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2019-12-16郝欢
郝欢
[摘 要]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着个体价值取向与党的价值取向的冲突、资本逻辑与共产党逻辑的冲突以及党组织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冲突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水平,必须构建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党内关系、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和严格的党内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内政治生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党内政治生活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纵观中国共产党98年的历史,科学化的党内政治生活贯穿其中。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在把握党内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对党组织和党员“做什么、怎么做”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凝心聚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因此,新时代,研究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水平,对剖析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不断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重要性
1.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根源。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立党、兴党之本,其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中国发展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政治本色,只有强化理论武装和理论科学化,才能清除政治尘埃,才能不断提高党性,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其次,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伟布局,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径选择。它始终诠释着“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密切党群关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最后,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恩格斯曾经说过:“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①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②我们现在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一步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与近期目标的结合,长期奋斗与眼前努力的结合。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共同精神支柱和追求。
2.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党内政治生活的状况,不仅影响着党自身的建设,也影响着国家发展大局。抓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一基础工作,是全党的重大任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起点和支点。
从纵向的历史维度看,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问题。1926年,《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中首次使用“党的生活”这个词。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提出“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解决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为主要成分来源的党的纯洁性问题。延安时期,第一次在全党以集中教育的方式开展整风运动,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提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创造性地通过整风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党的七大制定了新党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大作风等初步形成。《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决定相继出台,实现了党内的空前团结统一,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面对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通过整党整风和“三反五反”运动,探索如何开展党内政治生活。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政治生活的教训,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党规。之后,《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等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相继出台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表明党内政治生活向规范化迈出了新步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进一步净化了政治生态。
从横向的现实维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主流。但还存在理想信念弱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强和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问题。
党执政最大的威胁就是内源性威胁。管党治党宽松软,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危害党的事业、党組织和党员个人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必须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重要性,必须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对从严治党的重大作用。抓住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关键,就掌握了从严治党的钥匙。
3.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③改造主观世界是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改造客观世界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了,才能更有利于改造客观世界。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党是肩负特殊使命的政治组织,组织的先进性有赖于其系统性协调性效能性战略性地发挥作用,如何發挥作用以及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又取决于党的组织网络。党的组织网络包括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各级党组织三个层次,其连结点是党员。整合党员的方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凝聚力,即全体党员在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形成共同意志,以强大的向心力构成组织前进的动力。二是战斗力,即全体党员劲往一处使,行动一致,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凝聚力强调凝聚共识,即知。战斗力强调行动力,即行。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④党的知行合一根植于党内政治生活这一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⑤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水平,才能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现实诉求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称“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最早提出了“政治人”这一概念。政治人假设强调人之为人的政治性。党是运用政治规律从事政治活动,实现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治性是党的基本特性和根本属性,失去了政治性,党也就不能称之为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价值取向凸显政治性的核心地位,涵盖执政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态度等内容,要求必须筑牢政治灵魂,严守政治纪律,培育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哈贝马斯指出,一种被正确理解的权利理论,要求有一种承认的政治,这种承认的政治能够保护个体在他或她的身份认同得以形成的生活背景中的完整性。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党员对党的理念思想的高度遵从和有效参与的基础上,以共同价值取向为目标的政治认同。政治性是党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的程度。
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对内整合党内思想,凝聚党员意志;对外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内部的一致性和内外的良性互动依赖于党内政治生活对个体价值取向和党的价值取向冲突的消弭,依赖于其内生性防错纠错功能,从而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队伍纯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四个能否”的提出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是否具备共产党逻辑提供了客观标准。“八项规定”“反四风”就是对党员队伍的大排查,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大扫除。
以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支撑,构筑起党组织健康发展的六大支柱,既保证了党组织的稳步前进,也内含了对党员素质、党性修养、政治生态等的要求。
三、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1.构建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无形的感染力,以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党的力量的凝聚以及执政能力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培育党员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由个体在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多因素构成的,党内政治活动都渗透着政治心理,它反映了个体对政治组织的利益倾向。受市场经济、多元思潮以及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党员政治心理呈现出复杂态势。这些政治心理必然对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培育党员政治心理至关重要。第一,加强对党员政治心理的调研、分析和研判,及时准确了解党员政治心理的动态,关注其政治发展需求,从而强化其政治认同。第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党员干部的思想特点,在全体党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心理教育,使党的理论入脑入心。第三,健全党内沟通机制,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时刻把握党员政治心理脉搏,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
(2)塑造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
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在党内居于主导地位、最重要的地位,具有高度价值共识和共鸣的价值观。《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重申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就阐明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从深层次回答了共产党人的本质属性。
塑造共产党人价值观,一要善内化。以坚持对党的忠诚为主线,明确“听谁、信谁、跟谁走”,把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让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和理解。二要标杆化。榜样是共产党人价值观最生动、最直接的载体。善于总结典型,树立先进党员标杆,以榜样来明方向、寻路径。三要实践化。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中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发挥价值引领和示范功能,并把它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优势。
(3)夯实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底蕴
一要赓续奋进。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基地的作用,加强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讲清楚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体系。坚持革故鼎新,坚持创造性转化,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与新时代党的建设需要相适应,与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需要相统一。
二要开放坚守。我们党始终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辩证分析各种思想和思潮,旗帜鲜明地批判那些公开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三要扶正祛邪。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支撑,革命文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红色血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力量来源,它们厚植了党的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坚持党内政治文化“两回归”,即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点、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原点,发挥好党内政治文化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党风带动政风。引导党员坚守共产党人本色,筑牢共产党人的价值高地。
2.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凝聚发展动力
正确处理党员与党员、党组织、群众之间的关系,各层面良性互动,并以此推动党内外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和谐的党内关系,这是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根本前提。
(1)正确处理党员之间的关系
党员之间的关系正常化,是党内关系的基础。一是称呼要分清。从称呼“同志”做起,形成在党内活动的各个场合互称同志的氛围。二是平等关系要看清。摒弃“家长制”“官本位”思想,党员不分职务高低、资历深浅长短,在主体地位和政治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三是自我反省要记清。经常对照检查,看有无庸俗化倾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正确处理党员和党组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一要强化党员意识。党员要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下,既要服从组织、相信组织,也要维护组织、拥护组织,做到忠诚于党组织,与党组织同心同德。二要强化服从意识。从严落实党内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组织生活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三要强化责任意识。党员要把爱党、忧党、护党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作为始终如一的党性追求。
(3)正确处理党员和群众关系
和谐的党内关系,不仅是党组织内部的事,而且与群众息息相关。党员是党内政治活动的行为主体、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对党员来说,不能忘了群众这个根本,依靠群众是党一切活动的基础。一是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处理好权责利的关系。二是完善联系群众机制,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完善行业专家、律师和心理咨询进基层制度,使制定和执行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三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仅八小时工作之内要接受监督,八小时工作之外也要接受监督;不仅党员个人要接受监督,党员身边人也要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提高群众参与度。适当设立群众“开放日”,让群众列席党内政治生活,定期发布党内议题,鼓励群众参与讨论,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3.构建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优化制度供给
十九大报告提出,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大问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制度,制度必须到位。党内制度体系对党员、党组织具有约束、引导、规范的作用,是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1)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激发党的政治活力,党始终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党内制度体系以增强适应性。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了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主要原则和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2003年12月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修订。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要以党章和宪法为基本遵循,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改废工作,使党内法规制度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党内各法规制度之间以及与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2)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通过执行来表现其生命力和权威性。如果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就如同虚设,效力为零甚至为负数。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要内化于心。党员不仅要学习党内法规制度的条文规定,而且要理解背后的设计理念;不仅要学习法规制度,而且要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逻辑角度进行审视,使其知规矩、明底线、有敬畏。二是要外化于行。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将遵守法规制度转化为自觉行动。三是要内外相济。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综合评估体系,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监督渠道,保障法规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四是要上下相合。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反馈制度,把上级的精神贯彻下去,把下级的情况反馈上来,形成上下结合的双通道式工作反馈机制。
4.构建严格的党内长效运行机制,提升运转能力
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它既要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问题,也要注重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实际成效筑牢执政根基。
(1)强化基层党组织“存在感”机制
基层党组织最贴近群众,是党与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領和服务群众功能发挥的程度与其存在感成正比,基层党组织的存在感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也会逐渐增强。一要练好内功。根据基层党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创新开展党员创先争优、党员小课堂、党员下基层、微党课等活动,使党内政治生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二要补齐短板。选派本领扎实、作风过硬、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督导专员,甄别症结,化解矛盾,帮助实现“三会
一课”、民主生活会等正常化、规范化。三要固本强基。结合扶贫攻坚,建立基层党组织人才库、资金库和项目库等,以抓党建为根本,壮大集体经济,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强化权力运行监控,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有效防止权力滥用,是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一是宏观上,以党内民主建设为主线,完善和落实好民主集中制,保证权力在法律的监督下行使,形成对权力运行风险的超前防范。二是中观上,充分行使党员的监督权、申辩权、批评权等,对权力运行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监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微观上,优化决策流程,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强化执纪问责。
(3)健全责任保障机制
党内政治生活要严起来、活起来,必须以党员干部为重点,鼓励干部能作为、想作为、敢作为,在改革发展中积极作为,使“一池春水”动起来。一是建立鼓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机制。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政治生态。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干部容错免责边界,支持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容许犯错和明知故犯、违法乱纪区分开来,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围绕党员基本需求,完善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等人文关怀机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荣获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一等奖)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④王阳明,张怀承注译:《传习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页。
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7月28日,第1版。
(作者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