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9-12-13陈飞宇
陈飞宇
摘 要: 网络迅猛发展,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成果,而成为文化传播、交流、共享与创造的平台。为此,我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网络的内在含义及独特之处,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从加强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的内涵及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与高效的传播媒介,是依托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三者为支点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网络是反映大数据信息下传输的特点,并且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传播途径,也是网络得以壮大、传播及发展的根源。
网络与其他传播方式有着不同之处,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第一,虚拟性。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使依托网络呈现的内容极具虚拟性。在网络世界中,无论你是谁、你来自何方、你有何背景,彼此之间都能够通过网络互动与展现自我,进行文化交流。
第二,共享性。网络资源能够使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资源,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资源供需之间的一致,有效降低资源浪费率和减少相关经费支出,这种世界范围的信息文化在特征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融合,将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化为各种文化的共同资源,促进不同种类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通与共享。
第三,自由性。网络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为每个网络用户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对话空间,网络文化不仅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还拓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为人与人之间的异地联系提供了便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解决你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种文化联系是无可比拟的。
第四,去中心性。网络与别的传播途径不同,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在网络世界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文化,主流的、非主流的;积极的、消极的都充斥其中。因而在网络世界中没有绝对权威的文化,没有绝对主导的文化,使网络文化里各种思想都汇集在一起。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2期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据报道,截至2018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80200万。2018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用户数为2668万,比2017年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青年学生这一群体是其中的主要人群。大学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现在大学生主要为“90后”与“00后”,与以往大学生群体不同,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热情与张扬是他们的代名词。作为“网生代”的他们热衷浏览和关注手机和电脑上的新闻,并在一些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即时接收信息。这些信息混杂,无论好坏,对于处于“三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变化。同时,这种情况削弱了以学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网络的规范建设。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支点和途径,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政课进行,但高校利用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宽泛的度盖面等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现今,一些高校利用微博、微信等发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与教育,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的有益补充。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弹性、社会实践等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网络即时性的特点能够与学生实时互动,极大地缩短工作时间并得到显著效果。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QQ聊天、电子邮件、短视频软件等方式引导学生,给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同时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跃度与影响力。大学生可以与同学或朋友交流,同时与老师互动,实现多人互动。同时,网络具有虚拟隐蔽性,可以减轻学生与教师见面时的压力,而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往的纸媒、广播等媒体因为版面与时长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对于全局的反映较为困难,因而传播的信息量都是较小的。与此不同的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打破这些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更加宽泛,更加自由,增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化被动为主动。例如,高校在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资料影片代替“填鸭式”灌输;或者征集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宣扬当地或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的负能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各种纷杂错乱的内容广泛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化里含带的不良内容对我国主流文化有消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活动。
第二,对大学生的新要求。目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信息纷纷席卷,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不强,有时这些信息将不可避免地覆盖一些不良信息。当我们收集一些资料和浏览某些网站时,可能会出现不良信息窗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会不自觉地点击相应链接,一步步地走进这些不法网站设下的陷阱里。长此以往,大学生在阅读了不良信息之后,心理会受到影响与伤害。此外,网络中存在一些道德问题。网络的准入门槛低,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候遇到一些好奇之事时,可能会“人肉搜索”别人隐私,想方设法获取信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甚至会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对他人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危及他人的健康与生命。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要求。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念的挑战。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已意识到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但是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因而没有能够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例如,某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关注度低。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新要求。以往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而在网络的冲击下,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甚至被学生潜意识地认为是“水课”“酱油课”等,降低了任课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各大高校应重视这一机遇,关注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各大高校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网络设施,才能为学校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网络技术保障。同时为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教学楼提供全面、高水平的网络覆盖。使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获取知识,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网站和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从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加大学校网络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以统教学方式为主,限制了信息的传播。依靠网络环境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传播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传播的规范性和法律性,加大打击和惩处违法分子的力度;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抵制不良和有害网络信息,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布与思政教育直接或间接有关内容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最后,对学生自身而言,应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停止接受一切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同时,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向老师或学校设置的反馈栏汇报,以帮助学生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作风。
第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现在我国高校中,一些老教师们也在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有着多年教学经验与人生阅历,对思政教育方法与模式有着一定的见解与感悟,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往教育教学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发展。因而,这类教育群体不能被动地接受,而要主动适应当前时代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网络意识,利用网络的优点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教育者要丰富网络理論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网络技术,积极构建适应网络环境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开展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对“90后”“00后”等学生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顺应当前趋势与潮流。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为此,我们要放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两者形成“合力”,从而发挥共同“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于卫军.青年知识分子教育视域下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25.
[2]李烨虹.论新媒体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2):80-82.
[3]刘小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