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2016-12-02徐童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奇葩说人文关怀

徐童

摘 要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银屏的今天,泛娱乐化和过度韩化一直饱受诟病。随着“互联网+”的推动,一批广受年轻受众喜爱的网络综艺节目在“互联网+综艺”的范畴下蓬勃发展。文章以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为例,剖析当下综艺节目现状,探析《奇葩说》节目特色与独特情怀,力图探寻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0-0173-03

1 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

1)传统综艺节目现状分析。综艺节目作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项目,近两年已然呈现出井喷之势。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电视综艺节目的引进之后,国内综艺节目掀起一股强烈的韩流,现今活跃在电视银屏中的《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了不起的挑战》《拜托了冰箱》《全员加速中》等一系列明星真人秀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引进海外版权和大量使用明星成为综艺节目的主要形态,泛娱乐化和过度韩化成为其诟病,而真正本土原创现象级综艺节目难见踪迹。

2)《奇葩说》成功突围。2016年5月22日,《奇葩说》第三季落下帷幕。这档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节目中,选手的不同身份、年龄、职业和阅历使得节目有极大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辩手们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雷人金句、搞笑段子也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节目辩题通过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问数据后台,横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业、创业等多个领域,渗析当下时代热点;节目导师蔡康永、高晓松,主持人马东作为资深媒体工作者,有着极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后期制作方面,节目组不单单停留于辩题本身,更是将辩题上升到新闻焦点、社会现状、国家战略、世界局势、和平与发展、未来与展望的层面。因此不论从节目内容、参赛选手、指导老师及主持人,还是从节目整体的布局上,都充分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为当下综艺节目尤其是网络综艺节目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意义。

2 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1)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人文关怀,一般认为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发展至今,其基本核心为:承认人的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2)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是对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的扬弃。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因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一种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而运用到媒体行业所生产出的产品——节目,更是人文关怀的主要营运阵地。

3 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常态化。节目作为媒体行业所产生的产品形态,自身就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是一种社会性产品。节目所展现出的价值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价值,更是整个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下所催生出的产物,足以展现社会文化建设的建设水平。而网络综艺节目作为新形态之一,以其独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通过节目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完成大众传播。因此,要体现节目内容本身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探析行业发展未来、引领行业形态标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把人文关怀作为节目制作的节目出发点和创作基石,使得人文关怀常态化。

2)节目情怀个性化。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下,节目产品化已成为常态,做到内容为王、原创至上,才是网络综艺节目的制胜法宝。尤其在“互联网+综艺”的范畴下,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年轻一代价值观传输的主要阵地,更要发挥个性化、特色化,掌握年轻人用语,倡导主流价值,引领个性化的人文观念,使得网络综艺产品成为融媒体时代下独树一帜的媒体产品,引领媒体行业发展新格局。

4 《奇葩说》中的人文关怀

1)选题的人文情怀。针对《奇葩说》开播三季以来所讨论的辩题(海选辩题未算入在内)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节目所选辩题涉及两性关系、工作社交、社会热点等相关的公共热点话题,另外还包括“脑洞大开”的联想题。其中,公共热点话题占总辩题的87%(两性关系51%、工作社交18%、社会热点18%),“脑洞大开”题占总辩题的13%。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1)公众话题引共鸣。公共话题占据全部辩题的大半。《奇葩说》所呈现出的雷人金句、搞笑段子、特色选手一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节目所选话题更是渗析当下时代热点,依附百姓生活,贴合群众路线,包含两性关系、工作社交、社会热点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既有话题性、可辩性,又具观赏性、娱乐性,同时深入公众生活的话题探讨更能引起群众共鸣,引发受众的强烈反响。

(2)诗和远方启思考。节目选题不仅着重“眼前的苟且”,还在探讨“诗和远方的田野”。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脑洞大开”类辩题占总辩题的13%,并且所占比重逐季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唯一1个“脑洞题”《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由于讨论的深度、广度、价值观偏向等方面越发灰色,在节目进行大半时,主持人马东选择了终止;第二季的增至3个“脑洞题”,选手的价值导向较为明朗幽默,取得较好的节目效果;第三季增至5个,这一季不论是选手的价值导向还是辩论效果,都取得不错反响,例如“有后代和没后代谁该去抢险”,引发全体对勇者的敬畏和感怀;“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使得观众在欢笑和热泪中对“爱情”的定义产生思考等等。

正如马东所说,如果我们一直停留于对社会已存在事件的探讨,而不去思考未来,我们永远不知道讨论的边界在哪里。

因此,不论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公众话题讨论,还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脑洞思考,《奇葩说》作为一档以说话为主的网络综艺节目,其主要内容“辩题”的选择上就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人文关怀。

2)导师的人文关怀。作为节目的导师,蔡康永和高晓松以各自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节目中进行人文关怀。

多年的综艺节目主持经历使得蔡康永在网络新形态下的节目发挥的游刃有余,作为台湾人的蔡康永,凭借《康熙来了》《说话之道》等作品深受大陆受众好评。《奇葩说》中的蔡康永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温柔”,在表达立场或总结陈词时,蔡康永以其独特招式“温柔一刀”,让人在娓娓道来的语言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其观点;同时,当节目中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又充分发挥其“康永哥”的身份,给对方以鼓励,给辩手以关怀,给节目注入一剂温润,发挥其感性关怀。

如果说蔡康永是感性的人文关怀,那么高晓松便是与其对立的理性关怀。作为资深音乐人,高晓松在新媒体时代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挥其知识能力,《晓松奇谈》广受好评,可以说他是一个“能玩”并且“会玩”的“知识文青”。坐在辩论队队长位置上的高晓松,以其渊博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为《奇葩说》增添人文气息,而站在蔡康永对立面的他又用自身独特的理性思维对蔡康永的“温柔一刀”进行破解,让观众在理智中保持清醒,在清醒中感知人文关怀,对辩题也有了深刻理解。

除了两位队长之外,节目主持人马东承担着节目主持、辩论主席、节目总监的多重身份,引领节目进程。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马东,当辩手言论使得节目价值导向产生偏差时,马东能够做出清醒判断,在娱乐性不变的基础上依然守住节目的价值底线。同时,马东以其自身的人文关怀对双方辩手进行指引,展现其作为节目主持人的舆论导向、价值把关、和人文关怀,使《奇葩说》兼具娱乐性、话题性,又具有深度与广度,同时饱含人情味,到第三季结束依然热度不减。

3)选手的人文感怀。辩论选手作为的节目主力军,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久经辩论场的专业辩手,各位辩手的年龄、职业、学历、阅历、生活经历也大不相同,这些都使得节目中选手的观点表达、语言特色都极具特色。如擅长花式辩论的马薇薇在第一季就爆出金句“养条狗啊”;性情女王范湉湉在辩论中频出金句并数次落泪,以自身经历对辩题做出理解;号称擅长“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陈铭,曾在辩论赛中被余秋雨评为“21世纪最会说话的年轻人”,也在《奇葩说》中发挥其个性特色,让观众体会“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是美好人间”的人情与温暖。

辩手们丰富的个性特色、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同的说话技巧和多元的思维碰撞,使得各类话题均有不同层次的深入,让观众在观赏节目的同时感受辩手不同的人生,了解不同的思维,在辩手引领下对辩题有了不同的认知,在辩手的一哭一笑之间学会思考和感悟,彰显人文感怀。

4)节目的启迪释怀。节目的后期制作作为一档节目最后的完整体现,展现节目效果的同时,也利用多元的制作手法,对节目内容进行启迪释怀。

前期每期节目的辩题都由“侃爷”动画呈现,轻松活泼,具观赏性;之后几期节目开始用真人演绎的方式进行话题还原,相较于动画更加生动可感,使观众感同身受。

节目中利用丰富的特效、音效,使得节目笑点、话题点都得到充分体现,部分涉嫌网络中“煽色腥”的内容便用消音或字幕代替,让观众理解说话内容的同时,保证节目本身通俗但不低俗,这一点在如今众多媒体人或受众试水“网络自制”的当下,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当期节目呈现感人言论、辩手的精彩表现、或是一些引人深思的话题时,制作团队会在辩论进行完毕后加入回顾,回顾当期辩手言论、回顾相关社会事件,对辩题进行升华,对辩题本身的探讨做出意义思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5 总结与思考

《奇葩说》作为一个现象级的网络综艺产品,在全国掀起一股“辩论热”,也使得群众尤其年轻受众对辩题、选手、以及节目整体制作广泛认可的同时,开始考虑节目的意义:用语言表达观点,用思考推动行动,用人文彰显情怀。语言虽不及行为来的直观,但它清晰可感,有血有肉,在时代快速进程中,是否要停下脚步为语言、为思考停留稍许,用人文关怀取代急功近利。

纵观媒体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概念辐射到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产生出更多的“中国创造”,以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丰富节目内涵值得深思。更重要的是,在“网络自制”蓬勃发展的今天,保持节目自身的个性化、互动化基础上,充分体现媒体产品的以人为本,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节目的自律、自净、自主,以多元和包容的观念,彰显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胡兰雪.奇葩说热播原因剖析[J].青年记者,2015(7).

[2]郭秋颖.纯干货!一线投资人如何看《奇葩说》等网络综艺投资[EB/OL].[2016-03-28].http://news.pedaily.cn/201603/20160328395027.shtml.

[3]黄艾明.网制综艺:突破电视大综艺[N].南方日报,2015-06-19.

猜你喜欢

奇葩说人文关怀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第三季发布会“马晓康”合体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