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与践行

2019-12-13王晓艳

文教资料 2019年28期
关键词:践行大学生

王晓艳

摘    要: 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友善观的培育。友善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友善观内涵的理解,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培育与践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友善观    践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方便人们的沟通与交往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竞争不可避免地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因为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逐渐突出,人际交往冲突、情感冷漠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十分重要。

一、何为友善

“友”的甲骨文写法形似两手相叠,表示两人握手结交,本义是协力互助。“善”,代表的是吉祥、美好。“友”“善”连在一起,就是和谐互助。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无一不对友善持宣扬态度。儒家以“仁”为核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以对己之心对待他人的思想,就是一种友善。道家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能动,动善时”,人与人之间以善为基础展开交往,做真正的自己。墨家思想特别提出“兼爱”,希望人人互相爱护、关心、友善。清代龚自珍说:“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西方友善思想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将友善作为最重要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性;柏拉图认为,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基督教对友善进行宣扬和传播,要求愛神、爱己、爱人相统一。近代西方社会思想离不开“自由、平等、博爱”,友善也是题中之意。

二、高校大学生友善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大学校园氛围是和谐友善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友善在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感受到周围的友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认可,同时对校园的友善环境予以期待和向往。但大学生友善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友善观念及行为欠缺。

当今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独享一切好的资源,友善、谦让意识淡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较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忽视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宿舍矛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一些人沉迷于手机和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多,不管是对待亲人、同学、朋友,友善行为有些欠缺。

(二)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途径和方式不够丰富。

高校在友善价值观培育方式方面,较多采取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题讲授,相关的具体实践活动不多,所以学生们关于友善行为的课外实践较少。其次,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常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出现矛盾或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友善主题相关的活动不够丰富。

(三)大学生友善观培育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一些高校缺少系统化的关于大学生友善行为的评价标准、方法和具体细则,在友善行为的评价机制方面没有建立较合理的方案。有些学校有对学生友善行为进行评价的机制,但不健全,评价范围不全面。

三、大学生友善观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践行友善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师生情谊或同窗感情淡化。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现实中与同学的沟通、和老师的联系被忽略,造成友善的情谊淡化。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观点影响了大学生,使他们对当代社会的友善观产生一些误解。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欠缺。

一些高校对“友善”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认为只要与周围人不产生矛盾即可。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奉献、诚信”强调较多,对为人处世所需的“友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

(三)家庭教育的方面的不足。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些家长诚实守信、友善待人,那么孩子会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待人和善;有些家长会因意见不一致而争执,甚至动手,也会使一些学生在日后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或如何商谈,而是直接抱怨争执或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忽视友善的价值。

当今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有些是“留守的一代”,他们要么缺乏与父母和同龄人的沟通,要么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忽视友善的价值,或者不知如何表达善意和爱,缺乏表达友善的正确方式。有些学生个人意识较强,在做各种选择时较多关心自身得失,忽视别人的感受,有些人认识不到自己对他人的友善意识和行为给自己、他人或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益处。

四、培育与践行大学生友善观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社会方面,加强友善制度的规范和价值引领。

要积极培育大学生友善观,必须在国家社会层面加强对公民友善观念和行为的价值引领和制度规范。首先,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其次,健全友善行为保障机制;再次,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兴媒体,对青年进行宣传教育,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友善行为所带来的价值认同和便利生活,从而树立并强化友善观,提高行为的友善性。

(二)高校层面,加强友善观的培育力度。

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友善价值观的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友善教育和大学文化有机结合,将树立友善意识、培育友善文化、塑造友善品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塑造和谐友善的育人环境。

培育大学生友善观,一要培养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自我认同,主动将友善观融入、运用到校园学习生活中,从而与老师及同学建立友好和谐良性的人际关系。二要在校风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中彰显友善观念,加强友善实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倡导学生每年完成一定时间的友善实践活动;倡导以班级、寝室、社团、支部等为单位,积极参与“友善”团体培育计划,引导学生在集体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友善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友善价值观培养提供健康的心理前提。

3.優化制度建设,构建友善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为使大学生更好地树立并践行友善观,必须构建友善观培育在评价、保障、激励等各方面的长效机制。可实施“友善积分卡”制度,动态记录学生的友善实践。可将友善积分作为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选调生、先进班集体、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的重要参考,建立自我激励、教师激励、证书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机制,力求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大学生将友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将奖励和惩戒都包含在内的合理的友善价值观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在友善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和奖励惩戒机制有机结合。

(三)家庭教育方面,努力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重视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进入大学后,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不仅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友善观等教育的引导。父母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友善的家庭氛围,构建温暖家风。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从知到行的友善观转化。

首先,提高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自觉性。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认识到友善的重要性,才会认同并践行。其次,认识到友善价值观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

互帮互助、宽容接纳等美德,强化大学生对友善观的认同。锻炼大学生践行友善观的意志,要注意引导他们不断增强个人友善意志,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最后,强化实践友善观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友善、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义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为抓手,倡导学生每年完成一定时间的友善实践,促进大学生友善行为的实践和养成。

(五)朋辈教育方面,营造友善的积极氛围。

在大学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受影响程度较深的人就是身边的同伴,因此,大学生友善观的养成,朋辈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大力推行学长制,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骨干的力量实施朋辈教育,以学风建设、生涯规划、社团建设、贫困生帮扶为主要内容,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大学新的生活。二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友善观践行的典型事迹,往往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更能够给大学生以触动。三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友善互帮互助平台,可以建立“同伴教育协会”等这样的平台,发挥朋辈教育优势,使有初步心理困扰的大学生通过身边朋友或同学的帮助得到解决,也可以加深朋辈之间的友谊,强化友善认同感。四是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方面,因涉及一些学生家庭隐私,朋辈群体之间交流起来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可以触碰到老师无法顾及的角落,因此实施朋辈引导有利于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资助、贫困生教育引导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营造友善互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2]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6-61.

[3]夏晓虹.积极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5(8):17-19.

[4]薛静.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养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5]杨美.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师生共同体:构建网络时代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9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019年“暖心助困·励志助学”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践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