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12-17王恒华
王恒华
摘要: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地区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它不仅包含了对广西壮族同胞日常生活与劳作的详细记录,更加体现着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广西壮族民歌孕育于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当中,同时又拥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从歌曲涉及到的内容题材还是从清新的曲调和生动的唱词之中,都能深刻的反应出广西地区的灵韵秀美。在众多的中国民歌当中,广西壮族民歌凭借自身鲜明的地域与文化特征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本文将从广西壮族民歌的现状入手,对广西壮族民歌在当前的传承及创新形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广西壮族 民歌 传承 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12-02
一、广西壮族民歌概述
壮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同胞集中生活在我国位于我国西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同胞勤劳善良,同时又极善歌唱,这为壮族民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壮族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表演形式。壮族同胞无论男女老幼都善唱歌,孩子从四五岁起就开始学习唱山歌,长大后发生歌唱,老年后要教孩子歌唱,通过这样“口口相传”的形式,使唱山歌成为广西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习俗之一。壮族同胞唱歌不拘泥于时间或空间环境,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婚丧嫁娶,就连壮族青年们都可以通过唱歌的形式来向彼此传达爱意。广西壮族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在悠久发展历史中积累下的重要人文财富,是壮族人民文化、风俗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壮族人民浓厚的思想情感与独特的人文情怀。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现状
壮族民歌是壮族同胞的精神寄托,它集中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与自我认同感,同时也记录着壮族悠久的历史与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族民歌在当下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留给壮族民歌生存发展的土壤不断缩小,广西壮族民歌這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已经逐步走向消亡。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壮族年轻人开始放弃对于本民族传统民歌的继承,“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也使壮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量的传统曲目随着老人们的离世而消失在历史当中,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三、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
(一)个体传承
家庭式的传承模式是个体传承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壮族同胞学习和传承民歌的重要来源,从壮族民歌的传承角度来讲“口口相传”“口传心授”是壮族同胞自古以来传承本民族民歌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壮族同胞对于本民族民歌的传承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演唱不受时间或空间因素的限制,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婚丧嫁娶,他们都可以通过唱民歌来传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这是每一位壮族同胞天生的本能,同时也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婴儿时期听母亲很长摇篮曲,儿童时期学习童谣与儿歌,到青年时期学习情歌、哭嫁歌,再到老年时演唱祝寿歌、哭丧歌,壮族家庭对于民歌的传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式个体传承的主体主要是壮族家庭的妇女或歌师,他们是壮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人物,主导着壮族民歌的艺术创造、传播和传承等重要环节。
(二)群体传承
群体传承主要分为两种形式。首先,壮族民歌的群体传承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歌圩活动作为载体,歌圩活动是壮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与每一名壮族同胞都息息相关的重要活动。歌圩活动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的传统歌唱活动,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壮族同胞的物质生活、宗教思想、道德风貌、心理素质、传统观念等等诸多方面。歌圩与壮族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劳动生产节奏和壮族同胞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传达了壮族同胞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它是壮族同胞的重要聚会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形态。
其次,以传统歌赛为形式的群体传承方式。与歌圩活动相比传统歌赛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是由壮族同胞自发组织或地方头人、村落或商业团体共同合作举办。歌赛活动会向周边临近乡村的有名歌师或歌手发出邀请,歌赛通常是以迎接岁时节庆或展示举办者乐善好施的义举为主题。歌赛活动存在多种多样的比赛形式,参赛者两两一组,为同一曲调不间断的填入不同的歌词,歌词内容可以是称赞也可以使调侃。通过这样的比赛形式,能够在最大限度的展示参赛者的音乐功底与创作能力的同时,使壮族民歌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三)媒体传承
媒体传承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将电视这一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载体,通过独特的大众媒体形式将独特的壮族民歌文化展现给大众。这一形式颠覆了壮族民歌固有的“口口相传”的传承形式,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影响来切身体会壮族民歌的独特魅力。这对于壮族民歌的发展,乃至壮族文化的传播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
(一)多元化创新
未来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依赖于创新,首先是创新自身的内部环境,其次则是吸收融合外来元素,形成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需要依靠文化共同体格局所创造的网络化平台来实现。文化交流对于壮族民歌来说就是在接触世界不同民族优秀民歌的过程中,将众多的先进优质元素融合当自身的民歌创作担纲总,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壮族民歌的创作始终保持优秀的先进性与顽强的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
(二)拓宽传播渠道
壮族民歌需要适应当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避免曾经故步自封的发展形势。虽然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之中,会因竞争力弱而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但也要在坚持保护传承的同时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为壮族民歌的传播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平台。以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更加现代化的公众媒体窗口来对壮族民歌进行传播,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壮族文化以及壮族民歌,使壮族民歌在更加广阔范围内散发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强化自身特点
歌曲是不同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反映出时代、地域、人文等文化特征。壮族民歌所涉及的题材内容十分庞杂,韵律多样,情感丰富。在歌词的创作上,壮族民歌普遍讲究押韵,词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同时,壮族同胞在演唱时歌声纯真质朴、宛转悠扬,是壮族民歌特色鲜明且朗朗上口。以上这些特征是壮族民歌的核心与灵魂,在未来壮族民歌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以强化,以保证壮族民歌在与其他民族或地域歌曲元素相互融合、创新之时不会被同化。
五、结语
广西壮族民歌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們必须在坚持对壮族民歌传承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进行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应当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本文通过结合广西壮族民歌在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壮族民歌的传承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未来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广西壮族民歌未来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坤丽,陈凤洁.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基于政府、学者文人和民众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
[2]黄春红.广西巴马壮族山歌歌师传承与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01).
[3]党宇娜.回到人声的起点,人类学视域下的“歌者观照”——以壮族民歌研究为个案[J].歌唱艺术,2019,(01).
[4]王蔷薇.广西靖西壮族民歌的文化阐释——靖西壮族民歌产生与传播的生态环境[J].黄河之声,2018,(20).
[5]金萌.壮族嘹歌文化与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8,(18).
[6]汤则铭.广西壮族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基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8,(07).
[7]林贵雄.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艺术探索,2001,(05).
[8]赵琳.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9,(05).
[9]唐钱华.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观照[J].宜春学院学报,2008,(01).
[10]赵毅.广西壮族民歌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述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