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中的话轮转换分析

2019-12-13毕墨

声屏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奇葩说

毕墨

摘要:会话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形式,对于会话的分析历来是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而话轮转换理论是会话分析中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对会话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对会话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文章以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为语料,研究其中使用的话轮转换策略,分析听者和言者的身份建构,从而对语言及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进行解读。

关键词:会话分析 话轮转换 《奇葩说》

广义的会话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指“对人们日常交际情景中的谈话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①囊括关于会话含义的推理,重点分析认知因素对会话交际的影响;话轮转换;以及会话的礼貌性问题,探究面子、权势等社会因素对话语选择的影响等。话轮是会话的基本构建单位,可由不同层次的句法单位构成。②话轮存在于会话进行过程,由于会话内容的不断变动与发展,说话者与听话者需要随之进行角色替换,从而实现话轮的交替与转换。

《奇葩说》是一档融入辩论元素的网络综艺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圈内“最会说话的人”,节目由马东主持,并邀请了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等担任导师。笔者选取了《奇葩说》第5季当时引发广大社会讨论的17期“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作为语料,以话轮转换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话轮转换在交际过程中的体现、语言及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及解读方式、探索会话参与人为获取相应交际目的在会话中的关于话轮索取、话轮把持及话轮放弃策略的运用。

他人提及——自我提及

在话轮转换过程中,首先要区分两种提及方式:他人提及和自我提及。他人提及可以一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实现,最普遍的实现方式是通过主持人或是交际伙伴的直接点名。他人提及也可以非言语的形式实现,比如通过对特定对话伙伴的躯体转向、眼神对视、表情等。和他人提及相比,自我提及是话轮转换中更为复杂的一种形式。当说话者已经结束讲话时,如果没有特定对象已被他人提及为下一位说话者,此时就可以实现自我提及。这就需要在场潜在的下一位说话者必须非常清楚两点:一、当前说话者确实已经结束或即将结束谈话,而不是仅仅为一个短暂的思考或表达停顿;二、是否已经出现任何一种他人提及的信号或在场者有哪位拥有某种方式的谈话优先权。接着,他/她必须以某种方式私下控场,以防所有人同时讲话,抢夺谈话权的情况发生。③自我提及有两条基本规则:首先,一次只能一人讲话,避免多人平行对话;其次,在上一轮谈话结束后第一个说话的人获得谈话权。然而,这条规则不适用于话轮中某个人已经预定了下一轮谈话的情况,比如说话者被某个人打断,但他还是应该接着被打断的地方继续讲下去,而不是把话轮让给别人。例如以下片段:

1.马:欢迎来到奇葩说.

2.今天很高兴,请到梁文道老师.

3.(全场欢呼、鼓掌)

4.马:梁老师和我们这个桌子上的所有人都曾经有过交集。

5.然后请梁老师一一道来,比如您跟晓松哥的渊源是什么呢?

6.梁:额(……)我想在很多年前,

7.是不是在什么饭局上见过?

8.高: 最重要的是,明天我们还要在一起。

9.梁:对,明天我们还要在一起,

10.因为我请他来当一个文学奖的评审。

11.你们平常看这节目没想到高晓松是一个文学界的……

12.马:真的是,所托非人啊!

13.(全场大笑)

14.梁:蔡先生呢,那其实坦白讲,在某些颁奖礼场合上面。

以这段节目开场白为例,在第4、5行对谈话对象实现了一个他人提及。在第4和第5行处,主持人首先提及“梁老师”,请他一一道来和在座各位导师的渊源,是一种显性提及。“晓松哥”是一种隐性提及,主持人提到他只是为了让梁文道讲述他们之间的渊源,并没有直接提及高,但也是隐性地赋予高晓松加入谈话的权利,因为此事和他相关。高晓松也的确加入了谈话。在梁文道娓娓道来的时候,主持人把控时间及时控场,通过抛出下一个导师的名字及时转换焦点在他人提及过程中,主持人还通过将右手中的指挥棒、手指及手掌、眼神朝向被提及人的方式实现一个非言语的传递。自我提及在14行有所体现。在上一个话轮已然结束,但是主持人没有及时切入去提及下一位导师的名字时,梁文道通过自我提及的方式继续了谈话,他自己进行了对下一位叙述者的选择,选择了“蔡先生”。此时在场者都很清楚,梁文道拥有嘉宾的优先谈话权,而且他必须要把主持人交代的任务完成,即“请梁老师一一道来”和所有导师的渊源,完成之后,才能开启下一轮对话。因而,此时不会出现平行多人对话,争夺话轮的情况。当然以上规则偶有例外或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人们也可能随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背这些规则,对此就会出现更多可能的话轮转换形式。

话轮转换的形式

有无空隙。在上一轮谈话结束后到下一轮谈话开始前,没有或只有一个相当短暂的谈话停顿,我们称这样的谈话停顿为“空隙”(gap),话轮转换常以这样的方式顺利实现,这也证实了人们日常会话活动的协调性。当前一位说话者停止谈话,后一位说话者便立即接上,这种情况需要精确到秒的瞬间协调能力,需要交际伙伴对会话行为的准确参与。

话语重叠。话语重叠是指说话者正要收尾的话语和新加入说话者的话语形成了一个重叠。也就是说,说话者的最后一个音节或是单词,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和新加入对话的说话者的前几个字词同时发声,因而形成一个话语重叠。话语重叠现象在对话中时有发生,谈话参与者总是会感到被打扰,甚至会有被侵犯的感觉。因此在对话的开头和结尾,说话者大多会使用一些“话语润滑剂”,如“我认为…、也就是说、不是吗?”等。甚至在由于同時讲话使得这个话语片段变得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借助话语润滑剂,可以使得谈话的中心内容不会被干扰,谈话也就不会被妨碍。

在第7行梁文道很困难地回忆着他和高晓松认识的始末时,高晓松在第8行抢过了话头,说道“最重要的是,明天他们还要继续在一起”,意指他们相识的始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交集很多。高晓松此刻采用的话语重叠手段不是为了抢夺话轮,而是为了缓解气氛。从梁文道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对他和高晓松认识的契机着实记不太清,因而话语里充满了不确定。对于高晓松来说,聚精会神专注于对话的他注意到了梁文道的迟疑,从而果断地施加了话语重叠,将话轮转移到自己手上,缓解梁文道的尴尬。这样一来,说话人不会因为自己被抢话而觉得被触犯,反而会有如释重负之感。在高晓松成功递台阶后,梁文道同样采取了话语重叠的手段抢回了话轮,将话题揽到自己身上,使谈话回到了正轨。由此可见,话语重叠并不是总起到消极的效果,相反,运用得当反而可以维护会话顺利运行。

长时间停顿或沉默。 “停顿”在这里意味着间隔,比“空隙”(gap)的时间要更长。先前所提到的“在上一轮谈话结束后第一个说话的人获得谈话权”这一条规则,通常会实现快速且没有更长谈话停顿的话轮转换。重叠的话轮转换也被视作是紧随这条规则的,在前一位说话者仍在说话的时候,“我”开始讲话,这种情况相较于等待前一位说话者完全结束谈话的情况来说,“我”已经成功胜过了潜在的竞争对手。④

如果在上段谈话的结尾和下段谈话的开头有一个长时间的停顿,不可以仅仅被当作短暂的“空隙”(gap)来看待,谈话参与者通常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尴尬。这样的“谈话窟窿”是缺少协调的信号,也可以被看作是对谈话主题缺少兴趣,或者甚至会被交际伙伴认为是对谈话参与者关系层面的打扰。在他人提及下一位说话者的情况下如果出现长时間的话轮转换停顿,这样是可以接受的。此类停顿会被视为思维停顿特别是表达停顿。消极的沉默和积极的打断一样,都在会话中起到相似的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影响。

究竟什么情况算会话“空隙”(gap),什么情况算会话停顿,这首先取决于相应的语言群体和文化背景。比如相较于德国,同为德语区的瑞士就认为话轮交替间出现更长时间的停顿非常普遍,而且也更为礼貌。同样还有一些因素,如交际伙伴的熟悉程度,互动情景的私人或公共特征,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打断对话。打断对话的行为具有潜在的攻击性,通常被认为是令所涉及说话者感到不适的自我提及形式。这种行为和话语重叠的区别在于,一方面说话者感到自己被打断了,另一方面说话者的谈话还未进入到收尾阶段,并且谈话的中心部分在被打断后无法被呈现。打断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言语打断,也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进行打断。

然而并非每一次打断都是很糟糕的,在每一个谈话间都有一个所谓的过渡相关点,有时是由句法关系决定的,有时是由内容决定的。因而过渡相关点可能出现在句子的结尾,也可能出现在一个笑话讲完的时候。在这样的过渡相关点出现的打断行为并不会被说话者认为是打断,反而是一种意外的自我提及的形式。迄今为止,仍旧未有区别谈话停顿和谈话空隙的官方定义。有时说话者是在思考或是在组织话语,实际上还要继续说下去,但交际伙伴会误以为对方已经说完,并且因此感到有必要去进行话轮转移。说话的语调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误解,产生如明明是单纯的打招呼却被误以为是一种他人提及的状况。

结语

会话分析具有多维的研究视角,古今中外已有无数的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互动语言学、社会学、语用学等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就语用学中的会话分析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会话含意、会话礼貌、会话结构等维度展开分析,关注的多为单一话语。⑤除了从话轮转换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诸多会话分析视角对本文语料进行分析,比如在辩论形式的会话中,言者的停顿较少,他们通常会采用延长尾音的方式取代停顿。这也是一种话语策略,反映了辩论者不希望听众以及对方辩友意识到他的思维被打断出现了停滞。相较于其他理论来说,会话分析更具动态性,尤其是在本文多话轮、跨语段的情境下,其动态性非以往范式可比拟。笔者认为,运用话轮转换理论从会话分析角度对口头辩论语料进行研究有很大的运用空间,有助于听者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会话内容,并为今后对口头辩论语料的分析提供新的理论尝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栏目责编:杨 刚

注释:

①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②③④ Linke, Angelika; Markus Nussbaumer; Paul R. Portmann (Hrsg.): Studienbuch Linguistik: Erg?nzt um ein Kapitel ?Phonetik/Phonologie“ von Urs Willi. 5., erweiterte Auflage.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GmbH, 2004. P298、299、300。

⑤ 陈新仁,李 民:《社会行为论:会话分析的新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猜你喜欢

奇葩说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制胜之道
浅谈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策略
浅析爱奇艺自制综艺节目的崛起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正在悄悄力捧的鲸鱼岛乐队,是虚拟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