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2019-12-07何培荣
何培荣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可以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兴趣,又可以增长人的见识。是一种活化大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核心;能力
近几年的中高考,阅读理解的题量越来越大,课外篇目越来越多,阅读材料越来越长,家长和学生越来越重视。网上各种培养阅读理解的方法文章连篇累牍,文山文海。其实,抛开考试的因素,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而且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需求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升学成绩,乃至以后的做人。为此,我想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 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是和培养听话能力的很大不同。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学生的自由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通过指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长期的、持久的读下去。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让学生兵教兵,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慢慢的,也就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兴趣也就更浓了。 4、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精读要求“循文入义”才可逐步达到“意会、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时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 5.要多读.多想.多做读书笔记首先,要多读。让学生读一些名著,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性地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现在我们有些中学生喜欢读书,但是他们读的有些书是不健康的。其次,要多想。每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要教给学生想一想从中我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感受,及时总结方法、经验。如果只读不想,那读再多的书也是没用的,只能是浪费时间。再次,要做读书笔记。记书中的好词佳句;记书中的感人之处;记读后的感受;记作者的写作方法、选择材料等等。笔记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的一环。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简介文章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只有了解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提高教师语文素养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爱憎、美感和情趣。素質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