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
2019-12-16赵建平
赵建平
[摘 要]习近平基于上海现代化具有“全国全世界的性质”的宏大视野,在浙江、上海、中央工作时,就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特色优势、战略定位、作为路径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改革创新逻辑。
[关键词]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来,上海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上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党的领袖和党中央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有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上海现代化观,对于深入透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增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自觉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不同时期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
纵观习近平的从政历程,他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集中论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浙江工作时期(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着力思考和探索“在哪些方面学习接轨上海、怎样学习接轨”。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在带领浙江干部群众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提出了“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大思路大政策。在浙江省内调研、省委工作会议以及沪浙两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等领导活动中,对上海的特色优势以及学习上海、接轨上海的政策路径等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回答了浙江“在哪些方面学习接轨上海、怎样学习接轨”的问题。
二是上海工作时期(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着力思考和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上海、怎样建设现代化的上海”。2007年3月24日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在开展密集调研、主持召开中共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领导筹备2010年世博会等一系列工作中,形成和实践了“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的大思路和实践框架体系,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特别是提出了“四个放在”的战略定位,强调了实现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三是中央工作时期(2007年9月至今),着力思考和探索“上海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一时期,如果细分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国家副主席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到上海进行工作调研等领导活动中,引导和推动上海树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解放思想、奋发有为,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建设“四个中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决策部署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连续五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出席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考察上海,在一系列领导活动中阐述上海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应有的新作为,指引上海在新时代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二、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上海现代化都是中国现代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篇章。当年面对即将到来的解放、接收、管理上海的艰巨工作,毛泽东说:我们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过一大难关,它带有全国全世界性质①。据此指导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慎重缓进、保全上海、统筹全国的战略构想。1949年5月29日的新华社社论《庆祝上海解放》明确指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一个生产性的城市和革命的城市”,“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上海的解放当然要加速完成中国内外关系的一系列根本变化,这些根本变化当然要使新中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②。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参观林肯中学时对课堂上的学生们说:“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③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习近平对于上海现代化所具有的“全国、全世界的性质”的看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宏大视野和深刻理解,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改革创新逻辑。
1.上海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全局。1949年9月2日,毛泽东就落实上海会议决定的方针政策致信时任中共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指出“我们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④。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强调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⑤。同年5月3日,毛泽东、陈云带给上海指示:上海有前途,要发展⑥。同年7月,中共上海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196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科学技术基地”。在此期间,许多工业和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关口上,邓小平殷切“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⑦;江泽民勉励“上海要思考得更深一点,眼光更宽一些,要求更高一些”⑧;胡锦涛期望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海的创新之城特质更加凸现。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2014年5月到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參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而且是先行者中的先行者。这一论述将“科学发展先行者”进一步聚焦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更加彰显精准性、时代性。
2.上海现代化的特色优势: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明确提出,主动接轨,就是要接轨上海的国际化、现代化。学习上海就是要学习上海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学习上海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学习上海服务全国、融入全国的大局观念和宽广胸怀,学习上海的现代理念和先进举措,学习上海务实、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借鉴上海在扩大对外开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⑨。要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一对外开放的平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⑩。要借上海之势,扬各自所长,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共同繁荣。这里所概括的是上海现代化素质的全面性特征和优势。在上海工作期间、到中央工作以来,习近平多次明确阐述上海作为我们党的诞生地的红色基因和政治优势,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长三角区域发展龙头的区位特色和发展优势。与此同时,习近平特别看重上海在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品格。在2007年5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铸在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动之中。面向未来的发展,上海还必须提升、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他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上海媒体评论说,这不仅切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为“上海城市精神”扩充了思想内涵,更是一次上海面向“外面的世界”深思熟虑、更高层次的姿态表达。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10年后回顾时说,习近平同志当年科学提炼和确定的这16个字城市精神,是对上海城市文化特点的最好诠释,丰富并且提升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特质,从精神到物质两个层面,都在引领上海的发展,提振整个城市的精气神。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又对上海城市品格做出概括。他指出: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这一段精辟论述,言简而意深,值得一句一句细细咀嚼。习近平站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内外大局高度,从城市品格这一总体性范畴的角度,表达了对于上海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性的战略引领,对于上海做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殷切期许。在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亲自谋划、提出、部署、设计、推动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表达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与各国合作共赢的诚意和决心,显示了一如邓小平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视察改革前沿区域、发表“南方谈话”的政治智慧、创新勇气和实干魄力。
3.上海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四个放在”。“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这是习近平当年主政上海时提出的观点,显示了从更高层面来思考和谋划上海发展的战略思维。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习近平主政上海后,在60天密集调研基础上集思广益提出的战略思考,为上海的未来发展定格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四维空间”。时隔11年,在出席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考察上海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四个放在”,重申 “四个放在”明确了上海的发展定位和肩负的特殊使命,是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也是上海现代化发展的立足点。把握“四个放在”的工作基点,就是要始终做到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两次的表述一字未变。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关于上海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和特殊使命的深思熟虑、真知灼见和一以贯之、坚定不移。
4.上海现代化的作为路径:从“四个率先”到“五方面新要求”。对于推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习近平作了長期的系统思考。中共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是最全面的构思之作,核心思路是确立起“ 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在后来的工作调研、专题研究、批示指示、参会讲话等领导活动中,又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加以丰富、深化、提升、创新,揭示了上海现代化实现使命担当、彰显特色优势的作为路径和实践体系,引领推动上海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努力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大成绩。200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上海工作要坚持以思想的新解放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以改革的新突破推动各项事业新进步,要联系上海实际继续解放思想,着眼“四个率先”推动科学发展。2009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 四个着力”和市委提出的“ 四个确保”越坚决,上海“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的步子就会迈得越扎实;要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改革创新的新优势, 开创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上海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党建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都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做好上海工作提出四个“新作为”的希望,即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四个“新作为”勾画出新时代上海现代化建设体现特殊使命和特色优势的重点框架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上海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2018年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对上海各方面工作给予肯定,交给上海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3项新的重大任务,提出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5个方面工作要求。这就进一步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指明了战略方向,为上海在新时代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作用指明了战略路径。2019年11月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前夕考察上海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总体发展要求,对上海城市治理作出科学指导,对“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作出战略指引,对上海城市核心功能作出精辟论断(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门户枢纽“四大功能”),对上海党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这些在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大节点上的重要论述,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新挑战新考验,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五方面新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阐明了新的前进征程上上海的使命担当和作为路径,进一步强化了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传奇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
三、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述的理论创新意义
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实践的思想结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1.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孕育和催化。主政上海是习近平地方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他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淬炼成熟的关键一站。带着从梁家河、正定、宁德、福建、浙江等地工作磨练的深厚积淀,勤学善思的习近平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前沿和写照——上海,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相遇,在执政理念、发展方略、实践创新等方面拓展出新视野新思考。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一段重要行程。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理念。这一执政理念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创新实践相契合,也可以说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的政治升华。2007年8月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习近平指出:作为上海的党政领导,心里有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就是如何让上海人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又如,创新发展新理念。上海是创新之城,是率先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方。习近平主政上海期间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到中央工作后,在各个领导活动场景中结合党中央大政方针,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引领推动上海深入实施自贸区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城市和社会治理创新、党建创新,这些思考和论述无疑是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机制。一位高层智囊深有感触地说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上海的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都可以从十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时找到思想的原点,特别是党的初心使命论。电影《战上海》中有句著名的台词:“上海是我们党的老家。”习近平十分珍视历史馈赠给上海的这一份宝贵遗产。2007年3月30日下午,习近平带领上海市四套班子领导到卢湾区瞻仰党的“一大”会址时,仔细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详细询问当时的一些细节。当看到董必武同志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他驻足思考良久。参观结束,习近平对在场的市领导说,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看到了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13个代表、53个党员发展到现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我们党的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习近平在上海进一步感悟到党的初心和使命,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并确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党建主题。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永远奋斗的坚定政治信念。他嘱咐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境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习近平结合上海工作对改革开放、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严治党等都做出了深入的富有新意的阐发,构成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
2.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聚焦和提升。在理论创新的机制和路径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实践第一,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辨证关系的原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超前性,因此最具有实践创新特质,因而也最具有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引领下深化实践创新的优势。因此,习近平在主政上海期间密集调研,一边调研一边构思提炼上海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体系,并对一些问题努力做出理论上的思考和概括。到中央工作后,继续抓住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研究与理论思考,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连续五年到上海人大代表团参加审议,共商国是,结合上海实际检验、深化、充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个新作为”“五方面要求”既是崭新的实践课题,也是崭新的理论课题,都是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根本的是要“積极探索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问题”,回答“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的时代课题。比如,探索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习近平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每年必重点论述,针对实践过程遇到的瓶颈、堵点,高屋建瓴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引,阐明这项创新在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表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方面的重大意义和突破路径。又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在上海创新探索的新鲜经验和成果的高起点上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在工作格局上,“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强调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体现了“从问题开始”的理论思维水准,生动地展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机制。
3.理论创新自觉的彰显和引领。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充分彰显了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自觉。其最突出的两点,一是充分彰显理论创新的使命自觉。习近平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习近平明确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仅要推进制度创新,也要推进理论创新。可以说,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浸透着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体现出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全局”与“一域”、领导与群众等重大关系基础上而迸发的理论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充分彰显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习近平关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鲜明地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特色,即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实践是由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地方层面交织而成的网络。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承担着率先探索的国家使命,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是一份丰富的宝藏,下功夫挖掘提炼这一份宝藏,应当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议程。这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是与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成正比的。
注释:
①何晓:《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将开幕 布展接近尾声》,2019年5月26日,https://m.kankanews.com/n/1_8864885.html?utm_source=baijia.
②《胡乔木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3页。
③《东方梦之城的凤凰涅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21日,第5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⑥陈丕显:《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⑧晓成:《思考更深一点,眼光更宽一些,要求更高一些——江泽民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侧记》,《上海人大月刊》2001年第4期。
⑨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109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93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98页。这是习近平于2002年10月22日在嘉兴市调研时提出的观点。联系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的论述,可以体会到习近平是站在理論思维高度思考上海现代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页。
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的贺信》,《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第1版。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群工作部主任)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