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建构策略
2019-12-10付帅
付帅
【摘 要】随着洛阳市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摆在一个较为紧迫的位置。纪录片因其独特的影像优势,在保护过程中可以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本文以洛阳市多条历史文化街区为讨论对象,从主题建构、影像建构、审美建构三个层面分析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构建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形象纪录片 影像建构
纪录片能够利用影像实现对历史遗迹、文化景观、人文属性的记录与表达,是塑造城市形象、折射民族历史、反思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洛文明为洛阳市留下了多条历史文化街区,其间有大量居民在内生活,有其独有的社区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形态内容。这就为洛阳市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提供了浩瀚的素材资源,在此背景下,对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构建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主题建构
洛阳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曾是洛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洛阳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重要场所,呈现出多样化的美学形态,包括城市风貌、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主题的建构要围绕街区内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的方式和生活价值观的人文属性来进行。
1.赞颂时代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是文化文艺工作的本质。因此,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构建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时代精神、歌颂时代精神,呈现出老街区的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团结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力量的一种精神号召。央视四套《记往乡愁》第五季播出了《洛阳涧西老工业遗产街——不忘初心,薪火相传》专集报道。该片为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构建策略提供了专项范本。片中节目组来到焦裕禄带领车间职工生产出共和国第一台卷扬机的矿山机械厂,探寻新中国创业者集体拓荒、团队创业的精神动力源。片中采访了多位老工程师和新一代涧西创业者,极其精准地寻找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影像传达出饱满充沛的时代精神力量。
2.突出离散之感
突出离散之感,即影像建构要能够表达洛阳市的历史纵深感,要能够将当地街区最富代表性的历史记忆讲述出来。1953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开展,古都洛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五”期间,国家将苏联首批援建的73个厂矿中的4个大型厂放在洛阳,伴随工业厂区的建设,一大批从祖国四面八方援助洛阳工业基地的工人涌入洛阳,他们在洛阳安家,给这片土地带了希望和生机。洛阳涧西区中州路工业遗产街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街区里居住的老人绝大多数为洛阳工业基地建设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对于该街区的拍摄,导演要在镜头的选取上突出离散之感,要能够充分挖掘并表达出这部分群体在年轻时远离家乡为国奉献的动人事迹。
3.增加还乡之情
增加还乡之情,即影像建构要能够表达虽出人事变化但乡音如故的主题。由于洛阳老火车站的存在,洛阳市西工区金谷园路街区在表达游子还乡之情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作为洛阳重要的城市窗口,该街区一方面是洛阳城市特色风貌的集中展示名片,另一方面,对于火车站这一独特影像符号的表达可以更好地渲染出游子的还乡之情。在前期策划时,可以在这一街区,选择一个游子归乡的故事,挖掘人物归乡的原因,表现归乡创业的激情等。
二、影像建构
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像选取,一方面要体现出在街区的物质景观,包括建筑、道路以及自然风貌等;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街区在长期发展中所沉淀累积出来的精神上的地域性特征,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这需要借助不同的影像拍摄技法来实现。
1.借鉴“新纪录电影”手法
“新纪录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通过创作者介入、出镜、访谈等形式参与或干预现实构建,倡导通过揭穿现实的“谎言”来重建真实。在纪录片中使用该手法,相较传统纪录片可以更加感性。利用“新纪录电影”中动作、悬念等故事片的元素,吸引观众跟着往前走,使观众产生期待感。在洛阳市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的展示中,导演可以安排记者或是主持人出镜,以背包客的身份穿梭在各个街区,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或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记者出镜的画面,可以是记录记者与街头路人的互动,抑或记者抛出疑问,为下文解开谜底提供动力。用出镜记者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发现,带领观众感受街区的风土人情,增添作品的人情味和趣味性。
2.合理使用“情景再现”
老街各有风光,但有一点始终是共通不变的,即街区中居民日常生活温暖的人情味。在传统的意识中我们认为,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民风淳厚,互不设防,生活简单而快乐。但随着以城镇化为表现特征的现代文明不断渗透,都市生活的繁华、便捷、机遇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出老街坊,融入洛阳城区,更向往大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像先前的街坊、邻居一样淳朴自然,呈现出鲜明的分群化和离散化特征。这就需要导演在影像构建过程中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表达街区中街坊四邻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菜肴的画面,表达菜肴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表达儿时记忆中父母牵手散步的画面,那些夕阳下的杨柳,街道中奔跑的孩童,都可以为“人情味”这一角度提供充分动力,表达出“回望”街区、记住“乡愁”的特别意义。
3.直观呈现数据对比
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所遇到的情境并不一致,影像建构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街区所面对的相同境遇,例如环境污染等问题。或是分析同一街区所遭遇的矛盾话题,例如拆建等问题。此外,导演可以在两种情境下使用“数据+画面”的方式进行影像表达。例如,在表现城市化进程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是处于尴尬情境,还是已经寻找到突围之路这一话题时,导演可以通过罗列数据,展示街區的影响力,并搭配城市地图的方式来展示街区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变化情况;也可以使用环境污染的科普性数据,并搭配该街区的环境污染的画面来讲述街区环境恶化的严峻性。
三、审美建构
经济飞速发展造就历史文化街区呈现涌入与流出双态化特征。一部分人开始走出老街区、进入城市生活,也存在另一部分人走出城市、涌入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与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之间的联系逐渐频繁。所以,影像的表达要能够体现出人口的流动带动各方面的互通互换。
1.视觉体验
在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化特征表达上,影像要传达出“外在世界”这一主题,镜头的选取可以围绕政治的导向、经济的变化、文化的融合、人才的引流、技术的变迁、美食的牵引、商品的互通等方面进行集中采集。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俗风情特征表达上,影像要利用构图的美感和景别的切换,来营造美学意境,增强受众对街区的审美体验。如利用远景表达街区古朴怡人的风貌;利用全景表现街区内街坊四邻生活其乐融融;利用中景表现街区内手工匠人制作的技艺;利用近景呈現居民内在的情绪感受;利用特写呈现生活点滴和动人细节。
2.听觉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影像构建也需要发挥听觉元素的作用。通过听觉符号可以为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唤醒与内心的共鸣。在音响符号的使用上,片中可以交替使用自然界的音响和街区内各类社会环境音响,例如街区内的蝉鸣蛙叫、儿时记忆中的风雨雷电、屋檐下的滴水声,以及街区内人们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产生的各种声响等;在音乐符号的使用上,片中要结合不同情境合理选择音乐搭配,例如在描述洛阳老城东西大街夜晚的风貌时,可以使用悠扬婉转的旋律,营造出意境悠远的视听美感;在旁白等人声符号的使用上,要选择音色优美、声线厚重、富有情感的解说人员,在充分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娓娓道来般将剪不断的历史文化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非遗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影像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在街道巷尾。老城区的东西大街,历经了千余年沉淀的浓厚古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就诞生于此。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形象纪录片的形式,借助影像的力量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能够积极维护并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和公众环境,另一方面鉴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所面临的艰难濒危状况,以纪录片的方式抢救性拍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很好的措施。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娜.《记住乡愁》:润心正道铸魂的优秀范本[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5):113-115;[2]郝敏.迈克尔·摩尔的新纪录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No.671(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