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2019-12-12储华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公共信息

储华

摘 要: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性质,为高校人才录用、组织管理与决策活动提供重要支持。本文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围绕树立多元档案管理理念、实行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创设信息化档案服务体系三个层面,探讨了优化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高校人事档案;公共信息

1 引言

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别于传统行政理论,是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延伸,基于公共利益视角为社会公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将其引入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利用人事档案材料为教职工在校管理与高校发展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支持,为人才的合理选拔与任用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分析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为罗伯特·登哈特夫妇,基于市场与经济学视角针对传统行政理论进行了重塑,强调以公民权益为核心,主要研究政府与公民在当代公共行政中的作用,用于保障公民更好地融入政府管理体系中,实现公民权益的最大限度发挥[1]。

2.2 主要影响分析

1)深化公共信息服务内涵。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政府责任与公民权之间的有机协调提供了参考依据,要求政府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为公民提供公共信息等服务。将其引入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层面,强调依托现代化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创新管理,推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开放化、服务化转型,使公民积极参与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依托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实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标。

2)强化公共决策民主特性。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合理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要求高校坚持以公民为导向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打破企业本位论的局限性,在整合人事档案资源的同时采纳公民意见,建立开放共享与良性互动关系,以此满足公民对高校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凸显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特性。

3)引导构建共同利益观。新公共服务理论秉持服务意识引导构建共同利益观,要求高校围绕组织机构、人事部门、教职工群众与公众对于公共信息的使用需求,积极推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从而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指引全新的方向,进一步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支持与保障[2]。

3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优化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探讨

3.1 树立多元档案管理理念,完善档案服务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一方面,基于以人为本原则开展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教职工等使用者为核心处理具体问题,围绕服务内容、方式、手段等视角进行创新,积极主动了解教职工的档案资源获取需求,立足于发展视角挖掘其隐性需求与特定需求,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宽人事档案检索路径,创设多元化宣传渠道,保障全体教职工及其他用户都能够明确掌握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展,实现对用户信息使用需求的有效激活。另一方面,应着力提升档案信息利用效率,围绕不同学院、学科需求进行人事档案统计分析,结合高校办学目标进行现有教职工学历、职称等信息的汇总整合,编制专项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从而为教师综合能力与高校办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战略保障。同时构建多层次人才档案管理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健全高校人才资料库,为高校软实力与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宣传平台,便于更好地吸引人才与外资力量支持,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2)建立动态管理与服务模式。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应建立以教职工为主、以教学科研及社会档案为辅的高校人才档案动态管理模式,围绕以下五个层面入手:其一是基础信息模块,主要涵盖教职工的“三龄”、“两历”、“两职”、“两表”及“一协议”;其二是教学科研模块,主要包括教职工的教学成果、科研成就、突出业绩、专业特长等信息;其三是评价模块,指具备参考价值的教学评估材料;其四是反省模块,包括教职工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失误问题的反思,凸显出其职业生涯成长轨迹;其五是社会模块,包含教职工的个人信用信息等内容。在完善人事信息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需开展电子档案的归档与建立工作,便于使用者进行信息检索与利用,更好地提升高校人事档案服务工作水平。

3.2 实行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健全档案管理程序

1)制度层面。采用制度性举措推动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完善档案收集与文件上交制度,以人事部门为主导,协调其他组织部门进行人事材料的及时上交;创建信息联络员制度,综合采用定期、不定期模式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拓宽人事档案收集渠道,借助跨部门合作机制丰富档案内容与完整度,针对欠缺的档案材料进行及时登记与补齐,为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完备保障。

2)程序层面。首先从档案管理人员编制层面入手,建立具备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保障团队成员具备专業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档案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同时设置兼职管理人员,将档案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到职业考核机制中,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事档案管理需求。其次从档案管理经费角度入手,应完善人事档案管理专项经费的设置,配备专用库房、阅览室、文件柜等仪器设备,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便于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团队工作水平的提升。最后需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例如采用“单位——职称”排列法进行人事档案编排管理,促使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师资力量、职称结构得到清晰展示,为高校人才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3]。

3.3 创设信息化档案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范畴延伸

1)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与设备实现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人事部门通过访问数据库即可实现对教职工个人简历、组织鉴定情况、考核评价进展的全面查询、摘录及打印,进一步提高教职工选拔与考核工作效率。同时建立教职工个人信息数据库,打破高校各平台间的分割局面,实现多方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为人事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配合权限、密码的设置保障数据库使用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的利用率与价值。

2)开发省级信息服务平台。在当前高校人才流动速度日渐加快的背景下,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的信息交流日益紧密,由此应实行高校人事档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开发建立省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间高校人才信息的共享,使高校人才在科研推广、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同时与公安系统、医院、银行、社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高校人事档案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与资源有效分配,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高校人事档案的多重审查与监管,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完备保障。

4 结论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档案开发、人员配置等层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需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优化创新,突出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为高校人才合理流动与长远发展提供战略保障与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人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伦.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档案工作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8,4(z1):244-246.

[2]曾翰超.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时代经贸,2019,465(4):66-67.

[3]李曼.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8,(36):340.

猜你喜欢

公共信息
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思路
公共信息服务的法治保障*
新时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建设国家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基础交换网络
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
从《南方周末》看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权益观念及其发展*
海南: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提升三亚城市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