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7-09-01张建新
张建新
摘要:文章介绍了安徽阜阳界首市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5个问题,并从三条红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10项对策措施。
关键词:界首市;水资源;问题;对策
1、市域概况
界首市地处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东与阜阳市太和县相临,东南与颍泉区接壤,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西连河南省沈丘县,北依河南省郸城县。受历次黄河泛滥的影响,市域内形成以黄泛平原和河间平原相连的沉积平原地貌特征,地势平坦,且西北高东南低,沿泉河一带较为低洼,地表多为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层,沙质土壤。自然比降约为1/7000~1/10000,海拔高程在33.00~37.00m左右,总面积667.8km2。界首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67.33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3立方米/年,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7.5%,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依地下水埋藏条件,界首市地下水资源大致可划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浅层,埋深为50米以内的浅水层;中层,埋深在50-250米;深层,埋深在250-450米,中深层为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由于浅层地下水上承降水与地表水补给,水质不稳定且污染严重。因此中深层地下水是本市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由于中层地下水含水层较薄,单井涌水量较小,随着取水量的增加,水位下降较快,自1991年起城区开始转入开采深层水。全市目前现有中深井152眼,其中自来水公司18眼,农饮水井51眼,地热井29眼,自备井54眼,深度在200-1000米之间。深层地下水主要为城市供水及城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目前,开采深度最深已达500m,从深层地下水每季度一次的39项检测指标的检测水质监测来看,除氟含量超标外(一般超标1~2倍),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水标准,综合评价属于四类水。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供水深井48眼(自来水公司18眼),全部采取地下水直供的方式,日供水能力2.5万吨,年供水量约800万吨(自来水公司约500万吨、自备井约300万吨),供水覆盖人口约20万人。
农村居民供水:截至2016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2.76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厂53处,管网延伸15处,受益人口55.4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78.31%,覆盖率位居阜阳第一,2015年取水量约2000万吨。
2、界首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轻度污染,中深井过度超采”是界首水资源基本现状。一方面地下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又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这种趋势正在破坏着市域水平衡和自然生态环境。
2.1 地表水资源调控能力差,污染面积大
境内拥有沙颍河、泉河2条主要河流、43条大中沟。目前全市各大沟共建有拦蓄控制工程29座,总库容952.18万m?(有效库容789.46万m?),可供水量平水年1239.45万m?,枯水年1121.03万m?,特枯年982.09万m?,平水年可供水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9.42%,界首市地表水资源调控能力严重偏低。
我市产业结构中低端特点使工农业生产带来的点源、面源污染严重,水体富氧化及重金属、有机物超标,不仅造成地表水污染,而且导致土壤污染,占比在60%以上。沙颍河水质常年维持在三类水质以下,2016年1-8月颍河目标考核断面满足三类水质的共3个月,达标率37.5%,至今仍有8个直接排污口未有得到根本取缔,难以在2018年后作为饮用水源。我市16条主要河流中万福沟、界亳河、曹田沟、界南河受区域工业、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排等影响,水质达标的只有三条,其余为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目前仅有光武以北、王集以南两个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2.2 中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城区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因嚴重污染导致有限的地表水资源丧失其使用功能,浅层地下水难以满足城市供水需要,中深层地下水成为主要供水水源,超采严重。城区中层地下水自1980年集中开采以来,到1988年开采区中心水位以每年2m的速率下降,随着时间推移,水位加速下降,漏斗面积一度达到380m2/公里,造成地面沉降。1991年起被迫逐步调整为开采300米以上的深层水,随着用水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城区自备井及温泉井(城区现有自备井30眼,温泉井10眼)过度开采,造成了中深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据调查分析,界首城区部分地段中深层地下水超采系数高达1.99(2000年之前西城区化肥厂、酒厂等企业自备井簇群布局)。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偏大
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市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用水量较大,2015年工业用水量3300万吨,万元GDP耗水量60吨(全省平均值为45吨),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是《安徽省省级生态县考核标准》的2倍。尤其是再生塑料产业作为高耗水、高能耗、高污染“三高”企业仍大量存在,一方面导致地下水开采过量,另一方面在缺乏相应治污能力导致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水,对周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田营园区再生铅产业现有深水井7眼,年取水量在120万吨以上,与人争水现象突出。
2.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中水回用率不高
全市四个园区仅有田营、光武建有污水处理厂,且设计能力偏低,雨污没有分流,日处理量约5000吨,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光武镇和光武园区每天产生污水量10000吨左右,汛期只好直排。城镇方面,主城区污水处理厂(现日处理量约2.5万吨)收纳范围不足,西城区管网没有做到全覆盖,约30%的污水仍为直排。颖南新区虽建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新中医院污水排放存在较大环境风险。沙颖河两岸入河排污口8个,实测年排放污水量约535.3万立方米。乡镇污水处理厂还未纳入规划和建设,集镇污水直接排入沟塘。2015年全年回用率不到1%,光武、田营、城区污水处理厂中水直排入沟塘,造成了水资源浪费。
2.5 节水意识淡薄,跑冒滴漏问题严重
由于水资源的公益性,长期以来水费偏低,城乡居民生活中尤其是高收入家庭节水意识欠缺,阶梯水价调节作用不大,机关、企事业单位水管理缺乏,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节水意识淡薄。同时城区老旧管网占比较大,更新速度慢,漏损率在25%左右,漏水排查十分困难。自来水公司内控管理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养人多、负担重,人情水、偷盗水、工程建设损坏管网现象常有发生。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护不规范,管网延伸、改造、损毁问题突出,有34座小水厂规模小、设备简单、多为2005-2011年单村建设,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建筑施工也大量使用人饮地下深水。
3、水资源管理对策
针对界首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的五大问题,本人认为,要彻底扭转水资源管理的颓势,必须要牢固树立“五水同治”的理念,抓节水、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空天地一体化循环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留住雨水、客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具体对策如下。
3.1 强化管理,规范审批
加强对现有自备井的管理,要建立专门档案,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2018年底前,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对于管理不规范或超级别使用深层地下水的要依法封闭。
3.2 优化配置,多水并举
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过境水、后当地水,节水和中水回用并举”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替代水源工程建设,全力保障我市饮水安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资源产业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
3.3 开源节流,节水优先
抓好工业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市域用水效率评估体系。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加快老旧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3.4 区域统筹,规范治理
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启动颖南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做好专项规划,逐步实现新城区浅层水采补平衡。要利用现有沟、塘、渠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3.5 强化监测,保障安全
加强供水水源的监测,在市区设置的12眼观测井 ,实施专人负责,每10天观测一次,并建立水源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界首市区域内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同时也应设置地面沉降观测网络,进行环境地质观测。对现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排污口、垃圾堆等,依法进行清理。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进行区域开发和其他建设活动。报废钻井、取水井应实施规范管理或封井回填。
3.6 分质供水,城乡一体
进一步加快城东地表水厂、城北水厂建设进度,并谋划在城南新建1个饮用水水源地,增加备用水源,适应我市城市发展远期需求。探索实行分质供水、分层取水,做到优水优价,将优质的中深层地下水供作市场化开发饮用和作为要求较高的用水水源,以浅层地下水或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作为再生水源用于洗涤、卫生、绿化等一般之用,分管道送水,依据水質的不同制定不同水价。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整合城乡资源,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延伸服务,提高水费收缴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
3.7 调整结构,严格准入
认真落实《界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低端落后企业上马,认真落实新环评法,突出规划环评的主导作用,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产业结构。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
3.8 强化治污,全域覆盖
狠抓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防治。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厂集中处理设施。改扩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改扩)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做到雨污分流,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对园区内企业未上治理设施的要采取强制措施,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要坚决关停,符合产业政策的,促其上好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才能允许生产;对已建好治理设施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限期停产整顿,达不到排放标准不得恢复生产;对擅自停运治理设施,偷排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依法严肃查处。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工程、颍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实施。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全市34个加油站点地下油罐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科學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自2017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积极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地膜残留、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补齐短板,助推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
3.9 加大执法,从严监管
逐一排查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对超标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严控排污监测数据,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
3.10 “河长”先行,碧水蓝天
目前,“河长”制正在全省各地悄然起动,界首市近年来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关键在抓落实。应当按照界发【2015】12号文件要求,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定期对全市16条主要河流22个河段55个监测点位进行取样监测分析,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为全面落实好“河长制”做好前期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要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按照“地方履行属地责任、部门强化行业管理”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执法主体,做到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突出重点,综合整治,确保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目标能够支撑起“皖北争先进、全省进一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