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学问题及对策

2019-12-13唐敏杰

文教资料 2019年28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学前教育问题

唐敏杰

摘    要: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等多方面原因,该课程教学陷入教与学、设计、评价、改革的困境。实践证明,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通过改变教和学的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学”的转变,通过与生活的融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研究方法    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反思性实践。当下,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的能力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这意味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中关注师范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本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在教学中存在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绞尽脑汁,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矛盾,毕业生令人担忧的毕业写作凸显学生薄弱的科研能力。为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认知状态,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并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和学生的访谈情况对这门课程教学现实境况进行分析,为后续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二、课程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卓有成效地开展。当前,本课程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与“学”的困境。

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在课程地位、课堂教学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认为在学习本课程中形成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反思行动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成为反思性实践家,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学初期制定相应的实践操作方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教学开展举步维艰。部分学生未参与提前阅读和课堂讨论,课程作业随意拼凑、复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的存在必有赖于“学”的发生,“教”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教”的所有意义、价值与功能都在于引发某人的“学”、为“学”服务。有了“学”,某种行为及行为意图才能成为“教”[1]。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上课仍旧停留在“等”“靠”“要”的以往学习模式上,导致教与学难以实现真正统一。教师陷入“教”被动中,学生不想学、不爱学、不肯学,陷入“学”的被动中。

(二)设计的困境:课程容量大,课时少,难度大。

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和运行规律的方法论,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推广度。当下,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研究方法都已趋向多元,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基本包含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测验法、叙事研究、个案研究、研究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研究成果的表达等内容。如果每一种研究方法都进行详细的学习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然而人才培养方案中给定的课时量只有32个。要在有限的16周教学中完成如此多种方法的学习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任课教师便只能结合专业特点教授一些常用的方法,并选择其中几种进行操作训练。而作为研究后续的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由于缺乏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技能,教学时一笔带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程教学陷入设计的困境。

(三)“评”的困境:教学考核方法单一,学习效果不佳。

本课程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定位为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解讨论,课后布置作业训练为主。训练内容主要为研究选题、文献查找与分析、文献综述及部分研究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程成绩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50%。其中,期末考核以撰写开题报告或小论文的方式进行。然而,学生上交的开题报告或者小论文让教师不满意。无论从格式上、内容上还是写作的逻辑性和思维上,学生似乎根本没有上过这门课程。单一的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模式,单一的结果性考核与评价难以反映学生参与、讨论、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习成效难以评价,课程教学陷入“评”的困境。

(四)“改”的困境:任务安排不合理,指导力不从心。

如果要按照教师理想的教学方案实施本课程,意味着学生要深入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并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然而,由于我校学前教育规模小、专业教师缺乏、与幼儿园的科研合作、实践联系偏少,加之本土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实践,更遑论参与幼儿园的科学研究。此外,一些教师还面临学校教学相关任务安排的问题。在本课程开设学期中,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体验性实习、学年论文的撰写工作,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钻研和完成本门课程的诸多学习任务。强压的学习任务最后变成形式上的应付,这是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困境。科学研究需要教师持续跟踪和指导,然而,面对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行政班级,教师很难做到跟踪和反馈。如何让教师指导跟上教学步伐和学生学习需求成为本课程改革路上的拦路虎,是教学变革的另一困境。

三、困境消解:基于網络平台的教学实践

针对“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种种困境,首先要分析学校现有教学制度、教学任务安排与课程设计的契合程度。在考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精力、学习特点、教学难度、教学精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式、教学手段、教学阶段,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经过两年实践证实:基于网络平台的参与、自主探究的课程教学,是帮助学习主动学习、实践训练、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避轻就重,选择核心课程内容。

通过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毕业或工作的学生认为在幼儿园中用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访谈法,其中最难的是问卷调查法。结合幼儿园科研需要及课时量缺乏的现实情况,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具体包括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科研成果的表达。将课程重点内容放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将难点放在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上。在幼儿园实践中,撰写观察记录和分析报告、访谈幼儿和家长是教师的基本功。记录儿童成长的轨迹、收集儿童成长的作品是教师分析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实物分析法成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设计课程时对这些方法对应的资料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操作。在学期初便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学生的学习的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并将学年论文作为学习成果,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对学生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分析是本课程教学有效的前提。

(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助超星网络学习平台,改变以往“等”“靠”“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学习任务點、线上讨论、小组学习、线下实践、辅导答疑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资料阅读、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主动学习,并在线上提交作业进行组内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进行相应讲解。通过相关文献阅读,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后续写作提供范本和参考。超星网络教学平台是一款集学习、教学、共享为一体的网络平台,通过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互动,可以实现课堂翻转,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网络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好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查找安排各个章节的学习资料,设计相应的课堂任务和量化的成绩构成比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将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2]。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考核的方式决定了教学方法。针对以往结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本课程教学计划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考核,分为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查。期末考核是对本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形成一篇规范的科研论文。平时考核则借助超星学习平台,通过课程任务完成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日常考勤、小组学习成果自评与互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在学习过程中即时量化和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将其作为综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讨论参与的程度并进行相应的反馈评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倒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将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可视,让学生明确自身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获得平时成绩的方式,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

(三)将科研融入学生生活,让学习变得有趣可行。

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样,核心内容在于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探索事物发展的现象和规律。意味着即使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客观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其与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建立联系,通过探究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问题,调查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唤起学生对科研方法的乐趣,了解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在设计本课程教学计划时,笔者选定一些与学生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作为课后方法训练的任务,呈现研究过程和结果,让本课程学习成果看得见。例如,在学习观察法这一章时,要求学生使用时间观察法以“大学课堂师生互动”为主题,制定观察的具体方案,统计观察的结果,并解说。在访谈法中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知”为主题,对在校生进行访谈,并在后续学习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时用相应方法,在学习科研论文写作时撰写成文。这些利用生活当中的现象做出的论文,可作为学校要求的学年论文的选题。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重在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本门课程的有趣、有用、接地气,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可行。因此,回归生活的本质,解决生活的问题,确印证了教育即生活、学习融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郭华.“教与学永远统一”再认识——教学认识论的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

[2]余文森.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八大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1).

本文系怀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2018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学前教育问题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