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界首之变”
2019-12-10界首市科学技术局
文/界首市科学技术局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0世纪90年代有“南有宁国,北有界首”的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末,界首市因工业呈现断崖式滑落,经历了近十年的“界首之痛”。“地上没资源,地下没矿产”的安徽省界首市是典型的中部内陆县级市。近年来,界首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界首之变”。
2016年以来,界首市被授予国家级各项科技荣誉18项,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两新”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2件,位居皖北县市第一。界首市连续三年位居中国社科院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前十,2018年度居全国第三位。界首市作为一个皖北县级市,科技创新工作同其他县域一样,面临“四缺”即缺创新资源要素、缺重大产业基础、缺科技人才优势、缺现代金融支撑。在“四缺”环境制约下,界首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坚持科技引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解决要不要创新的问题
2015年,社会上存在着“科技奖励是在浪费钱”,科技创新投入大、收益小,“科技创新是虚功”等错误思想误区,界首市通过连续四年召开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创新,着力解决了要不要抓科技创新的问题,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6~2018年,界首市用真金白银的奖励政策打消了科技领域的顾虑,突破了制度性的障碍,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从650万元上升到2014万元,2019年的奖励将达到近3000万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统领。201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界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科创委全体会议,学习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文件,研究文件内容,结合界首实际制定措施,对接政策;研究科技创新资助、考核办法等相关政策,把依托科技局抓科技创新转变为全市域抓科技创新,形成上下联动、前后链接、左右协同的创新机制,解决创新氛围不浓问题,全市一盘棋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打造创新阵地。坚持高新区和科技局合署办公,增强高新区和科技部门的粘合度,真正形成合力,使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同时,科技创新更加贴近一线去抓企业服务,使服务更有温度。
突出机制创新。依据省、市考核指标体系及当前全市重点工作,形成系统化评价机制,重点围绕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市)创建成效进行评价,引导各部门整合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跳出部门职能的局限,形成以机制创新为基础、全市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和主引擎。
◎ 如何保持创新发展的定力
坚持国家高新区为中心。2016年以来,界首市完成了省高新区的更名,开启了国家高新区的创建。3年来,界首市的人才、资源等向高新区汇聚,高新区逐渐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锋队和主阵地。2018年10月,现场考察的科技部专家组高度肯定了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提升方案获得科技部好评。目前,国家高新区工作正在启动相关部委意见征求环节,2019年升级在望。
突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引领。界首市依托产业特色优势,用创新、创先、创优的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委员会“领”的作用,集聚全市创新资源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2018年12月,界首市获评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52家,安徽3家),目前正在加快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建设。
确定区市联动发展为主线。以国家高新区“科技、绿色、新城”的理念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创新型县市的深度融合。目前,界首市已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市创建,同时打造高新区升级版,创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实现区市创新联动发展,探索县域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界首新农村建设
坚持要素集聚 汇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界首市坚持企业、平台、服务、人才、政策五位一体要素集聚,健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一是坚持“四问”工作法。引导企业清晰了解同领域里最佳标杆企业、最优秀产业集群、最顶尖的专家、最强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明确企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转变企业创新发展的理念。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五个一”机制。即引导企业自建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有一定的研发投入,至少有一个在研项目,一个产学研合作单位。通过“五个一”机制,夯实自身创新基础,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转移、落地。三是引导开展“五个遍访”。即遍访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投资机构、知名企业家、国家级行业协会、全市“五上企业”,通过精准对接创新资源,统筹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培养企业家学思践悟的能力。目前,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2家,2016年以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累计7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累计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
以平台为载体。一是搭建园区平台。界首市正在加速推进“四区同创”(同时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四区同创”,把高新区平台搭建得更优质。二是搭建产业创新平台。获批国家高新(火炬)产业基地3家,拥有1家纺织新材料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建高分子和粮食机械2件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搭建起综合性产业发展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三是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四是搭建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其中省级2家,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在建加速器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9家,累计毕业企业25家,建立了“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基地(产业园)”的孵化全链条。成立科技担保公司,设立5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亿元科技创新引导资金、2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逐步建立科技金融平台体系。新成立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专利代理机构,目前拥有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1家技术转移机构和多家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等各类企业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政策、技术、成果等服务能力。五是搭建对接平台。2016年以来,界首市先后举办徽商论坛、院士专家界首行、绿色工业过程国际峰会、富硒产业高端峰会、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铝产业高端论坛、脑病防治与康复高端讲座,承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对接的桥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以服务为抓手。企业服务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践行“有求必应,无需勿扰”服务理念。一是注重服务精准化。对企业开展梯次分类服务和指导。对小微企业重在扶持,对大中企业重在引导,对传统企业重在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对引进企业重在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二是注重服务专业化。服务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到“四先”,即先期解读政策、先期谋划项目、先行补助资金、率先对接信息,增强项目服务的专业化。争取上级科技创新资金超过1.5亿元,提升了企业创新积极性。
以人才为支撑。一是健全柔性引才机制。秉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原则,通过建设高端平台、共建创新平台、借智借脑引才、产学研合作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2016年以来,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累计9家),为全省县域之最。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7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中国杰青”5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导师2人,引进培养企业研发人才2800多人。二是造浓尊重人才氛围。建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聘请9位院士作为界首市科技发展顾问;重视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组织培养企业家200余人次、高技能专业人才2023人,努力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心、环境留魂”,使人才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
以政策为保障。一是科技创新奖励理念的创新。界首市坚持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科技创新奖励不与产值税收贡献挂钩、科技发展引导资金足额安排的理念,以政策引导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创新。让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针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根据企业创新新增内容,扩大对各相关领域的奖励范围,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政策设计制定的主要参与者,激励他们及时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文化和品牌文化。
在集聚“五位一体”要素的同时,践行“不给创新创业者设置障碍”的服务理念,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创新之路上的藩篱,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为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赋强发展动能 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力
针对性培育内生动力。一是突出政策引领。界首市先后出台《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科技创新资助奖励办法》《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界首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科技人才扶持政策,2016年以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高达5.9亿元,逐步形成自主创新意识。二是加速科技成果培育。2016年以来,有10家企业项目闯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参赛数量全省县市第一。2016年以来,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重大专项项目立项16个,数量全省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战略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界首市存量产业加速转型,再生铅向动力电池产业,废旧塑料向功能性薄膜、高强度管材和高品质纤维等产业,传统的粮机制造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先后获批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粮食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形成了1个省高新区和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竞相发展的格局。
持续性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园区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界首市“两新”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高新区在全省162个开发区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优秀等次,排名位居皖北第一,2018年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升级特色载体,获得支持资金5000万元。界首市位列2017年度省政府表彰的制造业综合“十强”县市第5位、“十快”县(市)第2位。2019年1—5月份,界首市高新产业完成产值179.4亿元,同比增长18.8%,占阜阳市比重达到45.6%。
界首市通过科技引领,支撑了产业升级,提升了发展质量,但仍存在不足和短板:一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优。在集聚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和科技平台等创新资源上没有基础优势,集聚能力还需要提升。二是对新经济服务能力的欠缺。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的服务能力较弱,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服务能力,拓宽科技服务人员的视野,以便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下一步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区市联动创新,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