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米一米一胜景一沙一世界

2019-12-10孙洁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沙地熊猫指南

文/本刊记者 孙洁

开栏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变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变,这对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化农业正在通过中国优质农产品的榜单——“熊猫指南”为品质农业发声,助推中国农业品质全面升级,通过全体系的标准建设与科学检测,建立品质农业的标准和话语权,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优良发展路径。本期开始,本刊编辑部与熊猫指南开办 “跟着熊猫寻美味”栏目,关注熊猫指南榜单产品背后的农人故事和科技元素,共同为科技创新的优质农产品发声,使好的农作物为人知晓并走上餐桌、杰出的匠心农人被人推崇并互通有无,共建中国优质农产品风向标,助力农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人要吃饭,更要吃好饭。

2017年,有位毕生都在探索“最美味的饭”的老先生,为了一款大米,不远万里来中国尝鲜,并当即把这款中国“智”造的大米评为“银饭”。

老先生非寻常人,是历时53年做了800多万碗饭,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齐名,坊间人称“煮饭仙人”的村嶋孟先生。老先生严苛的美食字典中,饭有三级,最平庸的饭叫“饭”,好吃的叫“御饭”,只有最完美的米饭,才可称作“银饭”。能够让煮饭的高人给这么高评价的大米,绝非寻常之物,那它到底是什么?又是谁种出来的?在哪里种出来的?怎么种出来的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大米?

好吃的米,由“人”验证

大米,即水稻,司空见惯,生长于水源丰富的地方。而有一种米,是沙漠里长出的大米,故而名叫“沙米”。本文开头讲述的好吃的米,正是沙米。

好米的称呼,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来自资深美食家、田间地头的农人、普通消费者、农业专家等农业和美食的践行者共同验证出来的。

沙米创始人滕飞

不仅是煮饭仙人对之叹为观止,种植了一辈子的农户也说,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大米,“蒸出的米饭,松、软、香,不吃菜都能干掉两三碗。”

种植培育沙米的团队做过一个测试—“拦截路人,请吃大米饭!”桌上放4碗饭,没有标签,只写着1号到4号,吃完后请大家排序,哪碗好吃,哪碗不好吃。这个测试持续了将近4个月时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城区、深圳华润万象城累计找了1318名路人测试,总共测试了14款大米,1款是自己种植的沙米,另外的13款是市场上畅销的普通大米、有机大米等。这款沙米综合评价是最高的,很多路人的评价是这样的:“很香”、“很新鲜”、“口感饱满”、“内软外韧”、“满口稻米香”、“Q弹香糯”、“嚼劲十足”。

测试之后才开始低调发售,教育和投资界的大咖俞敏洪先生专程跑去沙米基地考察,亲口品尝沙米后,立即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这款米不仅好吃,而且还具养生价值和极高的营养价值。农业和营养学专家指出,常食沙漠弱碱有机米,还可增加人体内弱碱性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平衡体内酸碱度,有益于增进身体健康。

中国农产品消费领域的“米其林指南”、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熊猫指南近日最新发布的2019秋榜,沙米荣获一星,这是沙米连续四次上榜。

虽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寻找优质农产品并不轻松。为汇聚行业力量,此次2019秋榜发榜之际,熊猫指南牵头发起成立了品质农业头部联盟。专注于沙米种植的滕飞,成为首批加入联盟的熊猫指南上榜农人,他也获得了熊猫指南2019农业大师奖。

滕飞(左二)获熊猫指南2019农业大师奖

据了解,联盟采用理事会管理的模式,首批成员就是从熊猫指南2019年秋季榜单的上榜优秀种植企业中诞生,此外还邀请了来自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及基金会的资深从业者作为外部理事会成员。

品质农业头部联盟的宗旨就是要整合成员资源,反映行业诉求,推动中国农业的品质化发展。而在头部联盟的框架下,产业各方优势互补,中化集团及熊猫指南提供资源整合、宣传推广和品牌背书等资源,联盟成员则提供种植技术、经营理念、销售渠道等分享,而专家则共享技术支持和指导,多方合力,必将助推中国农业品质实现全面升级。

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现场为联盟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时表示:“让优秀种植者受到推崇,让种出来的产品受到市场嘉奖,是联盟成立的初心。品质农业头部联盟有标准、有规则、有纪律、有共享,将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组织。”

这次熊猫指南2019秋榜的199款上榜产品,是熊猫指南团队累计136万公里寻找,对800个地块进行调研的结果。试想,如果是普通的消费者,要想寻找一款优质的农产品,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熊猫指南是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榜单,为确保榜单的公信力,团队从源头开始介入。熊猫指南认证官亲赴一线实地勘察种植地块的环境、品种及种植管理等过程,结合卫星扫图研究地块变化,投射农产品种植情况。同时,熊猫指南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瑞士SGS等顶尖实验室,从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检测等多方面扫描农产品品质,实现科学测评的落地。

好吃的米,粒粒天成

世间人与物的机缘,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沙米的出现,跟滕飞有关,而滕飞这个名字,也是因沙米而为人所知。

2013年,创业20多年的滕飞,因帮朋友做事,偶然间来到了内蒙古奈曼旗科尔沁沙漠。

下车后,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到了,整个村庄没有路,漫天飞舞的黄沙,让人举步维艰。一路走下来,才发现,沙漠真的是沙漠。说其为“留守部落”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基本看不到年轻人,随处可见“留守”老人和儿童:60、70多岁的老人和7、8岁的孩子,脸上顶着一脸的黄沙,一日三餐吃的还是徒步10多公里、从市场买回来的玉米、小米。孩子们说,他们一年到头几乎吃不上米饭,爸妈们为了赚钱养家也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才看得到他们……

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过3000元,滕飞感受到了这里的人因为沙漠化而造成的贫困,他觉得这些贫困的人,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是很难对抗这荒芜的沙漠的,他们显得那么渺小与无助。

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沙漠里长出的零星植被映入了他的眼帘。他觉得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沙地下一定储存着维持这种生命的能量,后来又听说当地有过种水稻的历史,于是滕飞决定留下来在沙地里种大米,帮助村民脱贫。

修路、打井,一点点将沙丘推平成沙地……滕飞召集了47个怀揣梦想的人,挤在一个60平方米的铁板房一干就是5年。

时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类从农业种植驯化野生农作物而起,一路迭代发展,农业演变史,也是技术发展史。沙漠种植大米这件事,滕飞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技术创新。

“上个世纪90年代,沙漠覆膜大概是在地下20多公分,是用铁锹平整土地后覆的膜,没有规模化,膜也很浅,”滕飞告诉记者,为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膜覆到了1米以下,平地覆膜后,才具备规模化的前提。

“目前我们有11项专利,3项发明,包括沙地育秧、井水增温、激光沙地精平机、衬膜节水等技术。”滕飞说。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变革,但不变应万变,天人合一才是正道,有些自然规律是恒定的:五千年来好吃的米,必定离不开优质的土壤、水源,以及极好的温差和光照条件。而且往往这样的地方,对种大米的人也有极大考验。

沙漠不仅能种大米,而且这里比常规大米产区还多了以下四个天然优势。

产区:奈曼旗沙漠位于北纬 42°~43°的极寒地区,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周期长达160 天,积温高达 3200摄氏度,营养积累丰富,使水稻干物质多,味道更甜。每年长达 6 个月以上的土地休眠期,长低温期对于病虫害有很好的防御作用。另外,地里的植物纤维冷冻之后,来年能够快速腐烂成肥料。

土壤:奈曼旗沙漠从前是肥沃的草原,千百年前由于过度放牧逐渐退化成了沙漠,一直以来未被开发,远离城市和污染,从这片沙地上生长出来的作物更容易达到绿色环保的标准。

水源:沙米灌溉用水源自发端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努鲁尔虎山脉的教来河,生态环境极为优越。水源从地底70米深处抽取而来,不仅高品质、无污染,而且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与矿物质。

空气:沙米基地空气质量优于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空气新鲜,不仅符合国家对有机食品产区空气的要求,更为沙米成为有机农作物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天然条件。

沙漠种出的大米,与普通大米相比,到底好在哪里?滕飞指出,沙地农业的大米严格执行有机化标准进行种植和加工。

只施农家肥。沙米用农家肥做基肥,几年来有机种植,几乎采购了整个奈曼旗的牛羊粪便,仅购买当地养殖户牛羊粪这一项便累计超过千万元。

只人工拔草。沙米种植过程不使用除草剂,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拔草。每年6月至7月,沙米基地会临时雇佣上百名农人,展开持续两个月的人工拔草。

只高温杀虫。沙米种植过程不用农药,取而代之的是高温晒田杀虫。沙田不补充水分,利用沙漠昼夜大温差灭杀各种水生害虫(基地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最低气温可达 10℃)。

只自然晾晒。沙漠高温为自然晾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强紫外线直接并长期地照射可以对米收割、运输过程中夹带的虫卵起到杀灭的作用。晾晒充分的稻谷,带壳存于粮囤,美味营养而持久。

只自然加工。从稻成米,贵在科学化生态加工。沙米加工过程 0 抛光,有效锁住更多营养。另外对米的色泽、粒径实行全自动智能化控制,层层筛选,出米率仅在 50% 左右。

沙米精选东北极品稻花香2号的种子,生长在从未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着沙土里天然的弱碱性有机物质,享受着地下70米处纯净活水的灌溉……经过3000多小时阳光直射,足足长够160天才算成熟(普通的南方大米成熟期只有90天,东北驰名的五常稻花香成熟期也才138天)。这样的大米无疑是“幸福”的,有机质沉淀得极充分,营养也更加均衡。

好吃的米,未来可期

历时5年,沙漠变成绿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5年的努力,天人合一,绿色天然的沙米走出了沙漠,走上了当地人乃至千家万户的餐桌。

沙米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还为沙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现在沙地的农户屋前屋后都种上了大米,大米成了他们一日三餐的主食。外出务工的人们也都纷纷赶回家乡,一边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边领着工资和分红在沙田工作,开始了幸福地生活。

沙米稻田里收割成熟的稻谷

生长在这里的农民高兴武说:“以前这地方全是沙漠,每到春季刮风的时候,人从地里出来,那耳朵里都是沙子。反正人在里头呆着都费劲。现在是一片绿,一点风都没有。沙子一点都起不来,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众所周知,钱学森晚年提出沙产业构想,并对沙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关注。他说:“在缺水但阳光丰富的地区,引入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产业,一个真正知识密集的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将要在人类的历史上登上舞台。” 诚哉斯言。

铁肩担道义,妙手育沙米。如今身兼内蒙古亿利新中农沙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的滕飞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将沙产业构想变成现实的理想。除了要把沙漠变成绿洲、变成良田,“将健康安全的食物送到中国老百姓餐桌”也是沙地农业的使命。从 2014 年到现在,沙地农业在沙漠中确实用实践证明,向沙漠要粮是可行的,还能为解决沙区民生问题、带动老百姓劳动致富做贡献。

让沙漠变成绿洲的梦想终成现实。一粒沙有一个独特的世界,一粒米也自有其不可多得的怡人之境,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米一胜景”。沙米稻香扑鼻,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沙地熊猫指南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我爱“熊猫”
风滚草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