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州县产业扶贫的调研与思考

2019-12-10胡锡晟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靖州杨梅贫困户

文/ 胡锡晟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谭 浩 湖南省科技厅

郭洪涛 湖南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陈 琳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核心,是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功能、甩脱贫困“帽子”走向振兴之路的重要路径。为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破解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和靖州县科技专家服务团一行围绕产业扶贫进行了专题调研。

鞭辟入里认真总结靖州产业扶贫“5+”模式

靖州县位于湘西南、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蕴育了茯苓、杨梅、山核桃等特色资源,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南方山核桃之城”。近年来,靖州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高举“特色产业发展大旗”,紧紧依托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特色资源,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探索形成的产业扶贫“5+”模式,不断为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年底,该县从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92户45268人降至948户2184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97%。

“带动+驱动”联动发展模式,发挥动力激活效应。政府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担负起主抓、主推的重大责任,但要增强产业扶贫的长效性,关键是在发挥政府带动作用的同时形成发展产业增收的内在驱动。靖州县通过政府带动和市场驱动“双管齐下”,不仅有效增强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牵引能力和对扶贫的带动能力,并且强化了市场机制对产业经济效益的驱动能力,构建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带动。加强财政扶持,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造杨梅补助400元/亩,带动全县2400余户贫困群众新造杨梅基地1.4万亩。二是市场驱动。实行“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采取“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车间”等模式,带动贫困户以采取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分红。比如,该县财政投资806万元到坳上村等5个村,实行30年期限帮助贫困户、农户把土地流转并获得土地流转费,按照“保底收益+比例分红”的模式,将70%的产业扶持资金量化到贫困群众,贫困户整体委托村委会把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或大户,分红不低于15%,贫困户可获得稳定分红。

“平台+聚集”开放发展模式,发挥要素聚合效应。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产业扶贫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辐射更多的贫困户。调研发现,该县主要通过搭建融资平台、节庆平台和网络平台,为产业扶贫提供支撑服务,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搭建融资平台。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产业;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支持贷款5万~10万元。二是搭建节庆平台。连续六年举办中国靖州杨梅节暨飞山文化旅游节,连续五年举办以杨梅节暨产业扶贫促销为主题的杨梅节,在北京、长沙等地举办宣传推介活动,2016年该县实现杨梅鲜果销售3.2万吨,销售额2.87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120元。三是搭建网络平台。与惠农网、喜乐购、顺丰等64家电商和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精品杨梅100余万件/年,交易额达1.8亿元/年。

“园区+撬动”吸引发展模式,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进产业扶贫的涉及面广、投入大,这就不仅需要政府投入,还需要吸引和聚集全社会更多的资源,支持产业扶贫工作。该县在整合政府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园区开放式的撬动和引进外部资源的带动效应。把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第一主战场,按照“一区一园一带多基地”布局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1.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投资7.8亿元建设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集聚小微企业360余家,加工企业30家,带动从业人员7万余人。建设杨梅生态产业园,带动全县杨梅种植农户9.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万人。

“项目+人才”联合发展模式,发挥项目引领和人才带动效应。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这个“定位”精准,“项目”与“人才”这个两个要素非常关键。调研发现,该县紧紧围绕“项目”和“人才”“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通过加强与外界项目合作与实施,助力产业扶贫。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等联系与合作,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扶贫产业化进程。比如,该县湖南一品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就中药材板块战略合作项目的签约,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等国家顶级科研机构合作,从杨梅的枝叶中提取杨梅黄酮,进行产业深加工和产业化;湖南四通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在营养谷物的技术开发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发出填补省内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建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工作制。成立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聘任省市科技特派员、省“三区”科技人才、县科技特派员共78名,制订工作方案,对全县各乡镇分成6大片区各派驻1支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分队,对全县124个行政村派出科技扶贫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等科技服务工作,做到科技扶贫专家精准服务区域全覆盖。同时,加强人才培训工作。2018年,共开设16门课程,举办各类培训近60多场,培训3000多人次。

“三产+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发挥产业集成效应。仅仅依靠农业的单一发展效益较为有限,需要以农业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的功能并提升其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该县按照把基地做成景区、把加工做成庄园、把团寨做成客栈、把技术做成标准、把销售做成电商、把物产做成文化的“六个做成”理念,探索了“加工园区+种养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该县将杨梅产业和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了十万梅山风光,百里苗侗画廊,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苗侗风情带动了靖州旅游的大发展,吸引了百万各方游客,创造收入过亿元,带动该县3600余户、1.2万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开发、旅游服务、就近务工等途径获得稳定收入。

深入剖析 切实找准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靖州县产业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只有建设完善的产业扶贫利益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真正激活产业扶贫工作一池“活水”。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县扶贫产业利益机制有待完善。比如,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多数仍是劳务用工,没有形成紧密的“公司+农户”经济利益共同体,导致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

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仍需提升。产业扶贫,关键在内因,取决于贫困户。当前,内生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靖州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除了部分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还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方面,“缺劳力”现象较为普遍。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许多贫困村几乎成了“空心村”,严重缺乏劳动力。如在调研走访横江桥便民服务中心新江村时,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是老人或残疾人。另一方面,“缺技术”现象不容忽视。农村农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队伍力量较为薄弱,专职开展普及农业技术上不够到位,科技服务力度和广度还难以满足扶贫产业发展的需求。

扶贫产业品牌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贫困落后地区,打造区域品牌是实现消除贫困目的的重要战略举措。靖州县产业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对于脱贫攻坚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37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8家,先后开发了杨梅、茯苓、山核桃等深加工产品,注册了“木洞庄园”“湘佰仕”“龙丰茯苓”“一品东方”和“九龙山茶庄”等商标,相比国际知名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辐射面不宽,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产业品牌的优势和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对于产业扶贫贡献率不高。

科技的支撑作用亟待强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用好盘活科技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才能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靖州县科技支撑作用还待进一步强化。一方面,该县创新能力建设较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在1%以下,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同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也存在不足,2018年靖州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66%,不能满足县域创新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科技支撑该县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传统,农民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产后和加工销售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对症下药 努力破解产业扶贫发展瓶颈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以贫困人口脱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以产业扶贫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科学施策,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建立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为此,我们建议: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情况,合理建立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同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让农户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激发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为突破,增强脱贫“造血”功能。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让其“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增强参与度。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产业扶贫着力点放在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上,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让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和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作用,深入到每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成果推广示范,提供“一帮一”的精准科技服务,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好本地企业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培育像吴长春一样的乡村本土实用技术能手、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化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培训等培训。

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提升扶贫效率。通过设计有效的品牌战略顶层设计,提高区域及其产业的资源价值,提升产业及产品的溢价空间,创造更多的“脱贫”机会,达到“弯道超车”目的。为此,我们建议该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加强品牌规划。改变以生产为导向的理念与方法,加强品牌顶层设计,根据该县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特色产业情况,做好三个或几个产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或龙头企业的品牌规划。二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无公害产品标识和地理标志使用制度,加强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好“靖州杨梅”“靖州茯苓”“靖州山核桃”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标志,积极申报杨梅、茯苓生产国家标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凝练产品价值观,加强产品对外宣传,提升产品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市场占有额。

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支撑点,提高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落实政策举措,提高脱贫效果的持续性。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开放协作区、产城融合先导区、经济发展带动区”五区合一的产业园区,用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制度环境、诚信环境,吸引和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同时,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断满足县域创新发展的需要。二是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聚焦特色产业加工科研攻关力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促进全环节提升、全产业链增值。

猜你喜欢

靖州杨梅贫困户
湖南靖州:特种土猪成抢手年货
想去旅行的杨梅等7 则
靖州杨梅新品、新技、新景结“新果”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杨梅
发展靖州山区禾花鱼的几点建议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湖南靖州设立湿地自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