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分析
2019-12-16李静
李静
【摘要】当下不论从人们线上购物,还是日常线下生活场景,我们都能够窥探到第三方支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程度之深。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涌现,不仅仅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易习惯,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国货币的供给。本文主要探究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第三方支付對我国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后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货币供给量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乘数
一、绪论
现如今在中国,无论是一二线大城市还是镇级农村,公众的生活方式因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现金交易到依靠网络平台交易,这很大程度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
根据IAB的新报告“全球移动电子商务景观”,人们习惯在移动设备上购买商品,这已是普遍行为。平均来说,在过去半年内,于移动设备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其所占比例是全世界的3/4;该部分消费者表示生活消费支出中大概1/3都是在移动设备上实现的;将近1/4消费者每周都在移动设备上消费,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消费者。在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凶猛进击下,使用移动端网购的消费者高达88%,在全球名列首位。由此可见,移动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第三方支付发展的良好态势必然会对传统的交易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那么作为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参考因子之一,第三方支付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方支付简介
我国普遍对第三方支付正式定义是,收款人通过利用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这些电子设备,依靠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有保护机制,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有所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行为。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好处在于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风险。其实现原理一般为:买方在网络购买或者线下购买物品使用第三方平台账户支付,第三方收到买方货款后,向卖方发出已收到货款消息,以便卖方及时发出货物,当买方收到货物、检查无误后向第三方发出确认收货消息,第三方确定后可将托管货款交付给卖方,至此第三方支付整个交易流程结束。这个交易过程实质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双方中间充当提供结算信用担保的中介服务的角色。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状况总结如下:(1)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用户使用习惯进一步巩固,移动支付占整体支付的比例不断增大。(2)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场景更加丰富。从最初的网上购物,第三方支付发展到如今的线下购物、餐馆吃饭、打车出行、共享单车、地铁刷二维码等等,各种场合几乎都可以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3)移动支付在个体消费者市场上巨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用户几乎被充分挖掘,而在商家市场仍有较大挖掘空间。根据比达咨询的相关数据知,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方面,支付宝以54.3%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财付通以份额占比39.2%稳居第二大主导地位。
三、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给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确实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给量、货币层次量。尽管第三方支付带来种种好处,但其快速发展给央行制定货币政策、金融风险监控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应密切关注和检测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如果放任第三方支付不断侵占资本市场,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造成影响。
2、应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尽管我国一直在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效果甚微,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仅对货币供应量监控已不再适合目前情况,央行应当统一观测多项指标,如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等。
3、应加强完善风险监管。第三方支付发展非常迅速,拓展业务广阔,因此监管部门应及时制定防范第三方支付违法违规的法规,以防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较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