋律骨干音的形式进行旋律的强化。弦乐组的在这一部分分成了两个层次:小提琴Ⅰ、Ⅱ和中提琴以相差三度的主调琶音形式用跳弓进行强奏,音色坚强、果断、浓烈而热情,音域短时间内的大幅变化造成了极大的动力性,很好地烘托了主要旋律的澎湃情绪,十六分音符的跳弓添加了紧张的气氛,表现了生命的斗争含义。而弦乐的另一层次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隔一个八度演奏与长号和大管相同的主要选律,尽管在铜管的洪亮音响下几乎无法辨识出弦乐组低音声部的参与,但从总体音色而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加入使低声部获得了坚实稳定地八度支持,让整体音效厚实而雄壮。

弦乐组的衬托支持在主部主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嘹亮的铜管,丰满的木管加上坚实而分工合理的弦乐背景在引子和连接部的中间制造了一个雄伟的主部主题,这种在乐器配置上,音乐性格上,情绪上的对比体现了戏剧性的创作构思,并暗示了生命意义中的斗争性,同时为再现部的音乐性格作了铺垫。

在主部主题的陈述之后,是具有想象力的连接部。这一部分主要由弦乐组和木管组构成。这是弦乐组在引子的1-15小节后再次来担任主题的演奏,相对于主部主题弦乐组强势的烘托作用,这个连接部在音乐性格上为过渡到副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曲家利用弦乐组的五个声部在连接部的过渡功能上做足了文章。使得主部主题、连接部和副部浑然一体而天衣无缝。连接部从47小节开始,止于69小节,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这里仅就第一部分的(47-53小节)的弦乐配置作分析:这个部分主要是弦乐组乐器,仅在50和51小节出现了大管演奏的两个变形的动机片段。弦乐五个声部各司其职,都承担了不同的功能作用。第一小提琴声部在小提琴的低音区以三连音效果的16分音符分解主和弦延续了主部主题的伴奏音型,这种处理使得9/8拍听起来具有3/4拍的效果,产生了动荡不安的情绪,主和弦二转位和主和弦的分解在小提琴的G和D弦上呈示,弱奏时融合了两弦的音质特征,时而浓郁暗淡,时而柔和明亮,音质的微差巧妙地贴和了隐伏、动荡的背景音色的需求,让这一背景音色在这7个小节中时隐时现,独具匠心。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一起担当了连接部中的主题旋律,小提琴借双音的方式来支撑旋律的进行,音域较低,但音色相对饱满柔和。大提琴在第二小提琴的同度上进行了主要旋律的演奏,主要以A弦演奏使大提琴的在主旋律中表现出音色的优势,赋予这一主要旋律以热情,温暖,饱满和浓郁的色调,十分优美动人。中提琴在这一旋律中配合低音提琴以及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起到了声部补充的重要作用。中提琴首先与低音提琴相隔一个八度演奏引子中的拨弦,这让低音提琴的拨弦在连绵的主题中显现出来。而后中提琴支持了第二小提琴的非旋律音和旋律骨干音,强化和声色彩性,丰满了声部。低音提琴在这一部分中十分关键,低音提琴在重复引子开始的拨弦和“c、b、e”的疑问动机音调,并且数量加倍,速度也加倍。四次拨弦,前两次各占用一个小节,后两次仅占一个小节。疑问动机音调也连续两次呈现,第一次沿用了引子中出现的速度而第二次则快了一倍。而后又是四次拨弦。运用了引子的特征性素材,与引子构成了呼应。

连接部第一部分的弦乐组安排可谓是异彩纷呈,在第一小提琴模糊隐动的背景基调上,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柔潤美好的主旋律,中提琴的支撑异彩斑斓,丰富了主旋律。构建美好情景的同时,作曲家没有忘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低音提琴中强调了生命主题的拨弦与疑问动机的精心设置,速度的递增和数量的加倍表现了追问的急切,动机音调的贯穿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意义。这几个小节融合了引子与主部主题的素材和副部的音乐性格,篇幅不大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精致的弦乐配置可谓达到了良好听觉效果和创作构思意义的双赢。

李斯特的这首交响诗作品在配器上有诸多精彩之处,在此,仅能就几个片断略述一二。管中窥豹,来细品和领略大师精妙的艺术构思。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匈]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俞人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6.

[3]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俄]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上卷)[M].张玉之,彭小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俄]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下卷)[M].史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前奏曲李斯特
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分析与演奏
闲适生活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肖邦前奏曲作品谈
前奏曲
保持肃静
音乐小百科(十)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